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慢談(五)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慢談(五)


四、《金剛經》的六種成就

“六種成就”者,此六成就之事能使後人生起正信,說明所說之經是佛親口所說,為了防此後人認為是他人偽造。此“六事”是佛臨涅盤時,阿難請佛四件事之一。四事:一是佛滅後依何安住;二是如來滅後以誰為師;三是惡性比丘如何調伏;四是未來經初以何安立。佛言:一者我滅度之後依四念處安住;二者我滅度之後以戒為師;三者惡性比丘默擯置之;四者佛經之首以“如是我聞”安立。此六事:一是如是為如成就,二是我聞為聞成就,三是一時為時成就,四是佛為主成就,五說法處為處成就,六聞經之人為眾成就。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慢談(五)


“如是”

此是“如”成就,也名“信”成就。言“成就”者,有具足、獲得之意,是說能夠成辦此事,即由此六事能夠成就佛所說之經。今言“如是”者,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因為信所以說此事如是,如果不信則言不如是,所以說今言如是者是“信”的意思,也就說明一切眾生唯有信心者則入佛法。如是是說佛說的經是真實不虛的意思,“如”是本來如此,“是”是真實之意。此是說明阿難所說如佛所說,名為“如”,阿難所說之理與佛所說不異,名為“是”。也就是說“如”即如佛所說,“是”即是佛所說。

“我聞”

此是“聞”成就,言“我聞”者,是說佛所說一切法皆是我阿難親自所聞,非我阿難自己所偽造所說。因為一切佛經並不是佛當時說法時的真實記載,而是佛滅後當時聽佛說法的大眾共同結集的結果。因此,佛經初言明“我聞”者,是為了能夠引起後人的正信,說明一切佛經皆同佛真實所說無誤。今言“我聞”者,可斷眾人三種疑惑:一是疑釋迦再來,二是疑他方世界佛來,三是疑阿難已成佛。若釋迦再來者,生起眾生“惰”心,認為佛沒有涅盤,我們還有所依靠不思精進;若他方世界佛來者,增加眾生“妄”心,認為他方世界佛所說法會更好,生起虛妄分別之心;若阿難成佛者,增長眾生的“慢”心,認為阿難還未證四果羅漢豈能成佛。言“我聞”者,說明既非釋迦再來,也非他方世界佛來,更非我阿難成佛;而是我阿難親自聽佛所說,我現在只是在重佛所說,希望大家能夠證明我所說皆是佛當時所說無誤。言“我”者,佛法明無我之意,而又在眾經之初言“我”者有三意:一者邪見心說,如凡夫外道;二者慢心說,如諸學教人;三名字說,如諸羅漢。阿難了知諸法實相,非我非無我,隨世俗故,方便稱之為我,即無我而我,不聞而聞,所以名為“我聞”。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慢談(五)


“一時”

此是“時”成就,言“時”者,時間雖然是剎那生滅,無有真實的實體可得。但一切諸法萬物的存在皆因時間來表示,因此時間是標緻者諸法的存在性,人們通過時間來認識、瞭解不同的事物。佛說法也是如此,有時間性才能說明佛說經以及結集佛經之事成就。《大智度論》言時間有假實二法:一是迦羅時,謂實法時,為律部所用,因為佛制戒心須有實有的時間,才能有結戒的意義成立,令正法久住;二是三摩時,是假名時,為經部所用,因為經是通化道俗,若言實有時間者,則學人聞之生起邪見。今為了說明所結集的佛經能夠成立,所以說“時間”是實法時,這樣才能夠起到引導眾生、教化眾生的作用。言“一時”者,是表明阿難所誦佛所說之法可信,如《智度論》雲:“說時方人,令生信故”。如果說說法無有時間者,則後來聽聞佛法的人不能相信,為了能令後人聞法而知是佛所說。今言“一時”者,非定指某一年、某一月、某一日、某一時,而是指佛正在說經之時。因為佛法地點為定,有時天上、有時人間,不同的眾生生存空間,時間概念也不相同,所以不能用某一處所的時間作為佛說法的時間計算,而用“一時”為佛說一切經的時間。

“佛”

此是“主”成就,也是“教主”成就,即指能說法的釋迦牟尼佛。佛是說法主,我們所見的一切佛經皆是我們娑婆世界的教主釋迦牟尼所說,所以這裡的主成就就是釋迦牟尼佛。每個劫的每個世界都有不同的佛來這個世界成佛,過去劫名為莊嚴劫有千佛出世,這個世界是迦葉佛住世;現在是賢劫也有千佛出世,這個世界是釋迦佛住世;未來是星宿劫也有千佛出世,這個世界是彌勒佛住世。所以對我們世間眾生來說有教主才能體現佛說法可信,如果沒有教主則不能令後來眾生生起正信。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慢談(五)


“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此是“處”成就,謂佛說法之處所,若無處所則眾人不能信受,因為一切法皆自有其出處,佛說法也不例外,應有說法之處所,才能令後人信受。“舍衛國”者,是古印度五印度的中印度,是佛常為眾說法的地方。譯為中文是“豐德”的意思,為此國有五欲、財寶之豐,人有多聞、解脫之德。此國國主為佛在世時的護法波斯匿王。“祇樹給孤獨園”是舍衛國中的一個精舍,本為祇陀之園,後有須達多(給孤獨)長者用黃金買來供養為佛說法的精舍。一般來說佛說法教化眾生是隨機施教,並沒有固定的方式,也沒有固定的場所,固定說什麼經,但經佛弟子綜合起來,那些場所比較說什麼經最多,就以某一場所作為說某一部經的處所。如鹿野苑說阿含經,舍衛國祇園精舍精舍、大林精舍說方等經典,靈鷲山說涅槃經等圓教經典。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此是“眾”成就,謂常隨佛聽聞佛法的人,雖然聽聞佛說法的人有三界六道眾生,但其中常隨佛的有一千二百五十人。佛說法是方便對機而說,如果沒有眾生就沒有所對之機,佛也就失去了說法的意義,也就不能成佛陀的教法。所以佛經說:佛說法四十九年無一法可說,四十九年度眾生無一眾生可度。言比丘者,翻譯為淨乞食、破煩惱、淨持戒、能怖魔等意,是指常隨佛聽聞佛法的比丘眾,一般來說比丘有三義:一者破惡,謂能除身口七非,遠離一切惡業;二者怖魔,謂斷三界之煩惱,能令魔王驚怖;三者乞士,謂從俗人乞食以資身命,從如來乞法以養慧命。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慢談(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