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在十八团渠边

十八团渠是引自孔雀河并流经库尔勒市区北部的一条人工兴建的河流。1950年9月15日,为使刚刚解放且百废待兴的新疆尽快转入经济建设中,在王震将军的亲自指挥下,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六师十八团的1300多名官兵,肩背钢枪,手拿坎土曼,在亘古荒原上摆开了兴修水利的战场。官兵们爬冰卧雪、风餐露宿,吃冻窝头、喝冰雪水,硬是用短短8个月的时间建成了一条宽8米、深4米、长38公里的引水渠。1951年5月15日,引水渠正式竣工通水。为纪念十八团官兵们的壮举,引水渠被命名为“十八团大渠”。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十八团渠是从巴州四运司(当时叫“库运司”)、库尔勒公路管理局(当时叫“养路段”)家属区北侧流淌下来的,流经工模具厂(全称“新疆工具模具厂”)的这一段大约有两公里,终点是十八团渠客运站大桥。那时候,我家就住在十八团渠边,出了院门一拐弯就到。

1965年,工模具厂建厂时,在十八团渠靠近厂家属区一侧的堤岸上种了几排白杨树和沙枣树苗,还专门在渠边建了一座水泵房,定时往上抽水,用来浇灌这些林木。因为有专人管护,所以这片林木长势良好,在渠边形成了一条长约两公里、宽约30多米的绿化带,郁郁葱葱、绿意盎然。

因为住在水渠边,自然离不开游泳。大约从五六岁开始,我和一帮小伙伴就跟着大人在渠里泡着玩,很快就无师自通学会了游泳。

那时候,每年刚到5月初,我们就开始背着大人偷偷下渠游泳,被冰冷的渠水冻得直打哆嗦。天热的时候,我们几乎是每天必游,中午、下午放学后就不用说了,就连晚上也不放过。借着淡淡的月光,趁着四周无人,快速脱个精光“噗嗵”一声跳下水,不慌不忙地游好几个来回,等身子都凉透了再回家睡觉,别提有多爽了。记得有几次,天上闪着电下着大雨,我们仍照游不误,在混合着雨水的、浑浊的渠里游得不亦乐乎,每次都是挨大人一顿臭骂了事。

那会儿,除游泳外,在十八团渠钓鱼捞鱼,也是我们最开心的事儿。那时候,十八团渠沿渠边有许多凹进去的小水坑,形成一个迴水区,时不时有一些小鱼在这歇脚,便成了临时的“鱼窝子”。经常有大人在这儿钓鱼,不一大会儿就钓上来一些巴掌大的小白条和小鲫鱼,装在铁皮水桶里,引得我们一个个伸长了小脑袋,羡慕的围着看个没完。

一天中午,我偷偷从爸爸的渔具盒子里拿了一只小鱼钩,从家里的竹扫把上拆下一根竹条,将一截大约2米长的缝衣服线牢牢地绑在鱼钩的尾柄上,然后系在竹条的前端,在离鱼钩几厘米处的缝衣服线上拴一块小石子,就这样,一支没有鱼漂的“土鱼竿”就制作完成了。

我兴冲冲地拎着“鱼竿”来到离家最近的一处小水坑旁,将黄豆大的白面粒儿挂在鱼钩上,迫不及待地抛到了“鱼窝子”里。刚下到水里不一会儿,竹条的前端猛地往下一沉,一股拉力从水下传来,我急忙向上提竿,一条活蹦乱跳的小白条被拉了上来。初次钓鱼就旗开得胜,当时那个高兴地劲儿,真的是无法形容。

有时,我还跟同学一道,用铁质的纱窗当渔网,在渠边的浅水区里捞鱼,幸运时还能捞上几条小鲤鱼呢。现在回想起来,我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的快乐生涯,与十八团渠有关的就占了很大的一部分。

秋天,我们在渠边的沙枣树上摘沙枣吃,在高高的白杨树杈上掏鸟窝。上学的路上,在渠边的大堤上掏个洞,捡一堆干柴,把洞烧烫后,扔进去几个土豆(当时叫洋芋),再几脚把把洞口踩塌了,用土掩埋起来。放学回来,把已经焖烤的焦黄软烂的土豆扒出来,拍去灰土,顾不上烫嘴,三口两口就下了肚,那味道,简直香死个人。

冬天,十八团渠就成了我们的天然滑冰场。我们在上面滑爬梨、冰刀、单刀,抽老牛(陀螺)、溜冰坡,一不小心就摔个四脚朝天,一个个大呼小叫的,玩得热火朝天,开心极了,大冷天都能出一身汗,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冷。

1984年,十八团渠改建为水泥板砌成的防渗渠后,渠壁光滑、水深流急,人一旦下去就很难爬上来,打那以后,我们就再也不敢到渠里去游泳了,担心出意外。后来,我搬到离十八团渠约十来公里外的新居,就很少到那一带去了。

1991年5月,第二师在库尔勒市城区天山路、铁门关路交汇处,十八团渠的渠首处,建成了十八团渠暨军垦英雄纪念园,以缅怀军垦战士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和作风。纪念园占地8834平方米,园中矗立着一座高18米的纪念碑,碑身两侧各镶有一幅铜铸浮雕,生动展现了军垦战士在党的领导下一手拿抢、一手拿镐,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风采。在碑身正面的大理石基座上,镌刻着王震将军在十八团渠建成40周年时的题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军战功和建设社会主义胜利万岁”。碑身另一面镌刻着王恩茂同志题写的十八团渠简介。从1994年起,纪念园移交库尔勒市管理,成为巴州、库尔勒市一处开放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9年,第二师对纪念园进行了翻新修缮。

1950年,十八团渠最初的设计建设方案是灌溉农田10万亩,远期将增加到33万亩。建成通水以来,第二师先后对其进行了3次大规模的改扩建。目前,已经形成了68公里的主干渠,年引水量达3亿立方米,灌溉着第二师二十八团、二十九团、三十团及沿途的库尔勒市恰尔巴格乡、上户镇、兰干乡的50万亩良田。

70年时光荏苒,70年斗转星移,如今的十八团渠,焕发了青春,续写着辉煌,一如既往造福着“屯垦戍边第一渠”两岸的人民,真实见证着兵团地方互帮互助、亲如一家、融合发展、共同繁荣的光辉历程。(陈耀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