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民间的表演艺术,对中国戏剧文化有着深远影响

本文乃作者陈陈陈陈橙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朝鲜半岛在三国时期(427一668),主要流行祭祀性歌舞,也出现了芝栖歌、芝栖舞、胡旋舞、广袖舞等娱乐歌舞,戏剧元素在慢慢发芽。八关会上的“彩棚百戏”,百济地区流行的“弄珠之戏”,高句丽的“傀儡舞”,也在向日后的傀儡戏靠近。统一新罗末期,出现了金丸、月颠、大面、束毒、狻猊“五伎”,戏剧性进一步强化。高丽时期,演艺文化可分四期:第一期,继承前朝传统,举行八关会,燃灯会后,表演“无礼讲”民俗艺能;第二期,以1114年从中国引进“大晟新乐”和新乐器为起点,乐章和词章急速汉化,宫廷乐舞进一步贵族化;第三期,蒙古人侵过后,元代杂戏来演,民间小戏也来搬演,朝野的“山台杂戏”有了发展;第四期,中国明王朝成立后,高丽朝跟着出现“复古”趋向,从明输人的雅乐大盛。

各民间的表演艺术,对中国戏剧文化有着深远影响

傀儡舞

此后,朝鲜半岛的山台剧突然停止了脚步,只与傩礼联手,以至于今天韩国的民间假面剧依然保持着中世戏剧的概貌。朝鲜时期,歌舞演艺走上了民族化的道路。各种艺术样式的融汇嫁接,形成了“山台傩戏”、“盘骚里”等,后者逐步演化为国剧——唱剧。 “ 盘骚里”是在南道曲调的基础上产生的说唱形式,包含唱、白、动作,与中国的京韵大鼓颇为相似,但更接近戏剧。“盘骚里”成形于17世纪末18世纪初,其脚本经剧作家申在孝重创,为戏剧化演进奠定了基础。后来,“盘骚里”中分化出以一个演员分扮多角色、改叙述体为代言体的形式,称为“唱剧”。唱剧在19世纪末期首次被首尔的协律社搬上舞台,从此成长为舞台剧形式。

各民间的表演艺术,对中国戏剧文化有着深远影响

戏剧

中国唐宋间的歌令讲唱,曾对朝鲜半岛演艺界发生影响,对唱剧的影响尤为显著。“盘骚里”的曲名构成,保留着中国宋元时代杂剧讲唱的遗风。在日本,《新猿乐记》清晰记载了日本平安时代艺能的面貌、种类,从中可以窥探其受中国汉唐戏剧文化影响的痕迹,及其与宋金杂剧若即若离、异曲同工的艺术形态。猿乐,原为节日中业余演出,到14世纪出现专业猿乐剧团。日本南北朝时代,猿乐与田乐先后演变为“能”,相继逼近戏剧形态,其中功勋卓著者当推观阿弥世阿弥父子,世阿弥也因此被尊为“日本戏剧之集大成者”

各民间的表演艺术,对中国戏剧文化有着深远影响

日本戏剧

能乐形成于14世纪,盛行于16 世纪,多为宗教意味浓重、具有悲剧风格、佩戴假面的祭祀性戏剧。当然,也不尽然,能乐其实包括“能”“狂言”两部分,前者庄严、悲怆、幽暗,后者明朗、生活化、带有喜剧色彩。狂言,一般不戴面具,内容搞笑、表演滑稽,是对猿乐滑稽模拟小戏的继承。能乐先依附于寺社,再依附于幕府,受到皇室爱顾,有财阀集团的援助,一直没有真正走上商业化的道路。能乐剧本称作“谣曲”,传存二百五十种,约有十分之一为与中国有关的题材。能乐由猿乐发展而成,而猿乐则由汉唐乐舞发展演变而来,也与中国有关。狂言与能表演时,常常是一段能接演一段狂言,交互演出,这种形式与中国的傩戏可比较之处甚多。

各民间的表演艺术,对中国戏剧文化有着深远影响

祭祀性戏剧

歌舞伎是日本的另一个“国剧”,属于日本市井庶民的表演艺术。日本歌舞伎距今已经有四百余年的历史,本土化的程度更深,但其成长过程也融人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如歌舞伎的表演基础是“风流舞”,“风流舞”的源头“踏歌”正是由中国大陆流传至日本列岛的。歌舞伎虽经变异,但这一艺术的种子是由大陆飘落的。歌舞伎可以划分为“游女歌舞伎”、“若众歌舞伎”.“野郎歌舞伎”三个发展时代。直至今天,一律由男性出演。这令人想起京剧的“男旦”。歌舞伎化妆术“隈取”,与中国“脸谱”异曲同工,两者的“根”都在假面具身上。越南,和日本与朝鲜半岛有所不同,越南的戏剧本是中国戏剧移植越南后产生的,此后与越南艺术样式融合,漫长岁月里逐渐本土化,在本土化过程中继续受着中国戏剧的滋养。

各民间的表演艺术,对中国戏剧文化有着深远影响

日本歌舞伎

中国元代艺人李元吉随军进入越南,加速了越南戏剧的发展,推动了以剧的产生。此后,中国戏剧继续影响越南。康熙时期“祥雪班”前往越南。在越南顺化清平祠堂中供奉的“冈刚侯”,被认为“是一名中国艺人,明命帝很器重他”。越南另外一个戏剧样式深受越南底层百姓欢迎的嘲剧同样受到中国的明显影响。在表演上,嘲剧与宋金杂剧结构类似。其调笑精神与中国也不无关系,如

“有宋道士南来,教国人歌舞、戏弄;盖亦扮戏之类”,拥有廖守心这样的善于调笑的演员。无论是中国的元杂剧、南戏、昆曲、京剧,日本的能乐、歌舞伎,朝鲜半岛上的唱剧,还是越南的嘲剧、以剧,都具有以下共同特点:表演形式上都是歌舞剧,重视乐歌在戏剧表现中的作用。

各民间的表演艺术,对中国戏剧文化有着深远影响

李元吉剧照

文字上韵散结合,主要人物上场“自报家门”;不以营造真实的生活幻觉为目标,而通过假面、脸谱、程式化的动作等,与现实生活故意区别开来;在表演时,以演员为中心,采用程式化形式,时空自由转换,等等。这些特征迥别于西方戏剧,是东亚戏剧互动的自然结晶。如果说近代之前的东亚戏剧互动,主要是日本、朝鲜半岛、越南诸地学习中国,接受中国的影响,将中国的演艺逐渐本土化,形成各自表现独特而又血脉相连的民族戏剧;那么,进人近代以来,则主要是中国、朝鲜半岛向日本学习,通过日本汲取西方戏剧文化的精华,越南的戏剧,则除了继续受益中国的滋养外,又接受了法国戏剧文化的浸润,由此形成20世纪上半叶东亚新型戏剧山花烂漫般的局面。

参考资料:《中国戏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