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焦躁易怒脾氣大,家長收藏好這個深度解析,焦躁變自律

一、是什麼讓孩子出現焦躁情緒?

昨晚在家長幫論壇上看到有家長說自己孩子這幾天越來越焦躁。

"跟家人討論某個話題的時候,一有不如意的就不聽,‘切’一聲就走開。

跟他聊過這樣很不禮貌,應該微笑著跟別人說話之類的,不然顯得不尊重人,效果不大。

另外晚上做作業的時候,也開始越來越浮躁,不耐心。

背課文的時候一直背不出來,就叫起來,連在客廳的爺爺都能聽到。

真是搞不懂著急什麼,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導致孩子有這些焦躁表現。"

論壇裡其他網友有的出謀劃策,也有的表示自己子女也出現過這種情況。

今天特地寫了這篇文章,分享給各位家長,解析焦躁的形成機制,出現的主要原因,並提供3個建議。

其實孩子出現焦躁、易怒、脾氣大,都是“焦躁形成定律”產生的現象。

焦躁形成定律:

心理學家認為當人們心身水平,跟不上外部環境變化的時候,就會出現焦躁情緒和行為。

尤其是心理訴求和外部環境產生矛盾的時候,焦躁的表現更加明顯。

孩子在身心發育過程中,心理水平與外部環境相比,有快的情況也有慢的情況,前者會出現自負自傲的情緒(以後詳細說明),而後者則會出現“焦躁形成定律”說的焦躁現象了。

除了心理需求和外部環境不一樣會產生這些焦躁情緒外,還有其它原因嗎?

孩子焦躁易怒脾氣大,家長收藏好這個深度解析,焦躁變自律

二、焦躁情緒產生的原因有哪些?

01 被批評後的“聚光燈效應”,讓孩子發洩出焦躁

心理學教授湯姆·季洛維奇(Thomas Gilovich)在期刊上發表“聚光燈效應”的實驗:

要求受試者穿上印有過氣歌星頭像囧照的T恤,走進已有5人的房間。

研究人員先詢問穿T恤的受試者,覺得有多少人注意到身上這件有點糗的T恤?

再去問另外5人是否注意到T恤上的頭像?

結果顯示,“穿T恤的學生”覺得有50%以上的人都注意到他的衣服,其實卻只有10%的人看清楚T恤上是什麼圖案。

聚光燈效應證明:人們太在乎和自己有關的事物,特別是做了自以為是蠢事後,以為別人的目光都聚集在自己身上,後續一段時間裡思緒不斷。

舉個例子:孩子在課堂上出小差、調皮被老師批評了,整節課都會回想著;或者不小心做了什麼出醜的事情,孩子會一直認為感覺同學會一直在背後議論他,形成一種壓力。

在學校的環境上不能釋放這種壓力,回到家就會容易釋放出來,從而出現不開心、焦躁、發脾氣等等行為。

02 自控力不足,稍作提醒就焦躁

孩子身心發育不能跟上環境變化,而且孩子本身自控力不足的時候,就會做出一些焦躁發洩的行為。

例如本來說好飯後半個小時就去寫作業,但是過了1個小時了,孩子還是在那裡看電視始終不肯去。這個時候家長過來提醒他,讓他去寫作業,孩子經常會拒絕,發起小脾氣,表現出焦躁,希望多看一會兒電視。

再比如說好每天只能玩平板、手機一個小時,但是孩子連吃飯都要在玩。家長開始提醒或者強制收起平板、手機,孩子自控力不足就容易做出鬧彆扭、生氣等焦躁行為來

顯然很多事情不能事事如意,但是如果自控力不足,不能根據外部環境變化來調整心理的話,就會做出各種焦躁的行為,這是引起“焦躁形成定律”的重要原因。

03 承受能力過低,事情不按套路就焦躁

如果孩子沒有自己獨立做過很多事情,而是家長什麼都幫忙做一下,會讓孩子缺乏獨立完成事情的能力。

當他必須自己去完成一些事情的時候,事情就不會按“原本”的套路走了,因為以前是家長幫忙的,所以現在出現問題,明明是很簡單的事情,但偏偏完成不了。

又或者平時很少做一些有難度有挑戰事情,自己沒有辦法完成,也會很難以接受,兩者都會可能做出各種焦躁的行為。

例如新聞報道里:9歲男孩因為母親不買玩具去跳樓;11歲女生不滿家長干涉喝農藥等等事件,都是因為承受能力過低,焦躁起來做出的“傻”事。

孩子焦躁易怒脾氣大,家長收藏好這個深度解析,焦躁變自律

三、怎樣幫孩子解決焦躁的情緒呢?

01 小心謹防“踢貓效應”,別被孩子情緒影響

踢貓效應:

一父親在公司受到了老闆的批評,回到家就把沙發上跳來跳去的孩子臭罵了一頓。

孩子心裡窩火,狠狠去踹身邊打滾的貓。貓逃到街上,正好一輛卡車開過來,司機趕緊避讓,卻把路邊的孩子撞傷了。

這就是著名的“踢貓效應”,描繪的是一種典型的壞情緒的傳染所導致的惡性循環。

正確的做法:

傑出的“含笑哲學家”——德謨克利特,總是面帶微笑,所以在一些容易引起爭論的討論場合,別人與他交談時,往往被他這種愉悅的情緒所感染,而且很容易接受他的觀點。

所以同樣道理,當孩子表現很焦躁,發洩出自己情緒的時候,父母應該用溫和的情緒來面對,保持自我控制和語氣,像“含笑哲學家”一樣,多給以笑容,幫孩子消除負面情緒。

02 利用“自制力定律”,幫孩子找到動機達到自律

自制力定律:

一個人是否有動機,是影響自制力的關鍵因素。

一個成就動機強烈、人生目標遠大的人,會自覺抵制各種誘惑,擺脫消極、焦躁情緒的影響。無論他考慮任何問題,都會著眼於事業的進取和長遠的目標,從而獲得一種控制自己的自制動力。

舉個例子:德國著名音樂家巴赫從小非常喜歡音樂,很想去漢堡聽一位管風琴大師的演奏。可巴赫住的地方離漢堡有90多公里路,窮孩子沒錢坐車,只好帶上乾糧徒步上路,走累了在田野裡休息一會兒,天晚了在農舍屋簷下的草堆中睡上一夜……

為了聽演奏會,他經常這樣徒步往返,是動機形成的自制力支持他走完全程!

正確的做法:

  1. 平時家庭環境不要太過嘈雜,營造溫馨一點的環境。
  2. 可以陪孩子玩一些棋牌類遊戲、工作品、科學實驗等等,提高自律能力。
  3. 最後一步,通過上面的遊戲,找到孩子喜歡的愛好作為動機,告訴他要“玩好”這些愛好不容易,需要很好的自制力,這樣慢慢幫助孩子的動機形成自制力。

03 明確告訴孩子,他的焦躁會不受歡迎

孩子表現出焦躁,不要哄,也不要附和,得到同情可能會加大焦躁。

正確的做法:

用動作或者語言明確告訴孩子,這種行為是不受歡迎的,我不會因為你這種行為妥協,同時等孩子發洩完之後,情緒穩定下來了,再安撫一下,給孩子一個臺階下。

孩子焦躁易怒脾氣大,家長收藏好這個深度解析,焦躁變自律

結語

孩子的身心成長速度是很快的,家長需要及時地按實際做出對策,著實困難,也是諸多家長覺得家庭教育困難的關鍵所在。

不知道您家孩子是否也表現得比較焦躁呢?

關注@小薩爸爸,一位高級總監爸爸,從普通生到尖子生,總結實用學習乾貨、教育乾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