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全琮篇(特别篇)——周瑜之子受罚的联想

三国良将系列之全琮(特别篇)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全琮重大事件之七——为周瑜之子求情

赤乌二年(239),周瑜次子周胤不知犯了什么罪,被孙权发配至庐陵郡。诸葛瑾、步骘联名上疏为其求情,紧接着全琮、朱然也为周胤求情。孙权同意撤销处罚,但周胤却已经病死。

不消说,所谓周胤病死跟被发配有着直接关系。周瑜在东吴的特殊地位众所周知,他的儿子却间接被孙权害死,实在太不应该。其实熟悉这段历史的朋友应该知道,不仅是周瑜,大量出身江东之外地方的将领后人没有好下场。被贬谪、发配甚至处死的屡见不鲜,叛逃到魏国的也有。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全琮篇(特别篇)——周瑜之子受罚的联想

全琮

有人说孙权晚年这么大肆打压老将们的子嗣,是为了巩固孙家统治。大错特错,这样想太高看孙权了。首先,孙权批量惩处“将二代”并不是老年才有的事,而是一个相当长期的过程,仅仅用老迈昏聩来解释并不充分。其次,如果孙权目的是为了巩固孙家统治,难道不应该反过来,紧紧依靠外地将领及其后人吗?本地大族根深蒂固,有着自己的利益;而缺乏根基的外地将领,才更加容易被孙权这个实质上的外来君主驱使。

既然孙权既不老迈昏聩,也不是为了巩固孙家政权,他为什么对“将二代”欲除之而后快?

先声明,此处仅为笔者猜测。个人认为有两种因素,其一是自卑,其二是妥协。

为什么说孙权自卑,作为中国古代史上第一位在长江以南建立帝国的人,大帝孙权称得起一代豪杰,怎么会自卑?很简单,因为孙权的军事能力太差了。孙权统治江东是接孙策的班,为孙权打下东吴江山的主力将领,基本在孙策甚至孙坚时期就跟随孙家,而且绝大多数并非江东本地人。

孙权的军事水平比孙策差太多了,以至于给人的印象是,但凡大战另外两家曹操、刘备都会亲自出马在前线指挥,而孙权则是窝在后方委任一两个都督出面。其实还真不是,孙权自己带兵次数也不算少,但就没赢过。翻阅史书会发现东吴人物的传记里,动辄出现数万人级别的叛乱,这跟孙权个人威望不足有很大关系。而孙权在另两家称帝后多年自己才称帝,也是担心威望不够。主要原因当然是孙权在军事上表现太差劲。

孙权亲征每每都要攒够十万大军,然后打上几回合,发现占不到便宜便匆忙离去,没有一次持久作战的打算。这显然是自信心不足,还想表现。

孙权表现这样烂,老将们嘴上不说,孙权自己也会觉得丢人。脸上挂不住,又得依仗这些老将,怎么办?治理他们的后人。稍有差池便雷霆重拳,这不仅发生在周瑜儿子身上,江北将领子嗣很多人都是这个待遇。

反倒是江东本土将领很少被惩罚,最明显的就是全琮,他本身就是官二代,却受到孙权特别照顾,连大女儿都嫁给他了,官职也一路水涨船高,别人不敢劝的事,全琮敢劝,别人不敢做的事,全琮敢做。全琮只是一个例子,包括吴郡四姓,假如孙权想整他们,那后世也不会有吴郡四姓的说法。

也就是孙权把上一代的自卑和憋屈,发泄在了下一代人身上。本地大族出身的将领起家较晚,很少进入到孙策的核心圈,没有对比,所以孙权对他们没有这个心结。更严重点说,假如孙权哪天驾崩了,“将二代”们受父辈情结影响,觉得大位应该还给孙策一脉,这种风险再小也不行。

说完自卑,再说妥协。私兵制在东吴非常兴盛,我们在史书中总能看到某某去世,其子嗣继承其兵的记载。而且还有大量关于某某去世,其他人接管其兵的记载。这包含着一层意思,即这样的部队在东吴不能原地解散,也不能重新打乱编制,至少非常困难。这就造成了同样的部队被父子甚至三代人继承指挥的现象,等于这支部队成了将领的私产。这在历史上有个专有名词:部曲。

部曲不光东吴有,汉末三国很多势力都有,只是东吴因为孙策起兵的原点就是继承孙坚部曲,所以东吴势力的私兵制特别根深蒂固。本地大族虽然根深蒂固,但这是一柄双刃剑。他们家大业大的同时,人口、财产就多,在孙权这棵大树背后越发展,也有越多把柄受到孙权制约。

但“将二代”就不同了,他们籍贯都是外地,在江东没什么宗族可供依靠,也同样没有宗族作为拖累。反而手底下这支兵,因为常年跟随,忠诚度特别高。一来这些人不打仗时要穿衣吃饭娶妻生子,就要给他们准备土地跟房屋,这就跟本地大族发生了利益冲突。蛋糕就这么大,外来的人多了,原来的人分的就少。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全琮篇(特别篇)——周瑜之子受罚的联想

周瑜

蜀汉就是层次鲜明的外来政权,以荆州系打压益州系,这靠的是刘备强大的个人威望,以及诸葛亮的长期延续。孙权没这种威望与魄力,不敢依靠外地将领,只能反过来,把外来人士清除一些,与本地大族结盟,与他们妥协,以减轻自身的外来者色彩,努力融合进本土势力。

因为打压本土大族的难度也要比打压外来将领后代难许多,孙权选择退而求其次,也是追求稳妥的策略,加上他出生在江东,勉强算是本地人。

至于为什么说孙权并非为了维护孙家统治,这个我是从客观上来讲。相比之下,虽然蜀汉实力远比东吴弱小,但面对曹魏却长期采取攻势,就连灭亡本身都充满了意外。国家战略对错且不谈,蜀汉的动员能力,凝聚力都明显比东吴高出一个档次。原因很明显,就是旗帜明确地按照先来后到分蛋糕,资格老的荆州系及其后代就是人上人,你益州系敢不服就强力打压下去。至于后期蜀汉困局实在是自身力量太弱无力回天。

如果孙权真有决心北伐而不是偏安,他就应该依靠出身江北的众将及其后人,这些人才更有动机跟曹魏作战,更容易团结在孙权身边。结果孙权反而把这些人给清洗了,选择拥抱本地大族。这样的后果直接导致孙权晚年及之后东吴不断内斗,持续内耗,虽然国力比蜀汉强很多,却始终不被曹魏视为主要对手。所以笔者认为孙权是畏难而退,缺乏刘备、诸葛亮那样的魄力对本地势力开刀,表面维系了东吴内部和平,其实是损害了东吴长期战斗力,相当于坐等北方帝国南下,坐以待毙,相当不负责任。

孙权缺乏魄力,对吴国长远发展不负责任还有另一个表现,那就是一手导致了二宫之争,使本来根本就不存在的太子党跟鲁王党形成与对立。这个话题后面再讲。

扯得太远了,对了,开始说的周瑜次子周胤被发配不久病死,全琮又上表周瑜哥哥的儿子周护做将领,希望以此作为对周家的补偿,结果孙权以周护性格危险为理由,拒绝任用。

《三国志·周瑜传》载:峻卒,全琮表峻子护为将。权曰:“昔走曹操,拓有荆州,皆是公瑾,常不忘之。初闻峻亡,仍欲用护,闻护性行危险,用之适为作祸,故便止之。孤念公瑾,岂有已乎?”

全琮是一片好意,可孙权摆明态度,就是不肯再用周家的人。这段话说得很清楚,周瑜的哥哥周峻当初就是因为周瑜之功而沾光为将,按照东吴惯例,周峻死后本应由其子周护接管部队。结果孙权居然说周护“性行危险”,用了会生祸患而拒绝任用。这不就是莫须有吗,孙权连对待周瑜子嗣、族人都如此刻薄,怎么有脸说对公瑾的思念从未停止?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全琮篇(特别篇)——周瑜之子受罚的联想

孙权


不光周瑜子嗣,大家可曾知道鲁肃、吕蒙的后代在干什么,江表十二虎臣如程普、韩当、甘宁等等,他们的子嗣都哪里去了?东吴有许多世代大官的豪族,但这些在战场上出力最多的将领们却纷纷家道中落,绝不是巧合。十二虎臣唯一的例外要算陈武之子陈表,但陈武也是江东本地人。

本期原本要讲全琮卷入太子鲁王之争的事情,帮周瑜之子求情只打算用几百字来谈,不曾想写着写着就愈发啰嗦,干脆单拿出来发布吧,不然下一篇长度又太长了。大伙先将就着看吧!对三国历史感兴趣的小伙伴敬请点赞关注吧,同时也欢迎翻阅往期三国人物文章。您的支持是我持续更新的最大动力,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