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炸一座桥,志愿军300多人一天两夜奔袭200公里,奇迹般完成任务

为炸一座桥,志愿军300多人一天两夜奔袭200公里,奇迹般完成任务

抗战电影《地雷战》、《地道战》是很多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军教故事片,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两部电影的诞生,是因为拍摄于1958年的《奇袭武陵桥》。

这部电影来自于朝鲜战场的一个真实战例:300多人的志愿军队伍一天两夜奔袭200多公里,成功炸毁武陵桥,配合主力部队全歼南朝鲜军7师。

1950年11月,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正式打响之前,志愿军司令部安排38军组建了一支侦察支队。军侦察科副科长张魁印任支队长兼政委,113师侦察科长周文礼任副支队长。

这支先遣队共有323人,由38军军部侦察连、113师侦察连、两个工兵排组成,还有13名朝鲜同志,医务人员和英语翻译,携带一部电台,600公斤炸药,每人携带4颗手榴弹和充足的弹药。

为炸一座桥,志愿军300多人一天两夜奔袭200公里,奇迹般完成任务

他们的任务是在二次战役前的11月24日秘密插入敌后,务必于11月26日8时前炸毁武陵桥,堵死敌人后路,配合主力部队歼灭德川地区的伪七师。

武陵里位于后仙游峰西边的山沟里,沟口大同江奔流南下,沿江东岸有德川去南川的主要交通干线,并行的铁路和公路桥跨在沟底河口上,这就是武陵桥。在桥附近,大同江西岸是悬崖,因此,武陵桥就构成了德川去南川的咽喉。桥头筑有碉堡、营房、铁丝网,60余人的守桥敌军驻守在这里。

武陵桥,是敌人南来北往必经之路。

志愿军战士必须在26日早8点炸掉这座桥,既不能早,也不能晚,因为只有那时,受到攻击的敌人可能南逃,北上的敌人可能增援,只有在这时炸桥,才有利于保证军主力全歼德川之敌。

38军指挥部考虑到侦察支队人员太多,穿过敌人前沿阵地难度大,也许因意外情况完不成任务,不能不做可能失败的打算,便提出了最低要求:“有伤亡也要过去!实在过不去,也要打一下,抓个俘虏回来!”

然而,张魁印胸有成竹地说:“请首长放心,我们一定会完成任务的!”

为炸一座桥,志愿军300多人一天两夜奔袭200公里,奇迹般完成任务

先遣队来到德川前线后,研究了通过敌前沿的方案:一是走大道,二是走山路,三是强攻。这里的两山之间有一条山中小路直通敌方阵地。张魁印请339团佯攻敌人,掩护他们沿小道过去。

11月24日晚10时,张魁印带队向敌后挺进。深夜,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113师侦察连为前卫,军侦察连和工兵排跟进,利用炮火射击时发出的火光观察道路和地形,很快插进敌人前沿。

行军过程中,突然发现路旁有两名敌哨兵,我尖兵乘其不备,将其捕捉,经教育令其担任向导。进入浦洞居民点看到房屋内灯火通明,室内的敌人有的已经熟睡,有的忙着做饭,对此,志愿军未予理睬,继续隐蔽前进。

然而,刚过故城江,侦察连便与敌人接上了火。十分钟后,敌军一个排的兵力大部分被小分队歼灭,军部侦察连一班长郭兴运光荣牺牲。

25日15时,支队向武陵里出发。在既无道路又无向导的情况下,副支队长周文礼走在队伍的先头,以他用地图判定方位的经验,依靠一份五万分之一的地图,掌握部队行动方向和行进路线,时而走山腰,时而走山梁,行进数十里,奇迹般地没有走错方向。

为炸一座桥,志愿军300多人一天两夜奔袭200公里,奇迹般完成任务

11月26日凌晨4时30分,侦察支队顺利地到达武陵里。此时,距上级规定的炸桥时间还有三个半小时。

6时左右,小分队逼近桥头,爆破组飞速奔向大桥,大同江刚封冻,冰面刚能承住人,一不小心便滑到水里,桥墩高有5米左右,战士们携带的软梯不够长,为抢时间,他们搭成人梯,把160公斤炸药安放在桥墩上,并点燃了导火索。同时,小分队迅速渡河,占领南去公路两侧的制高点,其余各部也控制了桥北路旁的有利地形。

这时,由南面开来满载军火的5辆汽车,驶往德川前线,汽车刚上武陵桥头,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大桥和先头汽车一起飞向空中,化作一个巨大的黑烟柱。

就这样,“联合国军”做梦也想不到,志愿军侦察支队就像神兵天将一般出现在他们战线200多里的深远后方,还消灭了守桥治安队,炸毁了桥,并且在桥北山头上构筑阵地,迎头截住了他们的后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