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西方军事界称李奇微是“朝鲜战争中挽救了联合国军”的人

马修·邦克·李奇微(1895-1993),美国陆军上将,生于弗吉尼亚州门罗堡,毕业于美国陆军军官学校(西点军校),因在朝鲜战争中挽救了联合国军而闻名于世。

为什么西方军事界称李奇微是“朝鲜战争中挽救了联合国军”的人

1950年冬,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进行抗美援朝作战,先后发动了第一次战役、第二次战役、第三次战役,取得重大战果,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全面溃退。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预言,如果不用原子弹,就顶不住志愿军攻势,只能退出朝鲜半岛,撒到日本。1950年12 月23日,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沃尔顿·沃克中将乘坐吉普车,在指挥部队匆忙撤退途中车毁人亡。不久,李奇微被任命为美第八集团军司令兼“联合国军”地面部队司令。上任之时,正值“联合国军”连战连败,士气低落。李奇微也在回忆录中记录了当时的困难情景: 站在吉普车上拿自动步枪朝天开枪,也无法阻止韩国军队狂潮一般的溃退。他截住一个韩军指挥官,要求立即阻止后退,该指挥官说,中国人来了,赶紧跑吧! 李奇微也一筹莫展。韩国军人早被吓破了胆,把志愿军看成是天兵天将。

为什么西方军事界称李奇微是“朝鲜战争中挽救了联合国军”的人

李奇微开始悉心研究我军作成特点。这家伙还真是个牛人,将注意力集中在了三组数字上:1950年10月26到11月2日,美军遭到志愿军大规模伏击,历时八天(即第一次战役)。1950年11月25日到12月2日,志愿军第二次猛烈攻击美军,历时八天(即第二次战役。)。 1950年12月31到1月8日,志愿军攻击到汉城“三七线”一带,历时八天(即第三次战役)。 李奇微仔细思索,发现了志愿军的作战规律:攻击时间都是八天,不会持续更长时间。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志愿军进行的都是“礼拜攻势”? 他进一步综合分析各种情报资料,发现志愿军后勤保障能力差,装备落后,官兵随身只能携带三天粮弹,人挑肩扛性口驮的简易后勤再保障四天,总共也就维持七天左右,不是不想进行更长时间的攻势,而是由于后勤保障限制,只能发动七天左右的攻势。

为什么西方军事界称李奇微是“朝鲜战争中挽救了联合国军”的人

李奇微不愧是西点毕业的高材生,在分析基础上,有针对性制订出 “磁性战术”:当志愿军进攻时,美军后退,尤其到了晚上,与志愿军保持25-30公里距离,这是一晚上的行军距离。志愿军为避免美军空袭,基本都是晚上发动攻击;当志想军经过一夜行军到达美军阵地前,天已放亮,美国空军就可以出动了,志愿军就陷于被动,这就是所谓的“磁性战术”。打到第六天、第七天时,志愿军粮弹将尽,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抓住志愿军粮弹不济的时机立即反扑,大胆向纵深攻击。第四次战役、第五次战役我们都吃了李奇微“磁性战术”的亏,与我方作战规律被敌方摸透关系极大,迫使我们的战略意图做出较大调整,原来规划的第六次战役也没有进行。军事史学家大多认为,是李奇微在“朝鲜战争中挽救了联合国军”,并最终阻止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攻势。如果没有李奇微,朝鲜战争的历史也许就会改写。

为什么西方军事界称李奇微是“朝鲜战争中挽救了联合国军”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