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在十八團渠邊

十八團渠是引自孔雀河並流經庫爾勒市區北部的一條人工興建的河流。1950年9月15日,為使剛剛解放且百廢待興的新疆儘快轉入經濟建設中,在王震將軍的親自指揮下,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六師十八團的1300多名官兵,肩背鋼槍,手拿坎土曼,在亙古荒原上擺開了興修水利的戰場。官兵們爬冰臥雪、風餐露宿,吃凍窩頭、喝冰雪水,硬是用短短8個月的時間建成了一條寬8米、深4米、長38公里的引水渠。1951年5月15日,引水渠正式竣工通水。為紀念十八團官兵們的壯舉,引水渠被命名為“十八團大渠”。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時候,十八團渠是從巴州四運司(當時叫“庫運司”)、庫爾勒公路管理局(當時叫“養路段”)家屬區北側流淌下來的,流經工模具廠(全稱“新疆工具模具廠”)的這一段大約有兩公里,終點是十八團渠客運站大橋。那時候,我家就住在十八團渠邊,出了院門一拐彎就到。

1965年,工模具廠建廠時,在十八團渠靠近廠家屬區一側的堤岸上種了幾排白楊樹和沙棗樹苗,還專門在渠邊建了一座水泵房,定時往上抽水,用來澆灌這些林木。因為有專人管護,所以這片林木長勢良好,在渠邊形成了一條長約兩公里、寬約30多米的綠化帶,鬱鬱蔥蔥、綠意盎然。

因為住在水渠邊,自然離不開游泳。大約從五六歲開始,我和一幫小夥伴就跟著大人在渠裡泡著玩,很快就無師自通學會了游泳。

那時候,每年剛到5月初,我們就開始揹著大人偷偷下渠游泳,被冰冷的渠水凍得直打哆嗦。天熱的時候,我們幾乎是每天必遊,中午、下午放學後就不用說了,就連晚上也不放過。藉著淡淡的月光,趁著四周無人,快速脫個精光“噗嗵”一聲跳下水,不慌不忙地遊好幾個來回,等身子都涼透了再回家睡覺,別提有多爽了。記得有幾次,天上閃著電下著大雨,我們仍照遊不誤,在混合著雨水的、渾濁的渠裡遊得不亦樂乎,每次都是挨大人一頓臭罵了事。

那會兒,除游泳外,在十八團渠釣魚撈魚,也是我們最開心的事兒。那時候,十八團渠沿渠邊有許多凹進去的小水坑,形成一個迴水區,時不時有一些小魚在這歇腳,便成了臨時的“魚窩子”。經常有大人在這兒釣魚,不一大會兒就釣上來一些巴掌大的小白條和小鯽魚,裝在鐵皮水桶裡,引得我們一個個伸長了小腦袋,羨慕的圍著看個沒完。

一天中午,我偷偷從爸爸的漁具盒子裡拿了一隻小魚鉤,從家裡的竹掃把上拆下一根竹條,將一截大約2米長的縫衣服線牢牢地綁在魚鉤的尾柄上,然後系在竹條的前端,在離魚鉤幾釐米處的縫衣服線上拴一塊小石子,就這樣,一支沒有魚漂的“土魚竿”就製作完成了。

我興沖沖地拎著“魚竿”來到離家最近的一處小水坑旁,將黃豆大的白麵粒兒掛在魚鉤上,迫不及待地拋到了“魚窩子”裡。剛下到水裡不一會兒,竹條的前端猛地往下一沉,一股拉力從水下傳來,我急忙向上提竿,一條活蹦亂跳的小白條被拉了上來。初次釣魚就旗開得勝,當時那個高興地勁兒,真的是無法形容。

有時,我還跟同學一道,用鐵質的紗窗當漁網,在渠邊的淺水區裡撈魚,幸運時還能撈上幾條小鯉魚呢。現在回想起來,我童年、少年、青年時期的快樂生涯,與十八團渠有關的就佔了很大的一部分。

秋天,我們在渠邊的沙棗樹上摘沙棗吃,在高高的白楊樹杈上掏鳥窩。上學的路上,在渠邊的大堤上掏個洞,撿一堆乾柴,把洞燒燙後,扔進去幾個土豆(當時叫洋芋),再幾腳把把洞口踩塌了,用土掩埋起來。放學回來,把已經燜烤的焦黃軟爛的土豆扒出來,拍去灰土,顧不上燙嘴,三口兩口就下了肚,那味道,簡直香死個人。

冬天,十八團渠就成了我們的天然滑冰場。我們在上面滑爬梨、冰刀、單刀,抽老牛(陀螺)、溜冰坡,一不小心就摔個四腳朝天,一個個大呼小叫的,玩得熱火朝天,開心極了,大冷天都能出一身汗,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冷。

1984年,十八團渠改建為水泥板砌成的防滲渠後,渠壁光滑、水深流急,人一旦下去就很難爬上來,打那以後,我們就再也不敢到渠裡去游泳了,擔心出意外。後來,我搬到離十八團渠約十來公里外的新居,就很少到那一帶去了。

1991年5月,第二師在庫爾勒市城區天山路、鐵門關路交匯處,十八團渠的渠首處,建成了十八團渠暨軍墾英雄紀念園,以緬懷軍墾戰士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的精神和作風。紀念園佔地8834平方米,園中矗立著一座高18米的紀念碑,碑身兩側各鑲有一幅銅鑄浮雕,生動展現了軍墾戰士在黨的領導下一手拿搶、一手拿鎬,保衛邊疆、建設邊疆的風采。在碑身正面的大理石基座上,鐫刻著王震將軍在十八團渠建成40週年時的題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解放軍戰功和建設社會主義勝利萬歲”。碑身另一面鐫刻著王恩茂同志題寫的十八團渠簡介。從1994年起,紀念園移交庫爾勒市管理,成為巴州、庫爾勒市一處開放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9年,第二師對紀念園進行了翻新修繕。

1950年,十八團渠最初的設計建設方案是灌溉農田10萬畝,遠期將增加到33萬畝。建成通水以來,第二師先後對其進行了3次大規模的改擴建。目前,已經形成了68公里的主幹渠,年引水量達3億立方米,灌溉著第二師二十八團、二十九團、三十團及沿途的庫爾勒市恰爾巴格鄉、上戶鎮、蘭幹鄉的50萬畝良田。

70年時光荏苒,70年斗轉星移,如今的十八團渠,煥發了青春,續寫著輝煌,一如既往造福著“屯墾戍邊第一渠”兩岸的人民,真實見證著兵團地方互幫互助、親如一家、融合發展、共同繁榮的光輝歷程。(陳耀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