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賜服:華麗的外表+糟糕的體驗,官員為何還趨之如騖?

明代賜服:華麗的外表+糟糕的體驗,官員為何還趨之如騖?

在中國曆代王朝中,每個朝代都有屬於自己的文化體現。文化的表達,除了文學風潮的不同以外,還有服飾文化的不同。而服飾作為生活日常中的穿搭,其所蘊含的文化價值也是不小的。特別是明代的服飾,具有等級與教化的雙層功能。

提起明代,首先會想到火熱好看的飛魚服。除了飛魚服之外,還有許多官員所穿的鬥牛服。明代的服飾好看端莊,非常符合人的審美。可是對於明代的服飾文化,卻知之甚少。如今火熱的飛魚、鬥牛、麒麟等樣式的服裝,其實在明代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穿的。

在明朝的服飾文化中,有著非常嚴格的等級限制以及禮儀教化的作用。由於服飾有著嚴格的規範,所以賜服成為了無比榮耀的事情。只有得到皇帝的賞賜,宦官、官員才可以穿上飛魚、鬥牛、麒麟等紋樣的服飾。因此明代官員服飾的紋樣,成為了一種寵信深度的標誌。想要確切的瞭解賜服的蘊意,還要對明代的服飾文化進行了解。

明代賜服:華麗的外表+糟糕的體驗,官員為何還趨之如騖?

明朝服飾紋樣

明代服飾中的等級規範

其實在明初,本沒有嚴格的服飾要求,人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來穿著自己的服裝。可是在洪武元年(1368),南京的一群軍人,穿著奇裝異服,招搖過市,此事傳到了朱元璋的耳中,由此定下了服飾要求的標準。

縱觀明初的歷史,就會發現,軍人奇裝異服使明代服飾等級制度出臺,只是一個導火索罷了。本就想大刀闊斧改革社會的朱元璋,是不會輕易放棄服裝對文化等級的影響的。在制定明代服裝樣式時,朱元璋的考慮非常有建設性。將服裝樣式與等級制度相掛鉤,不僅可以提高對百姓的規範,還可以加強自己政權的權威性。

1、元朝服飾的"草莽"狀態

明朝之前,是由遊牧民族建立的元朝。與此同時,元朝的遊牧服飾,成為了許多百姓穿著的風潮。而元朝的遊牧服裝的樣式,在華麗的漢服中,無異於"草莽"的狀態。百姓無論貴賤,都是辮髮短衣,這導致元朝的百姓形象非常不雅觀。

為了改善百姓的形象,實現偉大帝國的願望,明廷決定對百姓的服飾制定嚴格的要求,以規範人們的生活。在服裝樣式中,"仍參酌漢、唐之制,頒行遵守",明代參照漢朝和唐朝的服裝樣式,進行了創新與改進。如唐朝官員的圓領袍,在明代也成為了官員所穿的服裝,只是頭上所戴的烏紗帽,有些許不同。

明代賜服:華麗的外表+糟糕的體驗,官員為何還趨之如騖?

明朝百姓服飾

2、便於對身份進行區分

人靠衣裝,馬靠鞍,人的形象,最直觀的便是衣服的面料、樣式、尺寸與顏色。所以明代在制定服飾等級時,也以這四個標準,進行了嚴格的劃分。對服飾進行等級劃分,其主要是為了表達"貴賤有別,服飾有等"。

"不能混同,更不能僭越,越禮犯分"。服飾進行區分之後,在人群之中,就可以很快知道每個人的身份。戴儒巾便是儒生,穿短衣的便是農民,穿綢戴紗的就一定是官員。由此,服飾進行等級劃分後,身份的區別也很快體現了。

3、服飾成為等級的一種體現

古代君王的權威,除了自己掌握的政治權利以外,其還可以享受萬人敬仰的尊重。如何體現皇帝與世人的不同,服飾成為了最直觀的表現。當然,只崇拜皇帝一人,是遠遠不夠的,世人還必須互相尊重,才能使百姓對皇帝的崇拜加深。

為了使世人之間的尊重禮制化,

對不同身份的人,進行等級劃分,具有最直觀的引導效果。在官員中,小官必須要對大官尊重;在社會中,百姓必須對官員尊重,正是這樣一套規範的等級制度,加深了皇權的政治統治。

在封建王朝的歷史中,許多事物都是要向皇權讓步的。特別是生活的表現,具有長久有效的影響效果。所以衣食住行,在明代都進行了嚴格的規範。同時,衣冠制度的改變,也意味著政權的改變與風俗的教化。

明代賜服:華麗的外表+糟糕的體驗,官員為何還趨之如騖?

明代服飾

服裝樣式對人體的限制

傳統觀念中,"中國與蠻夷的根本區別,在於中國崇尚文物;而人類與禽獸的主要差異,則在於人類有衣冠"。在服裝發展的歷程中,主要用於遮體與保暖。在人類文明發展之後,商周時期就已經開始用衣冠,來作為文化文明的一種體現。

到了明朝,儒家理學對人們的生活影響越來越大。儒生作為政治的延續,其肩負著越來越重的文化使命。為了時刻規範官員儒士的言行舉止,明代對官員與儒士的服飾還有更高的要求。其外觀目標是好看,但是實際穿著,卻要受到很大限制。當然,這種限制與儒家思想的追求與規範,有著難以割捨的關係。

1、華麗的表現與糟糕的體驗

在明代服飾的限制中,官員只能穿右衽而又寬大的衣服。當官員穿上官服之後,給人的直觀感受便是優雅偉岸,可是在生活中,卻非常不方便。官員的言行舉止,處處都受到了衣服的限制。如衣袖過大,要時刻注意手的擺放位置;袍子過長,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行走速度等。

官服穿上之後,確實可以提高官員的形象,使人們對官員產生崇敬的感覺。可是在日常的行為舉止中,官員卻受到來自衣服的限制。不過,並沒有官員太抱怨官服的舒適性差,因為官員的權威,都在衣服上得到了體現。

明代賜服:華麗的外表+糟糕的體驗,官員為何還趨之如騖?

明朝官員服飾

2、儒家思想的"淳樸之風"

其實官員服飾的衣著限制,並非本意,而是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進行了特殊的要求與改造。孔子就曾教導學生不要"惡衣惡食",因為儒士主要的目的是施行道的方針,而不是追求普通生活中的享受與華麗。

"能以美衣為辱,便有三分道氣",在儒家思想的引導下,儒士的日常生活也得到了教化。君子慎獨,就是要時刻警醒於自己的目標與道義,否則很有可能被他人所譏笑。在複雜繁亂的社會中,只有保持自己的清淨與淳樸,才能體現儒家的精神與重要。

3、人性與理性的融合

明代官員的服飾,總結而言便是"莊其外而肅其內"。官員作為一個政治形象,其不僅要有雄偉的樣子讓人崇敬,還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來對自己與百姓負責。

官服符合了人性的直觀美,還揉雜了理性的堅守與執著。如此,不僅體現了明代服飾嚴格的等級制度,還表現了明代對於儒家思想的遵守與狂熱。不過在明初與明末,人性與理性的重視發生了變化,也導致社會多了許多不穩定的因素。

從明初的理性為主,到明末的人性為主,官員服飾也有不小的改觀。

賜服紋樣的功能轉變

由於明代服飾進行了嚴格的等級限制與禮制宣化,所以官員想要自己穿著特殊的服飾,基本是不可能的。為了體現皇恩的浩蕩,由皇帝來賞賜特殊的服飾紋樣,成為了明代官員主要的任職追求。

明代賜服:華麗的外表+糟糕的體驗,官員為何還趨之如騖?

賜福紋樣

其中,關於官服紋樣的排序,以"一品鬥牛,二品飛魚,三品蟒,四、五品麒麟,六、七品虎、彪"為主。不同服飾的紋樣,表達了皇帝對於官員重視的程度。所以官員紋樣,成為了皇帝賜服的主要標準與選擇。

不過,在賜服的過程中,相關標準受到了挑戰。因為宦官作為皇帝的內臣,對皇帝的影響較大。所以很多宦官憑藉自己與皇帝的特殊關係,獲得了賜服的殊榮。由此,直接導致了賜服的亂象,許多官員開始隨意穿著賜服紋樣的服裝。

"近來冒濫玉帶,蟒龍、飛魚、鬥牛服色,皆庶官雜流並各處將領夤緣奏乞,今俱不許''。賜服本是皇帝對於官員的一種恩賜,以加強皇帝對於官員的領導權。在明代服飾等級嚴格的背景下,既是一種服飾的解放,也帶有君臣的教義,可是在皇帝的任意妄為中,受到了挑戰。

明代服飾的成就與限制

從美學上來講,明代的服飾美觀大方,端莊典雅。所以在現代的漢服熱潮中,明代漢服成為了熱點。

在從文化教義上來看,明代的服飾,特別是官服,對人還有很好的教育意義。可是在人性解放的過程中,以及商品經濟的影響下,理性設計反而成為了明人所捨棄的一項。

明代賜服:華麗的外表+糟糕的體驗,官員為何還趨之如騖?

明朝服飾

賜服紋樣,作為官服中的一種特殊形式,其不僅肩負著榮耀與榮譽,還表達了皇帝對於官員的器重與恩賜。可是皇帝的父子相傳,使相關執行標準有著較大的跳躍性。在這種制度影響下,紋樣反而成為了小官追求的表現與虛榮。

其實明人對官服紋樣的追求,無非是想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所以各種各樣的紋樣,從皇恩轉變為了虛榮的表現。明代服飾的嚴格等級,也在明朝末期,發生了崩潰與離析,側面證明了明朝統治的腐敗。不過明代服飾的美學價值,得以流傳,而教義中的限制價值,卻在世人的思想解放中,成為了歷史的塵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