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券爆雷頻發,吳曉求:警惕一些企業惡意逃債


債券爆雷頻發,吳曉求:警惕一些企業惡意逃債

本刊記者/蘇傑德


今年三季度以來,中國信用市場的違約情況引發了市場的擔憂,擁有AAA頭銜的地方國企債券接連違約。按照評級規範,可以理解為這類企業償還債務的能力極強,基本不受不利經濟環境的影響,違約風險極低。


它們是灰犀牛還是黑天鵝事件?會給中國債券市場帶來哪些影響?《中國新聞週刊》就此專訪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吳曉求。


中國新聞週刊:地方國企的債券違約並不是第一次發生,為什麼市場這次反應這麼劇烈?


吳曉求:債券是有風險的資產,違約是正常現象。由於經濟週期下行,自身經營不善,或者企業融資成本很高、但流動性準備不足等因素,應該說都存在債券違約的概率,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它是正常的。


這一次債券違約之所以引起這麼大的反響,是因為存在有很多不正常因素。比如,這些企業之前的信用評級是最高級的AAA,現金流非常好,資產質量也不差,但企業在違約前出現了一些惡意逃債的跡象:通過股權和資產處置,把很多優質資產都拿走了。


中國新聞週刊:市場普遍使用高等級信用債作為抵押品拆借資金,有人擔心這些信用評級最高的公司發生債券違約,信用債作為抵押品的價值降低,可能產生流動性衝擊,對整個金融市場都產生影響,這種看法是否過度擔心?


吳曉求:這個擔心是有道理的,因為這些企業信用評級是3A,又是國有企業,而且從之前的信息披露和財務報表來看,企業的財務狀況沒有惡化到那個程度。所以,基於這個當然事實,這些債券有比較好的信用基礎,才能夠作為抵押品進行融資。


如果說這個時候會出問題,首先會對我們的信用評級體系帶來巨大的衝擊,因為信用評級最高級的債券尚且如此,其他低等級的債券根本就不要談了。同時,它也會對地方政府的融資平臺,地方控股的國有企業的信用,帶來全面的損害。此外,它還會引起整個市場的高度警惕,甚至也會引起市場的混亂。


中國新聞週刊:對於目前存在的國企債券違約現象,出現了對信用崩塌的恐慌,也有人認為可以藉助這次危機,打破國企信仰、剛性兌付,你怎麼看?


吳曉求:國有控股或者國有獨資企業,本質上是有限責任公司。地方政府以其出資做最後的擔保,並不是拿政府信用去擔保一家企業,況且它也沒做承諾。所以,理論上,打破剛性兌付是非常正確的,這也是完善中國債券市場的重要制度措施。


但是打破剛性兌付,一定採用市場化措施,不能說事先有一些非市場的行為。否則,就容易出現市場對其惡意逃廢債的質疑。市場非常敏感,特別聰明,通過分析能夠知道它是在逃廢債,還是正常違約。


地方的國有企業出現風險,地方政府要做的是安撫投資者,做一些解釋,我認為這是非常正常的,因為它畢竟是最後的股東。那麼至於它有沒有風險,我們可以通過市場反應,可以通過企業的財務記錄等信息加以判斷。


實際上,這次危機的實質不是剛性兌付,剛性兌付幾年前就已經開始了。這次危機的關鍵問題是,情況突然間惡化,不能及時兌付,這其中是不是存在悖於市場規律的情況。


中國新聞週刊:這幾年,地方國企債券違約事件時有發生,原因有哪些?


吳曉求:經濟下行當然是重要的背景。還有一個原因是地方政府控制的國有企業存在預算軟約束,它們總覺得背後有政府做擔保,就會大膽的融資,能借多少借多少,能發多少債就發多少。


但是,企業還要考慮投資的項目有沒有收益,週期有多長,債券到期的時候有沒有足夠流動性準備——能不能還上這個錢,這些都需要很好的財務管理技巧,很多企業是沒有這種概念的。


中國新聞週刊:很多債券持有人最擔心的不是企業違約,而是違約後惡意逃廢債,逃廢債會帶來什麼連鎖反應?


吳曉求:逃廢債是極其惡劣的行為,既不道德又違法,對市場的破壞力巨大。惡意的逃廢債指的是企業存在轉嫁風險的動力,本來可能不會違約,或者違約是小概率事件,但他們會把它做成大概率事件。它對整個市場的信用,對市場的預期,對地方國有企業信用帶來極大的破壞,也會影響人們對這類債券的投資預期。


中國新聞週刊:按照市場化、法制化原則,進行債券違約處置的理念已經形成共識,市場化、法制化的重點是什麼?


吳曉求:最重要的是要如實披露信息。要尊重客觀事實,不能夠在突然間進行所謂的重組、資產轉移,以進行惡意逃廢債,這是法制化非常重要的前提。沒有如實披露信息的企業,要按照法律有關要求,進行嚴厲嚴肅的處分。


企業的財務狀況變化有一個過程,如實披露信息變得非常重要,特別是對於債權持有人,企業有義務向他們披露財務信息,通過債券的價格波動來反映存在的風險,甚至消除風險。


中國新聞週刊:債券市場的基礎是信用評級制度,債券市場參與者該如何改進,從而形成信用評級客觀獨立的環境?


吳曉求:首先,信用評級是債券市場發展的前提。債券市場每時每刻都充滿了風險,債券的利率、發行價格、交易價格是基於風險的定價。如果沒有一個動態的、及時的、中立的、客觀的信用評級機構和信用評級體系,這些價格就會失真,債券市場可能會隨時爆雷。問題是,我們動態的信用評級體系還沒有建立起來,即使是目前的債券信用評級體系,也存在著重大的制度缺陷。


其次,債券發行人必須充分履行信息披露義務,按照市場的規則辦事,不能出現違約、違法行為,尤其是不能出現惡意的轉移風險的行為,有關的法律必須完善。


第三,要加強監管。這個監管包括債券發行時的監管,交易過程中的監管,應該像監管上市公司那樣,促使企業如實的披露信息。


第四,還要嚴格執法。我們要造就一個公平的執法環境,不管是哪類企業,對其違規違法行為都要進行相應的處罰。


當然,投資者還是要對風險非常敏感。但是話又說回來,如果信息披露和評級有問題,投資者就無法瞭解真實信息。這個問題上,投資者的責任非常小。


中國新聞週刊:你曾提到,一些企業在經濟高速發展階段發行了債券,但當經濟增速放緩後,現金流就略顯緊張,出現一些風險事件。企業在融資時,如何進行週期性管理和結構搭配?


吳曉求:一般在經濟高速增長時期,融資成本非常高的時候,企業要儘可能做逆週期管理。經濟高漲的時候,高利率融資,未來肯定會出事情。在這方面,有些地方國企認為,反正自己是地方國有的企業,債務最後還是由地方政府去承擔。如果是民企的話,成本太高,它是不會要的。因為它知道風險太大,未來借了錢就得還。借錢還錢,還本付息天經地義,你是不能違約的。


週期性管理和結構搭配難度非常大,只有對經濟週期有深刻理解的企業家才能做得到,這屬於高超的藝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