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智慧校园研究中心丨刘可钦专访实录(下):疫情期间如何教育

未来智慧校园研究中心丨刘可钦专访实录(下):疫情期间如何教育


本期《白丁会客厅》系列访谈“疫情下的反思:我们与未来教育的距离”,有幸邀请到北京中关村第三小学校长刘可钦,作为全国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排头兵,她为我们精彩分享了如何开展疫情下的教学。


因篇幅较长,此份采访实录将分3次进行文字推送,敬请关注。


本期文章为线上网友提问精选。


(注:本文为视频专访实录,未经本人审阅)


点击回顾

专访实录(上)| 刘可钦:疫情下,中关村三小的教学解决方案(硬核推荐)

专访实录(中)| 刘可钦:数码学校、实体学校、云学校,我们永远在路上


未来智慧校园研究中心丨刘可钦专访实录(下):疫情期间如何教育


主持人

白丁:郑德林 未来学校研究院执行院长 中国教育智库总负责人


未来智慧校园研究中心丨刘可钦专访实录(下):疫情期间如何教育


受访嘉宾

刘可钦: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校长


好的教育是拥抱无限可能


白丁:第一个问题,随着网络的发展,特别是现在小视频软件的兴起,催生了很多还在上学的学生类型的网红。不知道三小有没有小网红,刘校怎么看待这个现象和问题?可以简单的聊聊。


刘可钦:现如今无论是老师网红,还是小学生网红,我们都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事情。因为网络技术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每个人都能找到存在感。所以我对这个事还是比较包容的,这是其一。

第二,我觉得家长也好、学校也好,不要因“网红”而让孩子向单一的方向发展。因为未来的可能性还有很多,我们不希望在这方面拔苗助长,我们希望让孩子未来的路宽一些。直播可以作为一个兴趣爱好,我们学校也有孩子愿意在网上唱唱歌呀,我觉得这都是作为孩子成长助力的一种手段,而不是他的终极目的,尤其是对小学生来说。谢谢。

白丁:全面发展很重要,我们也知道很多过去的神童,最后在历史上都未能留名。

刘可钦:对。所以这时候他要做网红做什么的,都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的成长,而不是把它当一个结果。什么神童、什么天才,我觉得不要给孩子挂这些标签,标签对孩子不利。你想他现在刚小学生,未来无限的可能最多了。所以什么是好的教育,好的教育就是他对未来充满着期待,他有无限多的可能和机会,那你如果制约了这一块,他就不长了,不长了,那他就停止了。我觉得他的人生未必精彩。

家长要放宽视野、走近孩子


白丁:好的。第二个问题是,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强调教育过程中家长角色的重要性,在疫情期间这一点显得更加重要。现在家长的负担挺重的,最近除了照顾孩子日常起居,还要配合他的学习。那么家长在这段时间应该如何陪伴、引导、教育孩子?尤其是针对小学的学段。刘校哪些建议?三小又是如何要求、引导家长的?


刘可钦:这段时间,我在千龙网直播也讲了居家学习,家长怎么来陪伴孩子。我觉得家长这方面还是要更多的建立一个概念,就是家长在为孩子打样。家长是孩子最近的老师。如果家长在玩手机,还非要让孩子去学习这是不可能的。尤其对小学生。我想学习是孩子的任务,家长也有自己的工作。即使没有工作你做家务也是自己的任务。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都要去做工作。

孩子在刷手机学习的时候,家长还在担心孩子是不是在学习。同样孩子在学习的时候,你在干这些事情,孩子也会说你怎么那么自由。所以我觉得家长要给孩子做出一个榜样,哪怕装你也要装好。因为小学生他是需要榜样的。这是一个。

第二个,我想家长在居家期间,眼睛不仅仅是盯孩子学校的课业,也不仅仅盯着“张家的孩子报了个什么网课,我们家也不能落后。尽管我家孩子不学,但是我当家长的责任尽了,我给你买了课了,你就要好好学”。我觉得这些都不能换来家长所期望的一个结果。

所以比较好的做法是,这一段时间如果家长也是居家,或者能够错开工作的话,正是和能够孩子在一起亲子互动的时候,可以一起做家务,一起打扫卫生,一起做点面食等等,还可以孩子聊一聊,一起读书,一起玩一会儿电子游戏也没什么。这个过程不是说玩什么,而是你走近孩子,跟孩子就有了一个话语体系。

五六年级的小学生正是进入青春期,要脱离你,逆反你的时候。我们家长要怎么办?恰恰要通过这个方式来走近他,不动声色的给他一个引导。所以,第一个家长你得示范好,第二个你最好跟着一起做做事儿,第三个我觉得孩子在居家学习期间也要尽量跟老师多沟通交流。相信我们每一个老师都很希望家长能跟他一起来建设孩子在家里学习的良好环境,提供学习上的帮助。

还有就是在居家期间,家长的视野要宽一些。跟孩子们聊一聊现状,像我们学校,提供的项目学习都是疫情期间的,一个是对野生动物的,通过这次疫情思考我们人类怎么和野生动物和谐共处。一个是致敬英雄,学生去找一些英雄榜样,不仅仅是找电视里看到的那些英雄,也可以找身边社区里的英雄。

我记得我们有个孩子找英雄找到了他的姐夫,一位高速的交警,在疫情期间就没有回过家,这也是英雄。我想这些潜移默化,都是居家学习当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也包括我们学生现在在做的家庭健康指南。这个就是孩子小鬼当家,家长需要给他放开这样一个天地,让孩子去探索,去当一次家。

我今天也看到我们六年级的项目研究里,有的要开始研究世界卫生组织,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我想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如果家长的视野放得宽,在这个过程当中去看孩子,你可能就不会仅仅让孩子跟张家比。所以更平和的心态,更积极地语言,去陪伴我们的孩子,可能会给孩子营造一个更好的氛围。

影响国计民生的,必然会进入教育


白丁:

下面是来自产教云社区的提问:目前火热的新技术,像5G、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这些未来是否都会应用到未来小学的建设当中?尤其在未来线上教育方面的推动,学校的教育应该如何与这些新技术结合?请刘校做个研判。其实刚才您也提到了区块链、5G、大数据等等这些概念。我想作为三小的校长,这些思考可能会更深入,更有前瞻性一些。


刘可钦:我觉得这个研判可能有点妄议了。但是我觉得如果是一个技术的话,中央这一次不是也在讲新基建吗,像这样的新基建,将来可能会影响我们国计民生的东西一定会进入教育,我是这么想的。那么会不会用到校园呢,这是肯定的,教育会受社会形态的影响。另外我们学校在雄安有一个校区,所以我们在和雄安的建设、信息的交流上,可能就会相对多一些。雄安建设当中,每一块砖都有它的IP地址,都可以溯源。如果这样类推到学生的话,一个学生一个IP,一个老师一个IP,那也是可以被记录的,生成一些资源或资产,我觉得都是有可能的。谢谢。

线上教育带来的是挑战,而非冲突


白丁:好的。最后代表我自己问个问题,因为我们在推进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也知道中关村三小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未来学校的一个模板。三小在新校园规划建设的时候,可能也考虑到未来学习方式变革、未来教育创新的一些需求。


这次疫情也让我们在反思,过去觉得学生只有在学校才是学生,或者说学生是离不开学校的。但是现在已经几个月了,无论是大学生还是小学生,或者是幼儿园的学生,居家学习看来还是在正常的进行。某种意义上来讲,他学习的能力可能还得到了更好地发展,那么我们的学校的价值何在?或者说这个对我们学校的价值,会不会产生一些冲击或者动摇?也请刘校做个研判。

刘可钦:我想是这样的,线上的学习始终无法代替线下的学习,这是一个。还有一个学生现在居家学习也是在跟同学、老师之间互动。这样一种互动,给学校带来的不是冲击,而是挑战。我们学校的管理方式,我们老师与学生互动的方式,在各种技术冲击的情况之下,怎么样去更多地增加与孩子的粘合度,我想是这样的。

为什么是挑战而不是冲突呢?我觉得学生的生活、成长,不仅仅是学点知识和技能。作为一个社会人,更需要学会怎么处理关系。怎么处理关系也不仅仅是我去书本上处理关系。他必须在真实的场景中去处理,所以我觉得学校还是永远会存在的。

前一段时间,我见过一个挺有名的朋友,她说她朋友的孩子就没有上学,也是小学,两个孩子都没上学。我就问她,“你的孩子没有上学,他的小伙伴怎么办呢?”她说我们给他找各种各样很有品味的夏令营,让他去参加、去交伙伴。我当时在认可的基础上,又给了点建议。你去参加夏令营也好,去参加各种演出的社团也好,几乎没有利益冲突。即使有利益冲突,顶多一个月就完成了。比如我参加社团,篮球队也好,合唱团也好,就这一段时间。但是孩子从上小学开始,这个班一般来说要陪伴他六年。在这六年当中,这孩子面对的是这个班里的每一个孩子以及每一个孩子背后的家长。家长面临的也是这么多人,这个过程是非常好的学生学习社会化的进程,这里边有利益冲突有利害关系,也有长期在一起相看两厌的情节,有在一起相互鼓励支持的各种各样的场景,也有包括换老师。

我想这样的一种学习,恐怕线上短时间是代替不了的。即使我们做了人工智能“艾米丽”,那么像人是吧,但是她也不是人,对不对?我想孩子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真实的生活、真实的场景,去让他的社会化进程有更好的发展。同样我们即使进入了信息社会。技术在今天充斥的到处都是,人的伦理、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性。这些还是靠人和人之间互动才能够完成的。

白丁:好的。感谢刘校长拿出宝贵时间给我们带来这么好的分享。不单单应对个疫情,我们围绕着三小的信息化,围绕着我们学生全面和个性发展,深入探索信息化怎么样去更好的服务我们学生的发展,怎么样服务我们老师的发展,怎么样能够让我们学校成长的更好。关于三小的实践,今天刘校的分享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好的启发,我们也期待刘校再次做客。

刘可钦:谢谢郑老师,谢谢大家。

编辑整理:王乙琨、吕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