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也許能顛覆你對思維的認識——讀《思考快與慢》

經濟學界曾經有這樣一個觀點:“人類是理性的決策主體。”長期以來,這種觀點在經濟學界是一個主流觀點。然而,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與另一位傑出學者的開創性研究顛覆了這個觀點。2011年,卡尼曼寫了一本書《思考快與慢》,這本書出版後,引起了巨大的轟動,美國著名經濟類期刊《經濟學人》這樣評價這本書:“就像哥白尼把地球搬離宇宙中心,卡尼曼向我們展示了我們並不是理性模範。”


這本書也許能顛覆你對思維的認識——讀《思考快與慢》


這本書的作者丹尼爾·卡尼曼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由於在決策制定問題方面的開創性研究,他榮獲了200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這是有史以來諾貝爾經濟學獎第一次授予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的一項突出貢獻是創立了一個經濟學的分支——行為經濟學。行為經濟學將經濟分析和心理學理論結合起來,關注心理活動,對經濟決策以及經濟系統運行的影響。

這本書是行為經濟學方面的一部經典著作,也是一部通俗的經濟學著作,它並不是為專業學者所寫,而是寫給普通讀者的。因而,在文風方面,這本書通俗易懂。書中沒有大量的圖表,也沒有枯燥的函數公式。作者講述了許多實驗案例和實際事件,具有很強的可讀性。


這本書也許能顛覆你對思維的認識——讀《思考快與慢》


這本書運用經濟學分析與心理學理論相結合的方法,對影響經濟決策的偏見問題進行系統研究,得出的結論是:人並不是理性的經濟動物。在很多情況下,人們是有很多偏見的,這些偏見與直覺有密切的聯繫。

作者把人類的思考模式分成兩個系統。快系統(即系統1)和慢思考系統(即系統2)。系統1依賴直覺,是無意識的思考系統,系統2則是有意識的主動控制的思考系統。如果兩個系統合理分工,能提高思考的效率與質量。在系統2應參與的決策中,如果系統2未能發揮主導作用,偏見就會影響決策過程,從而可能造成決策失誤。


這本書也許能顛覆你對思維的認識——讀《思考快與慢》


系統2為什麼會缺席呢?作者通過實驗找到了答案。系統2的運轉需要集中注意力,人們在某些情況下注意力可能渙散,從而導致系統2不能發揮作用,比如人們在飢餓的狀態下注意力會渙散,如果讓審核官在飢餓的狀態下審核犯人的保釋申請,通過率會達到平均水平的2倍。

作者在書中通過一些實踐案例或實際事件闡述了系統1在決策中發揮主導作用,可能導致的偏見或失誤,這些偏見或失誤有以下7種類型:典型性偏好、可得性偏好、因果性偏好、光環效應、錨定效應、框架效應和稟賦效應。典型性偏好指的是人們過度關注典型事件,忽視典型背後的概率。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一個人在紐約地鐵站閱讀《紐約時報》,實驗人員問受試者這個讀報紙的人可能有什麼樣的學歷?有博士學位還是沒有讀過大學?實驗結果是大多數人認為這個人具有博士學位。

可得性偏好指的是:如果一件事情更容易被意識接受,人們會認為這件事更容易發生。因果性偏好是指:人們的意識活動習慣於解釋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即使這些事件只是隨機事件。比如二戰期間德國向倫敦地區發射火箭,很多人認為一些地點沒有被襲擊,一定是因為那裡藏著德國間諜,然而事實上爆炸點的分佈屬於隨機事件,與德國間諜沒有任何關係。

光環效應指的是人們接受一些信息後,這些信息會影響人們的判斷。錨定效應是指人們對某個未知事物進行評估時,習慣於預先設置一個參考答案,比如:商家在銷售商品時更願意打折,而不是直接降價,就是運用了錨定效應。框架效應是指對同一個問題的不同描述會使人們做出不同的判斷。稟賦效應指的是人們在擁有某種物品後,會習慣上高估它的價值。

對於如何避免以上偏見或錯誤,作者提出了一些建議:讓思考慢下來,讓系統2運轉起來,對系統1做出的結論進行理性檢驗。讓系統2運轉起來,可以自我提示,也可以讓外部力量提示自己。決策時採用集體討論的方式,先假設這件事情失敗,然後分析失敗的原因,這樣可以提高決策質量。決策前,創設輕鬆的氛圍,主動聽取他人的批評意見

這本書值得讀者們反覆閱讀,認真體會,從中吸取有價值的知識,通過知識的內化優化思維,優化行為習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