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父母的“控制慾”,培養孩子的“自控力”

放棄父母的“控制慾”,培養孩子的“自控力”

文章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Summer姐姐 / 文

最近有一條新聞讓人痛心不已:

放棄父母的“控制慾”,培養孩子的“自控力”

更讓我難過的,是有很多人對孩子的行為表示“不理解”:現在的孩子,心理素質也太差了吧?說不得罵不得,這樣還讓老師和家長將來怎麼管教孩子啊。

但也有很多人,懂得這個男孩的痛苦:

“相信這不是他媽媽第一次打他,你責罵,甚至打你的孩子,他不會選擇放棄愛你,但他會選擇放棄愛自己。”

“對於孩子,最大的光應該是來自父母,如果父母都不能成為支撐孩子的動力,那孩子真的會撐不下去。”

作為父母,究竟應該怎樣養育孩子?有人提倡嚴厲管教,孩子做錯了事情必須接受懲罰;有人覺得應該實行獎勵制度,用各種“獎賞”來激勵孩子的進步。

但無論是懲罰還是獎勵,其實都是一種外在行為和動機,真正能讓孩子掌控自己的,是他們的“內在動機”。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不獎不罰—如何讓難管的孩子擁有自控力》。

放棄父母的“控制慾”,培養孩子的“自控力”

本書作者是來自美國的凱瑟琳·雷諾茲·劉易斯,她是一位屢獲殊榮的記者,也是一位家庭培育師。

作者認為,如果家長嚴格管教孩子的不良行為,反而會破壞孩子的一些性格特質,而這些特質,正是孩子們能夠成長為自律、高效的社會成員的關鍵。

如果孩子表現好了就獎勵,表現不好就懲罰,短期來看也許有用,但從長期來看,這樣做不利於孩子自我管理意識的建立。

而自我管理的意識與能力,正是在學習、工作以及人生更廣闊的的範圍內走向成功的關鍵。

更可怕的是,如果父母的獎懲方式過於偏激,還有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

父母的育兒目標,應當是培養一段強韌而健康的親子關係,把自己變為給孩子提供資源的人,而不再是他們前進的障礙。

孩子們面臨的“自控力危機”

說起現在屢屢攀升的青少年心理問題和自殺率,總會有成年人不解地感慨:“當年我們這一代成長的時候,為什麼沒有發現這麼嚴重的情況呢?”

事實上,除了媒體報道越來越透明,人們獲取信息越來越便捷、渠道越來越多的因素之外,青少年的心理問題,確實發生了一些新的變化。

根據美國精神衛生研究所科研團隊的調查顯示,18歲以下的孩子當中,每兩個當中,就有一個會有情緒、行為失調或者藥物濫用、菸酒依賴的問題。

而美國兒科醫生的一項研究則顯示,因自殺念頭或者自殘行為而被送入兒童醫院的孩子,在十年間翻了一番。

與此同時,疾控中心的數據顯示,13到19歲青少年的自殺率上升了28%,10到12歲青少年的自殺率上升了52%。

自殺率攀升最快的,是10歲到14歲年齡區間的孩子。

不只是美國,青少年自殺率上升,可以說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

書中提到,隨著每天、科技、生活方式以及其他社會條件的變化,我們的大腦不可抑制地發生了變化。

雖然並不能把這些變化都歸咎於父母,但是,如果能夠支持孩子,並且對於育兒知識有足夠了解的教養方式,是可以有效地幫助孩子應對各種心理疾病,同時有可能減輕相應症狀的程度和影響。

換句話說,新的教養方式勢在必行。

不是一味地鐵腕教養,更不是無原則的“寬容溺愛”,當今的父母正在試圖在早期鐵腕型的教養模式,與20世紀80、90年代的“寬容型”教養模式之間,探求一種平衡。

在本書中,作者稱這種新型模式為“學徒型”養育模式。

真誠聯結

我的一個朋友就曾經抱怨過:“家裡什麼活兒都不讓我兒子幹,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我們不指望別的,就指望他能好好學習,怎麼他還一天到晚那麼多脾氣,說兩句就生氣啊!我這是圖啥?”

的確,當代中產階級家庭,會把孩子當做成長中的人才來栽培,而不再把他們當做家庭的重要勞動力,但是這樣做也會產生弊端。

作者認為,這樣更容易讓孩子們有一種錯覺:他們的價值都建立在能否成才的基礎上。而實際上無論要在哪個方面獲得成功,都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

而將所有家務大包大攬的家長,實際上也讓孩子喪失了增進新技能的危機,讓家長失去了和孩子溝通、聯結的機會,這一切都不利於培養孩子的自主動機,也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心理學當中的“自主理論”認為,人要想把生活過好,就需要自主、有能力並且能夠跟他人建立有效聯繫。

同樣的道理,締造強健親子關係的第一個重要工具就是——真誠聯結。

聯結有著神奇的力量,如果你可以和孩子建立良好的聯結,就可以幫助發脾氣的孩子冷靜下來,以便讓他們有機會、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緒,激活大腦中解決問題的那一部分。

專家認為:“父母在場,能夠對孩子大腦中負責情感區域裡的一系列喚起反應,起到強大的緩衝效果。”

哈佛大學的教授們,將數十年間的社會科學研究成果,壓縮到了“波士頓五大要素”當中,總結出了“家長需要做到的五件事”,來和還處在嬰兒時期的孩子建立安全聯結,同時給孩子將來求學和融入社會打好基礎。

這五件事分別是:

❶ 把愛最大化,以及控制壓力。比如在嬰兒時期多將孩子抱在懷中,讓他獲得充足的安全感。

❷ 說話、唱歌和手指點。嬰兒一出生,家長就應該為孩子講解生活中的各種事物,以便幫助他們培養語言能力。

❸ 數數、分組還有比較,幫助他們為數學打好基礎。

❹ 在活動和遊戲當中進行探索。家長應當留意孩子對什麼感興趣,要意識到孩子玩耍並不是浪費時間。

❺ 給孩子讀故事,並跟他們討論故事內容。

這五條要素,每一條都有利於打造強健的親子關係,建立穩固的親子聯結,呵護孩子身心健康。

另外,家長需要意識到,你哪怕是在拒絕孩子的要求,也是聯結的一種。

身為父母的責任,並不是讓孩子每時每刻都很開心,只是需要在拒絕他一些不符合家庭規矩的要求的時候,帶著同理心理解孩子的情緒,安慰或者抱一抱孩子,這樣也可以與孩子建立有效的聯結。

積極溝通

新型教養模式的第二個重要工具是——積極溝通,概括來說就是不包辦、少命令,以及共情式聆聽。

回到本文開始那個令人痛心的事件,那個男孩的媽媽,可能從未認真地聆聽過孩子的感受,也從未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過問題,在公開場合說打就打,那這個孩子在家中遭受過怎樣的羞辱,可想而知。

有評論說,如果你的父母讓你一直很絕望很痛苦,別懷疑,他/她就是不愛你。

放棄父母的“控制慾”,培養孩子的“自控力”

男生自殺事件新聞下網友的評論

有時候,孩子們,尤其是年幼的孩子,是沒有辦法約束自己的行為,而不是有意“搗亂”。

如果在發現問題之後,家長能夠把“溝通”放在“順從”之前,先聽聽孩子的想法和原因,而不是給孩子命令和說教,更不是直接給孩子一個現成的解決方案。

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對他們的話做出簡單的回應,並且表示理解,大部分孩子會很快冷靜下來。

記住,很多父母總是希望自己有一個“聽話”的孩子,這個“聽”字,實際上指的就是順從,還是父母的控制慾在作祟。

作為家長,首先要進行思維模式的調整,當問題出現時,要相信孩子一定有一些我們所不知道的原因,等待著我們去傾聽,孩子的行為,其實是在向我們發射一種信號,不要忽略這些信號。

在聆聽的時候,家長需要使用專注、能及時給予回應的模式,確保自己真的能聽明白孩子在說什麼,並且明白孩子的感受是什麼。如果有問題反覆出現,那就需要想辦法引導孩子繼續講述,並且參與到解決問題的過程當中來。

家長需要更關注孩子的進步,而不是某一件事的結果。與其為了孩子進了一個球而誇獎他,不如關注他的傳球準確度提升了,這就是有針對性的關注,雖然對於家長來說這樣更難,但卻能夠證明你真的對他的事情感興趣,也能表達真實的評價,讓孩子感受到價值感和被尊重感。

我們必須時刻提醒自己:孩子簡單順從父母要求的時代,早就一去不復返了。

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提升自我管理能力,是新型教養模式的第三個重要工具,我們要引導孩子學會解決問題。

比如讓孩子參與家務,讓他們來決定自己做那一項家務,並且自己決定如何做和什麼時候做。

家長可以通過教導孩子做家務,來提升他們的能力以及時間管理的技巧;而孩子也可以通過完成家務來獲得自信感和意義感。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開始這項任務的時候,要以孩子的興趣和年齡適合為準,而不是以家長希望孩子“如何如何”為準。

還是那句話,要放棄自己的控制慾,把孩子當做一個獨立的人來尊重和對待。

對於孩子做家務的期待要合理,要以孩子的年齡、能力以及性情為出發點,循序漸進,提升孩子的個人能力。

除了家務,另一種方式對孩子來說更為重要,這就是提升他們的社交以及情感技能。

在家中的環境,家長可以通過和孩子一起玩扮演遊戲的方式,來幫助他們學會如何進行行為控制和情緒管控。

家長可以故意做出一個不恰當的行為,給孩子一個糾正你的機會;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一些“密語”,比如當孩子們忘記跟別人說“謝謝”的時候,家長可以用這個“密語”來提醒他們,而不是當眾“教導”孩子,傷害他們的自尊。

孩子們在遊戲過程中,不斷提升著自身的控制能力,也發展了社交能力,這會為他們成人之後提供堅強的支持與底氣。

確立界限,規約行為

提倡父母把親子關係放在第一位,並不意味著可以對已經商量制定好的家庭規矩置之不理。

孩子有時候的確會對家庭規矩表示不滿和憤怒,但家長有責任讓孩子知道,規矩就是要拿來遵守的,這樣反而會讓孩子產生一種安全感。

因此,確立界限,規約行為就是新型養育模式的第四個重要工具。

當然,堅守底線,並不意味著家長一定會感覺良好,也不意味著孩子會立刻開心地配合,但是如果家長能夠做到共情,理解,並且堅持原則,

有一件事很重要,如果孩子們感到心情沮喪,其實是沒有問題的,有時候正是那種不開心或不舒服的感覺,能夠促使人們產生變化。

可以多給孩子一些選擇,但是要避免那些“偽選擇”,就是說你給孩子了選擇權,但實際上並沒有讓孩子產生合作的意願,這幾個選擇可能只是為了滿足你自己的需求,而並沒有給孩子真正的選擇餘地,這只不過是家長控制慾的一個“變種”而已。

一個行之有效的解決計劃,必須具備以下幾點要求:

❶ 這個解決方案是跟你面臨的問題有關且有效的。

❷這個解決方案是合情合理並且體現了對孩子的尊重的。

❸這個解決方案是你提前告知過孩子的。

接下來,你要做的就是,把這個決定用一種實事求是的口吻表述出來,而不是用“威脅”的口吻。

當孩子即將要做出一個你心目中“錯誤”的選擇時,不要跟他們形容到底會出現什麼樣的局面(這也是一種變相的“威脅”,很容易引起“親子爭鬥”的場面),順其自然就好。

這種方式的關鍵點在於,家長要把孩子的行為所需要承擔的後果,提前告訴孩子,而不是在爭執的過程中才“甩”出這個決定。

比如,你可以告訴孩子,他可以選擇刷牙或者不刷,但是如果他選擇不刷牙,那麼今天的睡前故事不會取消,但是媽媽可能就不能抱著他講了,只能坐的離他遠一點講故事,讓孩子自己來選擇。

剛開始,孩子可能並不會在意或者記住這個後果,但是反覆體驗之後,他們也許就會意識到這個情況,從而發生一些改變。

孩子做作業也是一個道理,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制定做作業的計劃和質量追蹤的工作,剩下的就交給孩子自己處理,而且這方面的權責交接完成得越早越好。

一句話,孩子需要在家長有愛的指引下,在生活中進行長期學習,在這期間沒有捷徑可走,家長的理解、陪伴和支持必不可少。

寫在最後的

其實,拋棄“控制慾”,放棄要一個“聽話”小孩,事情就會有轉機。

一旦沒有了什麼都想要掌控的家長,孩子們也就失去了需要反抗的對象。

一旦全家人都開始在情感上建立聯結之後,就越來越能夠準確判別出孩子“調皮搗蛋”的類別和原因,也能因此恰當選擇最有效的育兒手段。

與此同時,孩子們也會漸漸恢復遵循往日的一些常規要求,變得“聽得進話”(這和我們傳統意義上的“聽話”不是一個含義)。

身為父母,與其試圖去控制孩子的人生,不如幫助他發展自身的控制力。

記住,有權掌控孩子人生的,只有他自己。

以上。

你繼承了父母怎樣的養育方式?歡迎留言。

「 壹薦 」

《不獎不罰—如何讓難管的孩子擁有自控力》

放棄父母的“控制慾”,培養孩子的“自控力”

【美】凱瑟琳·雷諾茲·劉易斯 著

張越 譯

青豆家教館|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 作 者 -

放棄父母的“控制慾”,培養孩子的“自控力”

Summer姐姐

資深電視人、綜藝達人

熱愛一切八卦,對世界永遠好奇

貓奴、吃貨、愛購物

在意生活品質,更喜歡種草

堅決不過“沒必要”和“差不多得了”的生活

倡導美好的親子生活方式

文章版權歸壹父母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壹父母助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