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公益事业的发展和创新

对于一个社会体系而言,只要有私人财富的存在,就必须应对贫富不均的问题。相应的解决方案古已有之,便是慈善和公益事业的起源。

一方面,扶弱济贫是世界性的传统美德,比如西方《圣经》里说,“富人进天堂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鼓励富人多做善事,不要把钱带进坟墓;中国也有因果报应之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另一方面,则是如何将私人财富转化为社会福祉,推动整个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专业问题。

对于一个人口巨大、幅员辽阔、发展极不均衡的大国而言,需要符合中国特色的公益和慈善模式,以此确保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资中筠先生的《财富的责任与资本主义演变》便是通过分析美国百年公益事业的发展,探讨了财富传承的专业性问题,很有借鉴意义。

现代公益事业的发展和创新

以新教徒文化为底层伦理共识的美国,在商业和公益慈善领域都有很大的热情,商人是上帝财富的管理者,让财富增值是基本的职责,而如何将创造出的财富更好的应用于整体社会的发展,美国的巨富阶层已经进行了几代人的努力——建大学、建医院、资助专项研究、改善基础设施……进而到建立起相应的模式,帮助真正有需要的群体获得实质上的改善。书中全面梳理了各个基金会的发展历程,从中最直观的感受是:把钱花好事实上比赚钱更难。而在公益慈善领域,把钱花好不止是更有意义,也需要更长远的眼光和开放协作的心态,从整个社会系统层面进行考量,这对认知和执行都是巨大的挑战。

这方面,无论是老一辈的洛克菲勒、福特,中生代的比尔盖茨、巴菲特,还是财富新秀如扎克伯格等等,都在很多场合提到了从事公益事业所遭遇的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也正是这样一批人的榜样作用,带动了一种让社会变得更好的趋势。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财富的合理再分配结合了公益属性,对财富创造者本身也能带来影响力和形象改善方面的价值,这又构成了另一种公平。

现代公益事业的发展和创新

就像巴菲特所言:在当前的经济制度中,一个在战场上冒生命危险救了战友生命的士兵,所获得的奖励是一枚勋章;一名培养出无数优秀人才的了不起的老师,获得的奖励是家长的致谢信;而一个只不过发现一些证券的定价不当的人,获得的却是数以亿计的财富(就是他本人),这种不公平的状态需要改变,所以他将自己99%的财富投入到了公益事业中。这段话并不是标榜那些富豪们的品质,而是提供一个更高的视角——倘若一个社会的财富不均被不断拉大,一些极其必要但无法保证收益的事业就会少人问津,诸如士兵、老师、医生、公共服务提供者等就会因为得不到保障而产生质量和数量的下滑,进而极有可能引发发展的停滞与社会环境的动荡。社会需要发展,更需要相应的平准机制,而这种机制往往需要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第三部门来建立。就此而言,投入和参与公益事业本身所仰赖的不止是道德品质,而是一种基于社会、人类共同体的大局观,这种大局观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学习的。

两百多年以来的资本主义革命,让整个社会价值创造的效率有了几何级的提升,但效率更多关注在当下,更要兼顾关注长远的效果意识。一个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来自政府的支持,需要依靠市场的效能,但在政府无力、市场失灵的很多领域,就特别需要公益组织、慈善组织等等的第三部门来保障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从美国公益事业的发展历程和现阶段的规模中可以看到:美国公益从业人数占全国总就业人口超过10%,基金会产值占全国GDP2.5%以上,这支力量保障了美国社会总体上的和谐稳定,也是“美国价值观”输出的主要推手。

现代公益事业的发展和创新

相较之下,我国在公益和慈善领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既包括认知方面普遍将公益和慈善归为道德品质的阻碍,又有各种不规范不合理问题,但看过了美国公益的发展史就能明白,这都是必须踩的坑。事实上,自2008年汶川地震让民间组织体现出巨大的动员能力之后,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也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各个领域的精英人士纷纷投入其中,也都有了各种各样的显著成就。政策层面上,2016年开始实施的《慈善法》也对这一领域的规范性提供了保障,结合市场化运作和商业模式,基于科技向善的理念,使得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正处于一个欣欣向荣的状态中。当然,国情不同、环境不同、背景不同,中国的复杂环境产生了更多独特的社会问题,需要更多应用层面上的解决方案, 这种“从问题出发”的思考方式应当作为本土化公益慈善事业的起点——这就是读书之外的一些思考了:较之于美国更多“自上而下”的公益慈善体系,中国从实际现象和问题出发的“自下而上”的公益慈善体系何尝不会创造一种新的可能?这已经我正在实践的方向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美国公益的发展历程,更可以想想如何在中国走出不同的道路。作为一本偏学术著作,可以看出资中筠老师详严谨的态度和对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期望,而具体的行动则是我们这一代人所必须肩负的责任。

任重道远,道阻且长,但历史已经确立了方向,那就出发吧!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