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華縣蓮花寺:高家河的“哈蟆灘”與“曉鍾”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高家河的“哈蟆灘”與“曉鍾”

作者 高民智

家鄉的青蛙

(注:此文發表於1987年)我的家在華縣蓮花寺高家河村,小小村莊自古就四周河水息息不斷,由於家鄉的地勢低凹,不少良田變成水荒,因此每到夏季,蛙聲不斷。

渭南華縣蓮花寺:高家河的“哈蟆灘”與“曉鍾”

高家河村巷道 劉煥民攝

家鄉的青蛙可謂一寶,主要是多,它們大都棲身於水窪草灘之中,村北有名的哈蟆灘是青蛙集居的地方。記得小時候,我們一夥孩子常出沒在窪田水邊,捉打青蛙戲耍,但常遭老人們的訓斥。當時我並不懂為何?後來才聽爺爺說,青蛙是好蟲,青蛙多了收成就好了。爺爺還對我說,民國十八年遭年慬,青蛙差一點斷子絕孫,這裡面真正的道理我還不懂,只知道青蛙是好蟲。直到後來長大後,才知道一隻青蛙每年可捕提許多害蟲,它是莊稼的衛士,害蟲的天敵,難怪老年人說“蛙多兆豐年”。

蛙喜鳴而善怒,每到夏季傍晚,疲勞一天的人們在門前巷道,槐蔭樹下乘涼聊天,蛙鳴鳥啼,妙語花香,青蛙無休止的給人們歌唱。時間長了,人們並不覺得厭煩,到成了生活中的一支美曲。

而今不同的是家鄉變了,過去的荒灘沼澤變成了魚塘藕田。青蛙也告別了它的蛤蟆灘,移居到新的天地,同魚兒為伴,以荷葉為床,和人們一樣欣賞著朵朵紅蓮,吸吮著芙蓉花香。

近年來,由於人們不斷地開發,荒草少了,蚊子少了,青蛙反而到多了,一到晚上,四面八方的青蛙重振歌喉。

村旁曉鍾

(注:此文寫於1989年)土地承包快到第十個年頭了,村旁老槐樹下的那口曉鍾依然穩穩當當的掛在樹上。有時偶爾聽見孩子們戲耍時把鍾擊響,鐘的餘聲在我耳中迴盪,勾起我心中的幾多往事。

那是我當隊長的時候,這口鐘和我結下了不解之緣。每日三晌上下工都以鐘聲為號,鐘響十分鐘在地裡點名,來遲者扣工。男人們暫且不說,女人們聽見鐘響,正給孩子餵奶或刷鍋洗碗的都慌忙拿起農具奪門而出,也常有來遲的。為嚴明紀律,來遲者必扣無疑,可被扣者老是沒完沒了地和你嘮叨,於是乎經常與他們磨牙拌嘴,打肚皮官司。一年到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們整天面朝黃土背向青天,土裡刨食,鐘聲不知響了多少次,可仍然擺脫不了貧窮的命運。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裡,鐘聲叫人們聽起來陰森可怕。人們聽見鐘聲就擔心,就有一種不祥之感,相互打聽,今天誰又挨批;有時夜半三更,鐘聲四溢,睡在熱炕頭的人們匆匆跑出,唯恐去遲受批挨鬥。幾十年來,扛鋤頭的農民被這無情的鐘聲弄蒙了。

在那“鈴打爛,聲喊塞,坐在家裡不出來!”的日子裡,似乎鐘聲不靈了,人們預感到鐘聲的末日就要來臨。

實行責任承包以後,把人們從大鍋飯中解放出來。從此勤勞的人們,早起晚歸,男耕女作,五業並舉,溫飽解決了,生活富裕了,人們不禁要問:土地還是這塊古老的土地,人還是這些樸實而勤勞的農民,是何等力量促使這麼大的變化?

寒來酷往,星移斗轉,幹部不知換了多少茬,多少年邁人入了土,可這口曉鍾依然“健在”。不過村裡人再也聽不到鐘聲了。

原文來源:《庵園拾趣》

原文作者:高民智

整理編輯:華州文史薈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