一戰時14萬中國勞工闖蕩歐洲,娶了法國姑娘,死後墓碑一致朝東

1914年7月28日一戰爆發後,一群群高大俊俏的中國男青年被依次帶入外國兵站中央的一間屋子。在房間裡他們一絲不掛,按統一的方式接受洋醫生們的仔細檢查。既包括身高、牙齒這些外在條件,也還有肺結核、支氣管炎、沙眼等內在疾病。足足有21項之多。他們可不是在選秀,而是為了去歐洲支援打仗。


一戰時14萬中國勞工闖蕩歐洲,娶了法國姑娘,死後墓碑一致朝東

話說一戰爆發後,北洋政府為了遏制日本在華的侵略擴張,主動參加到英、法、俄的協約國一方來,對德宣戰。而當時的英、法、俄等國則因戰事緊缺勞動力,本著“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的原則,便要中國派遣勞工到歐洲戰場代替士兵作戰,這就是“以工代兵”計劃。

出國打工在現在雖然看來不算稀奇,但在當時卻是個新鮮玩意。如何吸納年輕優質的壯勞力呢?一個字:錢!


一戰時14萬中國勞工闖蕩歐洲,娶了法國姑娘,死後墓碑一致朝東

據當時的《招工合同》,赴歐的中國工人每月可以領到12塊大洋,另外還有10塊大洋的養家費專門給他們在中國的家屬。當時1塊大洋就能花好久,一下掙這麼多對於普通的中國人來說是一筆不菲的收入。於是許多淳樸老實、任勞任怨的年輕小夥懷揣著改善家庭的希望,就上了外國人的船。

當然這裡面並不都是文化水平低的下大力,也有少部分是為了“開眼看世界”,例如來自山東的馬春苓、孫幹,他們去歐洲之前本是鄉村教師,出國則是為了考察歐洲、改善教育。值得一提的是,勞工中一半以上都是來自山東,因為英、法等國都想要身體素質好、適應能力強而又吃苦耐勞的工人。


一戰時14萬中國勞工闖蕩歐洲,娶了法國姑娘,死後墓碑一致朝東

就這樣,經過層層篩選之後,整個一戰期間英、法共招募到了14萬華工。這裡面約有10萬人劃到了英軍的中國勞工旅,4萬人給了法軍指揮。他們大部分都服務於法國戰場,被稱為“西線華工”。與之對應的叫“東線華工”,則是由俄國招募的服務於俄國本土和遠東一帶。

其實去西線戰場的路途是很波折的。英、法為了壓縮成本,把華工塞到很簡陋的船上,一路漂洋過海,首先跨越太平洋,然後要借道加拿大,再橫跨大西洋到達法國。因為加拿大要對過境的華工收人頭稅,英、法為了省錢則想盡辦法“偷渡”華工。


一戰時14萬中國勞工闖蕩歐洲,娶了法國姑娘,死後墓碑一致朝東

就這樣,華工們忍受了顛簸的大海、惡劣的環境,甚至是疾病和敵軍炮火的威脅,在至少損失了3000多同伴的情況下最終抵達了法國。到了法國之後,華工們的身影遍佈戰場的前後方,有的挖戰壕、修鐵路,有的在火藥廠、兵工從事體力勞動。因為華工的勤奮好學能吃苦,效率在外國勞動者裡是最高的,有些甚至在戰後成了修理坦克飛機的熟練工。


一戰時14萬中國勞工闖蕩歐洲,娶了法國姑娘,死後墓碑一致朝東

華工在法國的生活並不是一帆風順的。首先是語言不通,容易與外籍人員鬧誤會。再一個就是吃不飽,英法的作戰部隊也面臨食物短缺,華工則只能供應蔬菜、土豆、芝士一類的,給的肉還缺鹽。這讓出賣勞動力需要補充主食的華工經常餓肚子。加上想家,以至於他們碰到會說漢語的外國人就會問“現在哪一邊打贏了?”“我們什麼時候能回中國?”


一戰時14萬中國勞工闖蕩歐洲,娶了法國姑娘,死後墓碑一致朝東

儘管條件苛刻,但他們的適應能力還是很強的。業餘時間他們開始跳秧歌、玩雜技,甚至舉辦風箏比賽、戲曲表演。另一方面也開始接觸歐洲人的生活方式,比如學習他們的語言文字,學踢足球、打排球、下國際象棋等等。前面說到的馬春苓、孫乾等,就堅持記日記,利用間隙考察歐洲教育,甚至是舉辦培訓班“掃盲”。

到了1918年11月11日一戰結束後,華工們並沒有立刻返回家鄉,而是從事清理戰場、埋葬死者和戰後重建等工作。大多數華工堅持到了1919年、1920年才得以回家團聚,還有的甚至服務到了1922年。

據記載,戰後英國一共頒發了60萬枚戰爭獎章予以紀念和表彰。大部分歐洲人得到的是銀章,而中國勞工只拿到了銅章。這些銅章最特殊的地方是在側壁刻著英文單詞“chinese”和一串阿拉伯數字,分別代表勞工的國籍和身份編碼。


一戰時14萬中國勞工闖蕩歐洲,娶了法國姑娘,死後墓碑一致朝東

大部分華工由於沒有軍籍,完成任務之後便被遣返回國了。回國後的華工用自己的見聞做出了自己的改變。例如他們在上海成立了歸國華工工會,開始組織工人運動。馬春苓和孫幹則以自己的見聞日記寫成了《遊歐雜誌》、《歐戰華工記》等,在家鄉繼續踐行自己的教育理想。

還有大概約三千華工,因為種種原因,則留在了法國。本身身高相貌條件不差,加上性格好、工作好,和那些酗酒、懶惰、多情的法國人形成鮮明對比,自然得到法國姑娘的青睞。


一戰時14萬中國勞工闖蕩歐洲,娶了法國姑娘,死後墓碑一致朝東

儘管當時法國內務部曾特地佈告全國女性,宣揚所謂的“輕易嫁與,將貽誤終生”,奉勸法國女人不要和中國勞工結婚。還有部分排華的法國媒體推波助瀾,誇大其詞。但許多法國姑娘們還是用身體投了票。而這些留法的華工,則成了第一代法國華僑。


一戰時14萬中國勞工闖蕩歐洲,娶了法國姑娘,死後墓碑一致朝東

多年以後,這些留在法國的華人勞工們,帶著對故土的眷戀客死他鄉,但他們的墓碑卻一致選擇朝向東方。因為,在他們心中,東方遙遠而炙熱的土地,始終有自己的根和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