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君十里長亭,折支灞橋垂柳",古人長亭送別,真的送了十里嗎?

長亭送別

前有詩仙李白在《菩薩蠻》中用"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表達歸期遙遙的難解愁緒,後有白衣卿相柳永在《雨霖鈴》用"寒蟬悽切,對長亭晚"表達離別的不捨與哀愁。在中國漫長的古代歷史當中,"長亭"這一意象被廣泛的運用在各類文學作品當中,主要被用作送別與盼歸的形象。

而據國語辭典的記載,長亭是"古時每十里所設,供行人休憩的驛站"。"送君十里長亭,折支灞橋垂柳",那作為送別的典型意象,難道古人真的每次都足足送了十里麼?想要解答這個問題,必須得先從長亭的來歷說起。

漢代以前從"民間"再走向"官場"的長亭

1.春秋戰國時期供旅人休憩所建築的亭

長亭是由亭子所發展而成的,而據《漢字中的古代建築》所記載,亭子"大約出現在春秋、戰國時代,其最初的功能是供人休憩的。"

"從前書信很慢,車馬很遠。"這句話大家肯定都耳熟能詳。

古代驛站

古時候的交通非常不發達,有錢人還能坐坐車馬,窮人大多都是徒步趕路,亭子不僅能作為疲憊時的休憩之所,還能在炎熱的夏天為人們帶來蔭涼,在暴雨的時候為人們提供一個庇護之所。在《釋名》中說,"亭,停也,人所停集也。"無數的旅人過客從四面八方來到這小小的亭子當中,短暫地停留過後再次踏上路途,或是直接去到最終目的地,或是去向下一個亭子。

2.秦漢時期將長亭劃入官場設定的政策

《後漢書·志第二十八》有記載:"設十里一亭,亭長、亭侯。"從秦朝開始,亭子逐漸變成官用辦公場所,有設在各個城、鄉處用來維持地方治安的鄉亭,鄉亭中的長官成為亭長,或校長;有用來傳遞公文的郵亭,古時候傳遞書信主要還是靠馬匹,但即使是千里馬也是需要休息的,因此就會設置專門的郵亭來中繼;還有用來管理市場交易設在城市當中的市亭,用來觀測敵情傳遞情報,設在邊境或交通要道上的邊亭等。而漢朝對亭子的設置則基本沿襲了秦制。

按照秦制規定,三百步為一里,也就是大概每隔四千米設立一個亭。這個距離如果用走的話大概需要一個多小時,這個時間無論是對於負重而行還是輕便而行的人來說,都是一個比較好的休息間隔時間。

十里亭

所以當漢代的經濟逐漸繁榮起來,建制更加完善的驛站越來越多,民間相繼建起各大客舍旅店,官亭逐漸被各大驛站和旅店所取代後,原來設置在交通要道、村口城邊的亭子自然就變成了旅人臨時歇腳的場所和大部分人迎來送往的禮儀場所,出於管理的方便,秦漢所設的十里亭必然都建設在人口彙集的交通要塞和村子城池的出入關口之地,因此,

十里亭就逐漸發展成了後來的十里長亭

漢朝以後逐漸變成迎來送往禮儀之地的長亭

1.與短亭不同,擁有更多設置的長亭

漢代以後,國家逐漸繁榮,使得各地之間的人口流動逐漸增大,於是朝廷在十里亭的基礎上又建了很多五里亭,一是為了與五里亭區分,二是出於外形上的考量,"長"還有高的意思,由於長亭是沿襲的古制,最開始官用的長亭擁有相對於短亭來說更為高大的外觀,和更為齊全的設置,於是人們將距離十里的,更高更大的稱為長亭,將距離五里的,沿路建立較為矮小的稱為短亭。

晏殊在《踏莎行》中曾寫道:"祖席離歌,長亭別宴。"詩中所寫的"別宴"就只能設在長亭,只有長亭能擺得下宴會所需要的餐具,也只有長亭才能容納下足夠多的人同時進餐。古代的交通讓人們一般不會輕易離家,而一旦離家,往往都是出遠門,或是應徵出戰,或是上京趕考,又或是遠去採貨,一走最起碼就是十天半個月。

長亭送別

從古流傳至今的餞別文化讓長亭在所有人心中佔據了更重要的地位,面積更加寬闊的長亭讓人們能夠在裡面舉行各種各樣的餞別宴席。長此以往,長亭的形象逐漸在人們心中定型,固定在長亭內舉辦的餞別宴讓長亭自然而然染上了一層離別愁緒,這種愁緒一旦落到文人的筆下,就成了能夠勾起萬家燈火對遠方親友思念的強烈共鳴。

2.由"具體"轉為"抽象"的長亭意象

元代王實甫著名戲劇《西廂記》裡就專門有一折《長亭送別》,講的就是崔鶯鶯滿懷不捨與期待在長亭送別張生的故事,讓廣大讀者為兩人的愛情所動容,為有情人不得不分別而悲慟的不僅僅是王實甫細膩的描寫和優美的文字,還有那將大部分人的親友帶向遠方的長亭。當長亭的形象一旦固定下來後,文學作品中一旦提到長亭,就能很容易的勾起人心中的離別傷感之情。

為何古人常說長亭十里送別?

1.長亭的特殊歷史讓人們對長亭送別有了別樣情感

長亭的歷史源遠流長,秦漢時期設置的十里亭就是它最直接的前身。因為長亭最開始的"官場生涯",使得其地理位置和建制規模較為特殊。最開始十里一亭,一亭置一亭長的設置使得長亭的分佈非常廣泛,讓它的形象與存在廣受人知,而它一般設於交通要道,村口城門的特殊位置,和高大身形可供人過夜休息一日三餐的簡單卻完備的建制,使得它在被官場拋棄後,逐步發展成為人們心目中送別禮儀中必不可少的一項。

長亭送別

著名的豪放派詞人曾在《祝英臺近》中用"馬蹄踏遍長亭"這句話,把一個痴等遊人歸來的形象描寫得淋漓盡致,文中的痴女因為等待過於漫長,而歸期又幾經延誤,於是在濃烈的思念之下,情不自禁地將附近的長亭全部踏遍,然而卻依舊沒有等來遊人的身影。從"踏遍"就能很明顯的看出,古人說的十里長亭只是為了特指用於送別親友的十里亭,並不是說要拉著親友一路奔走十里,畢竟,十里要走一個多小時,讓那些白髮蒼蒼的老輩走上一個多小時去送顯然不現實。

2.為了與那些觀賞之亭區分開來

當各類亭子逐漸被官場"解聘"後,各大觀賞亭如雨後春筍般在各大景點,各大場所出現。有大名鼎鼎的書聖王羲之筆下可以讓人"暢敘幽情"的蘭亭,有北宋著名政治家歐陽修筆下"醉翁之意在乎山水之間"的醉翁亭,還有明清著名文學家筆下"人鳥聲俱絕"的湖心亭,各類美輪美奐的觀賞亭層出不窮數不勝數。

為了能夠更加直接的表述主旨,更快地勾起讀者心中關於離別的傷心感觸,在描寫送別場景時,文人騷客們一般會特意用十里長亭來點明文中所說的是專用於送別的亭子。最開始只是因為特殊身份被文人寫到作品裡的長亭乘坐著各類作品成功傳到各個地方,從而更進一步將長亭送別的文化廣泛傳播,而成功走入所有人們心中的長亭文化又反作用於文學作品,使得作品中的長亭在讀者心中產生更加強烈的情感共鳴。

觀賞之亭

3.被文人作品進一步渲染的十里長亭

當十里長亭的送別作用深入人心後,長亭被用在更多的文學作品當中,如將"長亭"與"酒"結合的《秋日赴闕題潼關驛樓》,詩中通過"紅葉晚蕭蕭,長亭酒一瓢"成功描繪出了一幅夜色暗沉,紅葉蕭蕭落下,詩人抱著酒,形單影隻在長亭中自斟自酌的畫面,"長亭"兩個字則解釋了他獨自一人的原因。

而如《木蘭花》裡的"綠楊芳草長亭路",則是通過將"芳草"與"長亭"相結合,利用雙重的別離意象使得離別的景象變得更加生動具體,同時也讓離別的愁緒更為深刻濃厚,又如《石州慢》裡,北宋愛國詩人張元干將"長亭"與"山"相結合,用"長亭門外山重疊"將離別與遠處的重山寫在一起,描繪出了一幅離家千萬重,不知何時歸的強烈思歸之情。

長亭能夠讓文人作品擁有更加強大的感染力和傳播力,從而使得文人爭相使用,而文人作品則又讓長亭與離別思歸之愁更加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兩者相互作用,使得十里長亭的形象越來越廣,越來越深刻。

古代長亭

總結

無論是出於官場用途所設定的十里亭,還是最後為了方便旅人休憩所增建的十里長亭,它所代表的意思都是每隔十里建一亭。所以古人常說長亭十里送別的原因,一是為了特指在歷史成因下演化成送別、迎歸專用場所的十里長亭,二是受到長亭文學作品的感染,三則是為了能夠引起人們廣泛的共鳴。

至於十里長亭的實際意義,其實,因為十里長亭每十里一亭的設置就註定了長亭送別的人不可能會送十里。至少從地理分佈上看,在你所居住的地方方圓五里範圍內肯定至少會擁有一個長亭(即你正正好在兩個長亭中間住著)。所以,對於那些要去長亭為歸人接風洗塵,為離人高歌踐行的人們來說,最多也就需要送上五里,就能到達最近的長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