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克來了!空降申城的這幅石版畫《吶喊》為何依然值得人們尖叫?

undefined

繼莫奈的《日出·印象》空降上海之後,申城再迎西方藝術大師名作——蒙克的《吶喊》!BBC 曾把《吶喊》稱作僅次於達·芬奇曠世之作《蒙娜麗莎》的世界第二名畫,可見其在文化視覺領域的廣泛影響力和地位。

今天起,“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及油畫展”登陸上海久事美術館。其中,最令人“尖叫”的,莫過於蒙克珍貴的1895年石版畫《吶喊》。這是《吶喊》主題作品本世紀首次來訪。

別看這只是一幅版畫,版畫在蒙克的藝術生涯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更況且它是蒙克唯一手工上色版《吶喊》,地位僅次於四幅全色彩繪畫的《吶喊》。褪去油畫般刺眼的色彩,它給人留下了更多的心理解讀空間。

微信圖片_20200925183641.jpg

此次展覽是繼2019年大英博物館“愛與焦慮”愛德華·蒙克特展之後,規模最大、作品最完整的一次以蒙克原創版畫作品為主的展覽,在“生命”“愛”“憂慮”“吶喊”“故鄉”等五個主題板塊中,共展出從蒙克最早的一批版畫創作直到其生涯晚期的原創繪畫作品總計53件,創作時間跨度長達30年。

這些展品均來自挪威著名的岡德森收藏,這個家族曾與蒙克本人有著密切的交情。

微信圖片_20200925184037.jpg

跨度長達30年、可與油畫參差對照的版畫,勾連出表現主義大師的創作歷程,也折射出他對不同媒介及創作效果的好奇心

切莫小看蒙克的版畫!它們才不是其油畫無可奈何的替代,而是因不同的材質而呈現出別樣的魅力。

去年曾在大英博物館引發轟動效應的大英博物館“愛與焦慮”愛德華·蒙克特展,其實也是一個以版畫為主的展覽。當時大英博物館館長哈特維格·費斯徹以及奧斯陸蒙克博物館館長斯坦恩·奧拉夫·亨裡森在展覽序言中共同提到:“是蒙克的這些版畫牢固地樹立起他的國際聲望。”而展覽的策展人歌莉婭·巴特魯姆則直言:“愛德華·蒙克是表現主義的代表性藝術家,而他的聲譽實際上是通過他的版畫建立起來的。版畫是他的創作中的核心,極具實驗性和創新性。”

undefined

19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版畫製作在歐洲大規模發展。某種形式的象徵主義更是整個歐洲占主導地位的前衛語言。這恰恰是蒙克獨特的藝術變現方式及語言中最擅長的部分。通過版畫,則讓他有了如虎添翼的感覺。而他更是通過學習並改進當時最成功的的象徵主義版畫家,來自萊比錫的馬科斯·克林格作品中晦澀的表現語言,重新設定屬於自己純粹的情感圖像,從而發展並強化了自己的風格。

1894年10月16日,蒙克在柏林的一家小旅館裡,在未經過任何專業訓練或來自於有經驗的同行及技術工匠指導的情況下,開始創作起版畫,這種嚴密且歷史悠久的藝術創作形式。從那天起,直到1944年他在艾克利住所中離世,蒙克便從未間斷過其版畫創作。更難能可貴且令人驚歎的是,從未經過正規培訓的他,卻在其後的創作過程中掌握了包括古老的木刻、銅版雕刻、蝕刻以及相對較新的石版畫等多種基於不同基質、創作材料以及技法的版畫創作方式。可以說,蒙克在其最早期的版畫中就開始以成熟藝術家的方式發聲了。

undefined

此次展出的很多版畫,都可以與蒙克的油畫參差對照來看。並且,它們多是圍繞同一主題用不同方式印製出來的一系列版本,少則兩三張,多則五六張。它們或為基於其油畫作品的再創作,或為在畫布上進行油畫操作的預演,更有一部分是純粹的版畫原創作品。

undefined

此次展出的不同版本的石版畫《生病的孩子I》

timg.jpg

《生病的孩子》,布面油畫,1896(非此次展品)

蒙克創作於1896年的版畫《生病的孩子I》總共展出了三個版本,分別為四色、三色、雙色石板印刷而成,所用的紙張也各不相同,有的為宣紙,有的為白色橫紋紙,不同版本呈現出微妙的視覺差異。這是蒙克以年輕女孩貝琪·尼爾森為模特創作的。他在畫面中重現了對於自己姐姐蘇菲飽受肺炎折磨最終離世的記憶與場景。

其實早在1886年,蒙克就創作過名為《生病的孩子》的布面油畫。這也是蒙克的代表作之一,描繪姐姐蘇菲彌留之際的情形。畫中床榻上側過臉的女孩,與此次觀眾看見的這一系列版畫中的女孩形象極為相似。

微信圖片_20200925174600.jpg

《吻IV》,雙色木刻印刷於淺棕色紙板,1902,蒙克親自制作

v2-37c0d169225e437c1d069b28d9f221f6_720w.jpg

《窗邊的擁吻》,布面油畫,1892(非此次展品)

再看此次展出的蒙克創作於1902 年的雙色木版畫《吻》。這一主題也是蒙克相當重要的一個創作題材。1891至1892 年,蒙克在尼斯以“吻” 為主題創作了一系列精彩的油畫。

而這幅蒙克的木版畫依然頗具魅力,畫面簡單明瞭卻極具張力,木頭的紋理成為了圖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據說克里姆特的傑作《吻》也是從蒙克這件作品中汲取的創作靈感。

undefined

《吶喊》,黑色石版印刷,手工上色(紅、橙、藍、綠),1895,蒙克在柏林印刷商拉塞利處製作

色粉畫.jpeg

《吶喊》,粉彩畫(非此次展品)

此次展覽為《吶喊》特地闢出一個相對獨立的展示空間,紅色的展牆將《吶喊》中捂著耳朵驚恐失色的人格外凸顯。

四幅全色彩繪畫的《吶喊》雖未能至現場,展覽卻以一面展牆將它們以圖片的方式集結呈現,講述《吶喊》的故事。原來,這四幅《吶喊》不是蒙克在重複自己,而是他在以這一主題,探索不同材質的表現力——它們分別是用蠟筆、油彩坦培拉及粉彩、粉彩、油彩及坦培拉創作而成的。

微信圖片_20200925183649.jpg

日後,蒙克也把這個他鐘愛的主題進行了版畫版本的演變。在柏林著名的印刷商拉塞利的協助下,蒙克一共創作了近 35 件《吶喊》石版畫,同時,他對於新媒介及不同創作效果的好奇心再次被燃起,從這批石版畫中,他優選了極少數幾件,親自用水彩進行了手工上色。此次展出的石版畫《吶喊》,是存世的蒙克手工上色的唯一一件。

起初,很多人認為這一主題及不適合黑白版本的演繹,包括蒙克在內都擔心這會破壞創作動機中重要的“火紅雲朵”的色彩表達。實際上,最後的成品則顯示出出人意料的效果,人物與風景中那些線條在不加修飾的情況下更激烈的相互扭絞,其中蘊含的表現力也被版畫完整地保留並凸顯出來。

undefined

《憂慮》,雙色石版印刷,1896,蒙克在巴黎的克洛製作

蒙克的藝術世界裡並非只有憂慮與恐懼,也有暖,有光,能夠重新激起人們對於未來的憧憬

人們熟悉的蒙克作品,大多記錄著病痛、死亡、失去與焦慮。此次展覽卻以相當一部分作品讓人們看到蒙克對於生命、愛與自然的歌頌。

這些作品主要彙集在展覽最後一個板塊“故鄉”,以蒙克的油畫作品居多。晚年的蒙克,結束漂泊回到故鄉,身體狀況也有了好轉,他畫了一批描繪當地人文景觀的油畫,透著暖,透著光,透著希望。

微信圖片_20200925120938.jpg

《護士與床單》,布面油畫,創作於1909 年

創作於1909 年的布面油畫《護士與床單》,就是其中的代表。

1908 年,長期飽受糟糕的身體與精神狀況折磨的蒙克終於在不斷地酗酒之後,突發急性精神病而被送往哥本哈根小鎮上丹尼爾·雅各布森醫生的診療所。在那裡,蒙克得到了雅各布森醫生全方面的診治。友善的環境使他即便面對曾經帶給他“恐懼”與“焦慮”的女性時也變得輕鬆而友好。這些給他提供幫助的女性們便是診所裡的護士。

在雅各布森醫生的鼓勵與建議下,蒙克開始在診所裡畫畫創作,這期間,因為身體及精神狀況的改善,他留下了不少傑出的作品。包括這件以護士們為主題的人物題材,明快鮮亮的色彩在蒙克之前的繪畫中並不常見。而女性人物以這樣純潔、友善的形象出現在他的畫中更是寥寥無幾。可見,這個輕鬆的環境以及自身安寧的情緒被他直接記錄在自己的作品中。

undefined

《扭曲的樹幹》,布面油畫,1923 年

再看蒙克創作於1923 年的布面油畫《扭曲的樹幹》。

此時的蒙克已不用再為名聲而奔波,不用為生計而創作。在他熟悉又陌生的故鄉,他更多留下的是那些迷人而躍動的景色。神秘的峽灣孕育出的是克里斯蒂安尼亞獨特的景緻。而在蒙克眼中及他的畫筆之下,這樣的景緻更是千變萬化,大自然中的元素猶如律動中的音符,在四季變換中起舞。

這些歌頌自然的作品反映出蒙克對自己家鄉深沉的愛,也正因如此,1944 年去世前的愛德華·蒙克把自己幾乎全部的作品都捐贈給了自己的家鄉,此時已改名奧斯陸的克里斯蒂安尼亞。

微信圖片_20200925120955.jpg

《耶羅亞的春天》,布面油畫,1915年

在歷經疫情的這個特別時刻呈現蒙克的作品顯得意味深長。蒙克可以說是在重重磨難中以對藝術的不懈追求最終尋找到曙光的典型。

“展覽名稱中的‘吶喊’是蒙克的標誌,但我們認為‘迴響’比‘吶喊’更重要。我們希望這些作品能夠重新激起人們對於未來的憧憬。”此次展覽的中方策展人馬真正說。

undefined

《海灘上的兩個男孩》,布面油畫,1911年

蒙克的一生飽受親人離世、自身糟糕的健康及精神狀況、坎坷情感經歷的折磨,因而他的作品往往著重表現內在的情感,簡化主題對象表面及形式的刻畫,最終使作品的內在精神超越視覺外形,其精神力與表現力都直指觀者的內心與靈魂,從而挖掘所描繪主題的永恆品質。

undefined

《橋上的女孩》,四色木刻結合鋅版印刷技術於橫紋紙,1918,蒙克與尼爾森在克里斯蒂安尼亞印製

從克里斯蒂安尼亞(今奧斯陸)到柏林與巴黎,從奧斯高特蘭到斯德哥爾摩與布拉格,蒙克在長達超過60年的創作生涯中留下大量優秀的繪畫作品。這其中,油畫及版畫無疑是最為重要且出彩的部分。他通過不斷地創作與實驗,保持自己炙熱的情感與執著的追求。通過其驚人的天賦與超強的創造力,用原本從未接觸或經過嚴格培訓的版畫創作,完成了藝術生涯一次令人不可思議的“逆襲”。一生未婚的愛德華·蒙克把自己與藝術之間的關係比作婚姻,而作品都是他的孩子們。

微信圖片_20200925184044.jpg

展覽將持續至2021年1月3日。

undefined

作者:範昕

編輯:汪荔誠

責任編輯:柳青

作品圖除特別標註外均為展覽作品,展方供圖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