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育集團領跑中國“豬芯片”,社會價值裡暗含商機

做慈善,其實不是在幫助別人,而是在幫助自己。正所謂:“做廣告不如做新聞,做新聞不如做公益”。


文:本刊記者 任慧媛 責任編輯:軒轅鏡


站在風口上,豬都可以飛起來。多少仁人志士都盯上了養豬這個“土鱉”行業。


前有北大才子陸步軒養豬賣肉,引人注目。後有網易丁磊、阿里馬雲、京東劉強東、萬達王健林等大佬們紛紛踏進養豬場,前呼後應、此起彼伏。如果這些都算得上是養豬行業迎來的高光時刻,那麼,今年異常火爆的“種豬”可謂是讓養豬業站在了巔峰上。


非洲豬瘟造成的巨大缺口下,整個中國生豬行業掀起“復產熱潮”,卻又面臨“無種可配、無種可引”的尷尬。今年上半年,我國“種豬”進口量已經刷新了歷史同期最高記紀錄。中國養豬產業被“豬芯片”嚴重“卡了脖子”。


在高需求的機會下,與很多剛剛站在起跑線上想前來分羹的企業相比,家育種豬集團則是有備而來的“領跑者”。作為中國第一家推出專門種豬品系的公司,家育種豬集團繁育的“家育系種豬” 經過十年攻堅如今已成功實現了本土育種,從根源上緩解了國內生豬育種“復產無種,豬業無芯”的困境。


家育集團領跑中國“豬芯片”,社會價值裡暗含商機


1


吃健康肉,從育一顆良種做起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自“三聚氰胺”事件曝光之後,食品安全成為了百姓關注的重點,其中就包括餐桌上最不可或缺的豬肉,作為中國人最偏愛的肉類,豬肉食用量遠高於禽類和牛羊肉,市場前景可謂廣闊。然而,反觀中國的生豬養殖行業,卻一直身陷“高成本低利潤”的怪圈。


其中一個現實原因就是,繁育體系中頂端核心種豬資源大部分依賴進口,生豬養殖業長期身陷“引種-維持-退化-再引種”的惡性循環。也就是說,國內生豬需求量雖然非常大,但是用作生豬繁育的種豬資源相當緊俏,當時國內甚至沒有一家獨立的種豬公司,已有的幾家種豬公司,也只是各集團產業鏈中的一環,實力薄弱,更談不上規模化。


但是一個客觀邏輯也擺在那裡,如果育種達不到優良,所生產的生豬就會疾病不斷,如此只能靠打疫苗和各種抗生素維持,豬肉出現食品安全問題也就成為了必然。“要解決食品安全問題,不應該只關注行業下游,行業上游的企業也有責任。種是萬物的源頭,一個國家的農業,只有擁有自己的種源才能保證自己的食品安全。種質資源就像是一個發動機,有健康豬才有健康肉”家育集團創始人毛區健麗告訴《中外管理》記者。


初心已定,毛區健麗決定從繁育體系頂端的種豬入手,推動生豬產業的轉型升級,打造生豬養殖業的種源競爭優勢。


家育集團領跑中國“豬芯片”,社會價值裡暗含商機

家育集團董事長毛區健麗


2


育一顆良種,從“拿來主義”到自成品系


只是,這並非易事。養豬的前期投入大、等待期更長。家育從2011年開始在內蒙古赤峰一個缺水缺電的光禿山頭上建場,為從源頭上確保養殖場的高健康狀態,養殖場一建就是三年,豬還沒見到影子,僅基地建設投資一項,就已經近幾億元。要知道,曾要跨界養豬的萬達就曾因為建豬舍比建五星級酒店的投資還大而選擇中途放棄。但毛區健麗明白,打造高科技、現代化種豬場,必須達到自動化運行、數據化管理、生物化處理。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證種豬們的健康,大幅降低綜合養殖成本。


豬舍建成,開始引種。家育首先將國外的優質種豬資源拿來為我所用,從加拿大引種作為種群源,彼時進口量達到1200頭,這也是毛區健麗認為其能夠成功實現本土育種的一個重要原因。“只有你的育種材料群體足夠大,才能將其優秀基因加以充分保留。”


據瞭解,在確保源頭統一的基礎上,家育種豬從出生到正式進入生產群需經歷至少6次優中選優的篩選,6000頭規模的種母豬群(分為核心群和純種繁殖群)每年都保持50%以上的更新率,種公豬群每年的更新率則在100%以上。隨著種豬性能的改良,目前家育豬群各方面指標已經優於“加系”豬,自首次引種之後再未也無需新的海外引種,已然形成自主的“家育系”。


家育集團領跑中國“豬芯片”,社會價值裡暗含商機

毛區健麗和她的豬寶寶


“國內養豬集團引種、育種的一個常見方式是將多個來源的基因材料進行混合,反而發揮不出原來基因的優勢。何況進口品種並非100%適合中國的環境、管理,還會帶來其特有的健康問題。”毛區健麗談道,全球一半的豬都在中國,這裡的數據應該得到廣泛而準確的利用。家育正是基於本土數據來選育,相應的品種也就更適合中國客戶。


就養豬業來說,目前存在兩大困境,一是缺少大資本、高科技的投入。二是“缺種”。毛區健麗是在同時挑戰這兩大困境。除了投資大之外,養豬的難度隨著規模也在不斷變大。不僅要操心育種、飼料、人工授精、大氣汙染、水汙染等無數瑣事,還要琢磨如何提升料肉比、繁殖性能、商品代存活率等核心商業指標,管理成本極高。家育從缺水少電的光禿山頭,到如今赤峰核心場已成為全國乃至亞洲規模最大的獨資建設和獨立經營的原種豬繁育基地,箇中艱辛不言而喻。


3


養一頭好豬,先讓“養豬人”快樂


應該說,家育從種源上為食品安全提供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是一種追根溯源的大格局所為。而這種“種子思維”不僅體現在養豬育種方面,同時也貫穿於培養員工的過程裡。毛區健麗告訴記者:“養豬十年,給我最重要的一個啟示是,公司最核心的資產不是種群也不是技術,而是我們的養豬人。養豬並不是工業流水作業,它的產品是一個個活生生的動物,不可以生硬,養豬人開心快樂,豬寶寶才會開心快樂,這是重心,所以我們的企業文化主要是圍繞著如何讓員工快樂。”


家育集團領跑中國“豬芯片”,社會價值裡暗含商機

家育集團倡導快樂養豬


那麼如何讓員工快樂呢?為此家育設計了一整套完整的員工關懷方案。毛區健麗向記者介紹,首先,每一個員工都應展現出新時代養殖業工作者的風範,打破人們對養殖業工作者的傳統印象。同時,還要為員工提供各種企業交流和國外培訓機會,不斷拓寬員工視野,提升專業能力。


在此基礎上,毛區健麗強調,一定要讓員工打開心扉,比如:通過家庭分享會或者讀書分享會,讓他們願意分享快樂、悲哀甚至困難。同時,家育還設立了幸福聯絡站,解決員工生活上遇到的困難,並對員工家人給予關愛。


在此驅動下,員工的改變體現到工作中就是對自己、對生活和工作都有了要求,開始關注的東西多了起來,包括關心家人,關心身邊環境,關心社會。由原來的“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到如今事無鉅細地跟公司提建議出主意。“我其實並不懂養豬,我只是把善和愛引入到企業裡面,把員工當家人一樣關懷照顧,而他們給我的回報就是一頭頭健康的小豬。我們並不是因為報酬去做善事,但是結果往往就是善有善報。”毛區健麗說:“員工用心用創意來做事情和為了賺錢來工作,是不一樣的。當人對自己有要求的時候,能力也是無限的。這樣一來,管理會變得很輕鬆,不用給到壓力,他們自己就會把事情做到盡善盡美。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臺‘發動機’”。


北京大學哲學博士、全球善學研究發起人何日生曾提道:我們通常都在效率極大化的思維下,讓員工盡極可能地擴大生產的動能,就是標準化,讓員工遵循一個標準來進行工作,這個過程是機制比人重要,成果比個人心情重要。一個在極端冷漠的體制中工作的員工,不會產生對產品,對消費者的愛。只有被關照,被愛的員工,才能要求他愛產品,愛消費者。比起利益,愛讓人更有動能。


家育集團領跑中國“豬芯片”,社會價值裡暗含商機

善善與共,天下大同


4


做廣告不如做公益


如果說對待員工義利並舉是家育集團自立自強的表現,那麼做慈善則是走向了更廣範圍的“利他”。為啟發員工去愛更多人的,毛區健麗經常帶領員工去做慈善,她告訴記者,做慈善不僅僅只是給錢,而是要身體力行,只有這樣才能在給予的同時體會到自己的人生價值,收穫到更大的幸福感與滿足感。“慈善不要看物質的給予,而要看自己的精神收穫。”


在此基礎上,家育在2016年聯合發起成立了北京同心圓慈善基金會,通過整合國內外的優秀醫療資源, 聯合公益夥伴, 匯聚社會力量共同參與救助陪伴困境家庭,4年來累計募集善款近5000萬元,已經幫助了2000多個家庭。


“家育作為聯合發起企業,除了捐款捐物之外,還組建基金會的專業團隊,並提供運作資金,其實是給‘同心圓’種了一顆種子,以此希望把公益的理念在整個社會普及化。”同心圓慈善基金會發起人仇序向《中外管理》談道:捐款不僅僅只是付出,而是有心人的權利。希望能夠打造出一個平臺,建設成完善的救助體系,讓更多的人把愛心放進來,形成一個正向的愛的循環。


家育集團領跑中國“豬芯片”,社會價值裡暗含商機

家育通過北京同心圓基金會參與國際濟助


由此不難看出,家育的成功其實蘊含著一個道理:一個企業,如果單純只是賺錢,則只能做短期的事情。只有懷一顆利他之心,解決社會問題,才能贏得包括員工、夥伴、客戶和社會的支持與認可,從而才能更好地長青發展。


實際上,利他不僅是讓利、捨己、無私,更多的是得到四方善能量的贊助與匯聚。能利益員工,就能凝聚向心力,提升企業運行效率。能利益客戶,就能獲取更大的競爭優勢和經濟效益。能利益上下游廠商與合作伙伴,就能開拓和合共贏的局面。夯實企業團隊基礎,利益社會,就能成就百年乃至千年基業長青。


如今經過近10年代發展,家育集團兩個豬場合計可提供6萬頭純種豬,客戶群體遍及全國23個省市,為中國一半以上的巨頭養豬企業提供過引種服務,被國家農業農村部評定為“國家生豬核心育種場”。


毛區健麗最後總結:做慈善,其實不是在幫助別人,而是在幫助自己。正所謂:“做廣告不如做新聞,做新聞不如做公益”。本著以一顆利他的心去扶助貧困弱小群體,解決社會問題,沒有追求任何回報。但也正是這種利他的舉動吸引了社會的關注,獲得社會和公眾的認同,無形之中,對於提升家育品牌知名度與美譽度有了極大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