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时局论》和诸葛亮《隆中对》,惺惺相惜下既生瑜何生亮

东汉末年,在纷乱复杂的社会局势中,周瑜和诸葛亮二人认识到东汉政权气数已尽,在对各路诸侯的充分调查后,分别加盟了孙氏集团和刘备集团作为自己政治发展的基础。二人的政治思想直接影响到了两大集团的政治路线,对于两大集团霸业的形成、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

周瑜《时局论》和诸葛亮《隆中对》,惺惺相惜下既生瑜何生亮

诸葛亮、周瑜 影视形象

从周瑜的“时局论”到诸葛亮的“隆中对”,前后经过了六年,这六年是风雷激荡的六年,两位著名谋士在不同的时空发表了大致相同对时局的认识和判断,充分得到了历史的验证。总结这两位的政治思想,有利于进一步认识三国时代的社会政治思潮。

一、周瑜的“时局论”

周瑜关于东汉末年时局的分析,史书记载有两处,一为“母前定议”,一为“诣京见权”,在这两次活动中,周瑜充分分析了东汉末期的时局,并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周瑜《时局论》和诸葛亮《隆中对》,惺惺相惜下既生瑜何生亮

周瑜漫画形象

(一)建立霸业的“母前定议”

“母前定议”是周瑜、孙权和孙权母亲的一次密议,三人共同商量如何应对曹操让孙权交“质子”的事件。

《三国志·周瑜传》裴松注引《江表传》记载:曹公新破袁绍,兵威日盛,建安七年,下书责权质任子。权召群臣会议,张昭、秦松等犹豫不能决,权意不欲遣质,乃独将瑜诣母前定议。

瑜曰:“昔楚国初封於荆山之侧,不满百里之地,继嗣贤能,广土开境,立基於郢,遂据荆杨,至於南海,传业延祚,九百馀年。今将军承父兄馀资,兼六郡之众,兵精粮多,将士用命,铸山为铜,煮海为盐,境内富饶,人不思乱,泛舟举帆,朝发夕到,士风劲勇,所向无敌,有何逼迫,而欲送质?质一入,不得不与曹氏相首尾,与相首尾,则命召不得不往,便见制於人也。极不过一侯印,仆从十馀人,车数乘,马数匹,岂与南面称孤同哉?不如勿遣,徐观其变。若曹氏能率义以正天下,将军事之未晚。若图为暴乱,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将军韬勇抗威,以待天命,何送质之有!”权母曰:“公瑾议是也。公瑾与伯符同年,小一月耳,我视之如子也,汝其兄事之。”遂不送质。

这段文献记载曹操在建安七年,击败袁绍之后,根据汉代“任子”制度规定,让孙权派一名直系子弟赴朝廷做官(实为人质),以达到牵制控制孙权的目的。孙权年少,不能决论,他邀请周瑜一起拜见了母亲,共商对策,决定“不送质”。

周瑜《时局论》和诸葛亮《隆中对》,惺惺相惜下既生瑜何生亮

孙权影视形象

拒送人质的决定就意味着要和曹操控制的东汉政权决裂,周瑜在这次“母前定议”中,分析了天下大势,根据对时局的判断,结合孙氏集团的优势条件,提出了建立霸业的计划。其核心内容有三点:

1、继承父兄基业,凭借“六郡”,自立于江南,同刘协的傀儡朝廷决裂,确立“南面称孤”的政治目标;

2、总结了江南六郡的优势(沿江有铜矿、沿海产盐及盛产粮食),为建立霸业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3、援引楚国的历史,提出了“广土开境、向南发展”的蓝图。

(二)北伐宏图,鼎立中原的“诣京见权”

到了建安十五年,周瑜从南郡专程进京,拜见了孙权,向孙权提出了“西征”、“北伐”的密谋,这是扩展霸业进而统一全国的战略宏图。

周瑜《时局论》和诸葛亮《隆中对》,惺惺相惜下既生瑜何生亮

孙权历史画像

《三国志·周瑜传》记载:外有张鲁寇侵,瑜乃诣京见权曰:“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权许之。

这是周瑜依据时局变化做出的重要判断,核心问题就是围绕“北方可图”的战略目标,并提出了“西征”和“北伐”的计划。其中西征大致可分为三步:第一步进军西川,兼并刘璋;第二步兼并张鲁;第三步联合“马超”,稳定西部。

在安定西部之后,留下奋威将军孙瑜守四川,周瑜回师与孙权进军襄阳,进逼曹操,进而收复北方。这就是周瑜的“北伐计划”。

这一系统而周密的战略计划和“母前定议”确定的战略思想一起,为孙氏集团“三分天下”建立霸业、对抗曹操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政治路线。

周瑜《时局论》和诸葛亮《隆中对》,惺惺相惜下既生瑜何生亮

周瑜病重(影视形象)

二、时隔六年,诸葛亮的“隆中对”

建安十二年,刘备还在四处游荡,在依附刘表,驻扎新野之际,听闻司马徽之言,前往隆中会见诸葛亮。在隆中草庐中,诸葛亮发表了精辟的政治分析,史称“隆中对”。主旨主要有三:

周瑜《时局论》和诸葛亮《隆中对》,惺惺相惜下既生瑜何生亮

诸葛亮隆中对影视形象

(一)支持和建议刘备与曹操决裂,赞同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的霸业计划;

(二)主张刘备建立“跨有荆、益”二州的独立基地,即先夺取荆州,认为“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随后进军四川,夺取益州,认为“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最后,凭借荆、益二州,养精蓄锐,巩固基业。“跨有荆、益二州,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三)等待时机,兴师北伐,两路出兵,一路“向宛、洛”,一路“出于秦川”,由此则统一的“霸业可成”。

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的“隆中对”不仅把握了当时时局的要害和主要政治特征,也揭示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三分天下)。虽然此时的刘备尚且没有自己的地盘,诸葛亮也没有出山,未被世人所知。但“隆中对”的问世,使得六年前周瑜的“时局论”不再是空谷足音。

周瑜《时局论》和诸葛亮《隆中对》,惺惺相惜下既生瑜何生亮

诸葛亮画像

三、周瑜的“时局论”和诸葛亮的“隆中对”的相同点

周瑜在建安六年提出的“时局论”和诸葛亮在建安十二年发出的“隆中对”时局分析,二者之间的不同点十分明显:

(一)由于时间的差异,周瑜的“时局论”显示出了敏锐性,诸葛亮的“隆中对”相对成熟。

(二)分析时局的立场和动机完全不同。

周瑜《时局论》和诸葛亮《隆中对》,惺惺相惜下既生瑜何生亮

周瑜影视花絮

但两人对时局的分析所表露出来的政治思想却有着共同点:

(一)坚决与曹操所控制的东汉政权划定界限。

周瑜和诸葛亮都出身于东汉中高级官员,对于东汉末年腐朽的政权有着深刻的认识。

周瑜的叔祖父、堂叔都是东汉王朝的名宦,官至太尉。父亲周异,官洛阳令。从父周尚,官丹阳郡太守。按道理来讲周瑜出身于这样的家族,接受的是官方正统思想的教育,但因叔祖父太尉周景启用一批清流之士遭到宦官集团的残酷打击,造成了东汉末年将近半世纪的冤假错案。朝廷昏暗,国家权力遭到奸佞小人的窃取,这些必然影响着周瑜。

周瑜《时局论》和诸葛亮《隆中对》,惺惺相惜下既生瑜何生亮

周瑜历史画像

诸葛亮是东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父诸葛珪,为太山郡丞,早逝。诸葛亮后依附从夫诸葛玄,先是随同诸葛玄依附豫章太守幕府,后依附荆州刘表。在诸葛玄死后,诸葛亮颠沛流离,隐居隆中,躬耕陇亩。这些经历,让诸葛亮对东汉政权的危机有着敏锐而深刻的认识。

(二)充分肯定江东六郡的政治地位。

周瑜在“母前定议”中就分析了江东六郡的政治历史和经济条件。诸葛亮也认为“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富,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周瑜和诸葛亮都认为以江东六郡为基础的江南是抗衡曹操的物质基础。

诸葛亮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为刘备提出了十六字方针“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三)战略上都是先西征,在北伐。

建安十五年,周瑜“诣京见权”,提出了“西征”和“北伐”的大业计划。其中西征大致可分为三步:第一步进军西川,兼并刘璋;第二步兼并张鲁;第三步联合“马超”,稳定西部。在安定西部之后,留下奋威将军孙瑜守四川,周瑜回师与孙权进军襄阳,进逼曹操,进而收复北方。

周瑜《时局论》和诸葛亮《隆中对》,惺惺相惜下既生瑜何生亮

诸葛亮

诸葛亮“隆中对”中同样提出了“西征”的明确计划,主张“跨有荆、益二州”,再以“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再“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夺取两京,“则霸业可成”!

值得惋惜的是,周瑜和诸葛亮都未完成天下一统的大业。周瑜在率军西征的途中,天不假命,原先赤壁之众中流矢留下的箭伤复发,病死于巴丘。诸葛亮也是在北伐途中,病死在五丈原。诚如杜甫的诗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周瑜《时局论》和诸葛亮《隆中对》,惺惺相惜下既生瑜何生亮

诸葛亮影视形象

综上所述,周瑜和诸葛亮的政治思想基本上是相同的。虽然“时局论”和“隆中对”前后相差六年,却恰好也代表了三国早期的政治思想发展轨迹。二人追求统一的理想,天地可鉴,也成为了当时社会反抗思潮的理论指导。

仰望历史长河,寻觅一份纯净。喜欢就点个关注呗!

专栏

三国情怀—还原历史上真实的三国

作者:回望历史的青年

29.9币

32人已购

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