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代人的記憶——劉家峽的蒸汽小火車


幾代人的記憶——劉家峽的蒸汽小火車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因為建設水電站,小城通了火車,從劉家峽小川出發,沿黃河蜿蜒向西,從劉家峽到鹽鍋峽再到八盤峽。一開始,火車是用來運輸水電站建設所需物資、器材、設備的,後來電站修成後,鐵路並沒有廢棄,利用原有的線路,又加開了客運列車。


印象中的小火車車頂有個又紅又大的五角星,底下有中國鐵路的標誌,還有編號。一聲震耳欲聾的長鳴聲後,隨著加速度越來越快的“哐當哐當”聲,黑紅相間的蒸汽機在“吞雲吐霧”中拉著幾節綠皮車廂和幾節黑皮貨車廂駛出車站。那時,火車的路程很短,也不過40多公里,但車站很密集,所以就有了這樣有意思的場景:農民乘一站火車去種地。


火車車廂內充滿了人間煙火氣。進入車廂,是相對而置的綠色硬座,上下推拉式車窗。小城人口不多,所以在車站和車廂總能遇到很多熟人,人們互相寒暄著,車廂裡各種方言夾雜,廠區職工和鐵路分局的職工多是外地人,他們說著普通話;被當地人自己劃分為“大百姓”和“尕百姓”講的不同方言,最典型的,將“沒有”說成“牛”音的是峴塬、三塬一片的人;說“沒”的是小川、古城一帶的人。沿線人們提著帶泥土的瓜果蔬菜,拎著活禽生鮮去趕集,所以人們親切的說,劉家峽的尕火車見啥拉啥。火車每到一站,總要停三兩分鐘,車站上的小販們拿著茶葉蛋、葵花籽、飲料等小零嘴進到車廂來售賣,打開車窗也能透透氣。車上車下,笑語喧譁。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當火車進隧道,那濃烈嗆鼻的煙味兒從密閉性不好的窗戶裡跑進來,人們總是儘量屏住呼吸,減少說話。


如果說火車的車廂內是一個充滿人情味兒的地方,那麼車廂外則是未經雕琢的自然風光。火車沿途景觀多姿多彩:黃河西流,碧水清波;丹霞地貌,色彩斑斕;蘆葦花開,悠然飄蕩;棗林無邊,紅棗稠密……

幾代人的記憶——劉家峽的蒸汽小火車

我乘火車去過最多的地方是古城站,那裡有我的外婆家,母親每週都要去看她母親,而我從小就喜歡跟在母親後面。因為古城有一些廠礦企業,距縣城也不過四五公里,兩站之間從早到晚,往返多趟。於是古城站與小川站之間,大人們上班下班,學生們上學放學都是以火車代步,蒸汽小火車充當了“公交車”的角色。蒸汽火車燒炭,聽母親講,在她少女時代,每到冬天,早上一聽到火車汽笛聲,她就拿著鐵鍬,揹著背篼去搶火車到站還沒燒完的炭塊,司爐工將未燒完的炭塊從火車捅出來,然後用水把半燃燒的炭塊澆滅,周圍的人拿著鐵鍬紛紛往外鏟炭塊,堆在自己的地盤上,等炭塊變涼了再把它們鏟進背篼揹走。真的是要靠搶,因為車站周圍的人都靠撿炭維持冬天的取暖,要是去的晚了,大炭塊被人搶走了,撿到的只能是炭渣了。


隨著交通的發展,客運班車和班線數量快速上升,小城有了公交車,小川到古城的公交車線路也多了起來,出租車、小轎車也如雨後春筍般突現。相比較而言,火車反又不方便了,蒸汽小火車的客運停辦。再後來,從小川站到古城站的鐵路軌道被拆除了,代之以水泥澆築的川中路。現在,小城通向四面八方的交通網絡暢通無阻,快速通道和規劃中的高速公路讓人們的出行更加便捷化。


人們再也坐不上綠皮蒸汽小火車了,想坐有軌道的車也只能去蘭州坐動車了,車廂內乾淨有序,封閉的窗戶,人們一上車就拿出手機,不停的用兩個大拇指在手機屏幕上戳,戴上耳機,外面的聲音也聽不到了。到了每一站,也沒有小販進來車廂吆喝。車廂內的人情味兒淡了,車外的風景也漸漸被忽略了……


直到2007年在從貴陽到仁懷的路上,我坐了一段綠皮小火車,同樣的路程很短,車站很多,每次到站都要停三兩分鐘,車上的人們好像都很熟絡,用貴州方言開心的交談著,這充滿人情味兒的場景又一次熟悉的展現在我面前……


那蒸汽機衝破長空發出的鏗鏘轟鳴成了幾代人永久的回憶,更成為抹不去的鄉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