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胃不好怎麼辦

急性胃腸炎是急診科常見多發病之一,特別是在疫情逐漸恢復期間,各大醫院急診室出現新一波的急性胃腸炎患者。為了大家的健康安全,還應儘可能少聚集,多防疫,切忌“報復性”進食。下面就來說一說急性胃腸炎。

一、急性胃腸炎定義

急性胃腸炎是由於進食含有病原菌及其毒素的食物,或進食有刺激的、不易消化的食物所引起的胃腸道急性炎症。它的發病有一定的季節性,一般夏、秋兩季發病率較高。

二、急性胃腸炎的症狀

細菌性感染以沙門菌屬和金黃色葡萄球菌常見,病毒性感染以輪狀病毒、諾如病毒常見。該病的特點是發病急,常在進食汙染食物後2~24小時內發病,以噁心、嘔吐、腹瀉、腹痛為主要病症。病人開始多腹部不適、噁心、嘔吐。繼而腹部陣發性絞痛並有腹瀉,每日數至數十次水樣便,黃色或黃綠色,可含少量粘液和未消化食物,一般肉眼看不到膿血。因細菌及病毒的作用,可有不同程度的畏寒、發熱、頭暈、頭痛、以及全身無力等症狀。嘔吐、腹瀉嚴重者,可有脫水、酸中毒,甚至休克等。

三、急性胃腸炎的誘發因素

急性胃腸炎多與飲食不當有關。常見誘發因素包括:進食被病原微生物或毒素汙染的食物,如冰箱裡長期存放的食物、飲用生水、未煮熟的食物等;暴飲暴食、大量飲酒、進食大量冷熱刺激性的食物;大量進食飲料,如濃咖啡、濃茶等也會刺激胃腸黏膜,破壞胃腸黏膜屏障造成黏膜損傷和炎症;服用某些藥物,如非甾體類抗炎藥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以及皮質激素類藥物如氫化可的松等。

以補液治療為主,適當選用鎮吐、解痙止痛、止瀉等對症治療藥物,對伴有高熱等感染症狀的患者,合理選用抗菌藥物短期應用,出現休克者積極抗休克治療。

1.脫水:口服補液鹽Ⅲ,將一袋量溶解於250ml溫開水中,隨時口服。成人開始時50ml/kg,4~6小時內服完,以後根據患者脫水程度調整劑量直至腹瀉停止。兒童開始時50ml/kg,4小時內服用,以後根據患者脫水程度調整劑量直至腹瀉停止。嬰幼兒應用本品時需少量多次給予。重度脫水或嚴重腹瀉應以靜脈補液為主,直至腹瀉停止。

2.鎮吐藥:甲氧氯普胺片,成人口服,每次5~10mg,每日3次。成人總劑量不得超過0.5mg/kg/日。6~14歲兒童口服,每次2.5~5mg,每日3次。小兒總劑量不得超過0.1mg/kg/日。該藥不宜與抗膽鹼藥、制酸劑以及鋁劑合用,會影響上述藥物的吸收,若合用服藥時間至少間隔1小時。

3.止瀉藥:蒙脫石散有吸附腸道毒素和保護腸粘膜的作用,在急性腹瀉中能夠縮短腹瀉病程,降低腹瀉頻率。成人口服,每次一袋,每日3次。兒童口服,1歲以下,每日1袋;1~2歲,每日1~2袋;2歲以上,每日2~3袋,均分3次服用。服用方法:將本品(1袋)倒入50ml溫水中,攪勻後服用。蒙脫石在急慢性腹瀉中應用較廣,它不但能吸收水分,還可吸附細菌和毒素。因此它不可以和微生態製劑同時服用,如培菲康、四聯康等活菌製劑。如果合用,要間隔1~2小時。兒童過量服用易引發便秘。

4.解痙止痛藥:消旋山莨菪鹼片,成人口服,一次1-2片(5-10毫克),一日3次。服藥後24小時,症狀未緩解,應立即就醫。與鎮吐藥合用至少間隔1小時。

5.抗感染治療:成人輕、中度腹瀉患者一般不用抗菌藥物,僅在以下情況考慮:①發熱伴有粘液膿血便的急性腹瀉;②持續的志賀菌、沙門菌、彎曲菌感染或原蟲感染;③感染髮生在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者、敗血症或有假體患者;④中、重度的旅行腹瀉患者。醫生會根據細菌培養的結果選擇敏感的抗生素,或根據經驗選擇抗生素。常用的抗菌藥物氟喹諾酮類如諾氟沙星、環丙沙星等,對大部分細菌性急性胃腸炎效果較好。如當地氟喹諾酮類耐藥率較高,也可選擇阿奇黴素治療。非感染性的,只是胃腸功能紊亂,不推薦服用抗生素。

此外,急性胃腸炎患者居家建議:多休息、多飲水、清淡飲食、戒菸戒酒。每日監測排便次數、排便量、大便形狀、體溫變化以及有無頭暈、心慌等脫水症狀。如病症加重,及時就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