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柏林牆倒塌30年,東德與西德的差距為何沒有縮小?

德國:柏林牆倒塌30年,東德與西德的差距為何沒有縮小?

30年前的1989年,東歐國家發生了一系列的政治變革,而東德也爆發了數週的抗議活動。在形勢和壓力的雙重壓迫下,東德政府被迫允許公民申請訪問西德和西柏林。在不久後,柏林牆也被迫開放。

1990年6月,東德政府正式決定拆除柏林牆。柏林牆的最終倒塌,宣告了東德政府的統治走向尾聲。

德國:柏林牆倒塌30年,東德與西德的差距為何沒有縮小?

1986年的柏林牆,一面東柏林,一面西柏林,恰好象徵著兩個政權的分立

經過雙方多輪的談判和協定,在柏林牆倒塌四個月後的1990年10月3日,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最終達成了統一的意向,定都柏林。“兩德”的統一,結束了自二戰後雙方長期分裂的局面,為“兩德”的協同合作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德國:柏林牆倒塌30年,東德與西德的差距為何沒有縮小?

統一前夕,東德人民警察等待勃蘭登堡門的開放

對於當時兩德的統一方式,有兩種方案可供選擇:一是純粹將原西德基本法進行修改,使權力從原區域擴展到東德的五個州,在憲制上確定雙方的融合;二是把統一過程當作是東西德雙方的合併,並重寫一部憲法。最終,統一選擇了第一個方案。雖然說這個方案程序較為簡便,但等同於沒把東德作為一個主權國對待,在當時引發了不小了的爭議。

德國:柏林牆倒塌30年,東德與西德的差距為何沒有縮小?

統一當夜,在國會大廈前歡呼雀躍的德國民眾

2019年恰好是“兩德”統一三十週年之際。經過了三十年的磨合和交融,東西部地區之間在經濟、文化以及社會生活等方面的差距,是否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東德當初選擇併入西德的初心,今天實現了嗎?

德國:柏林牆倒塌30年,東德與西德的差距為何沒有縮小?

經濟方面,東德西德根本不是量級的

一、慘遭分裂,“兄弟”反目

在歷史上,東德西德就有著明顯的差別。東德大多數是原普魯士地帶,舊思想和專制色彩濃重;而西德是德意志邦國經濟較為活躍的地區。

而在地理因素上,西德較為接近商品經濟活躍的荷蘭與丹麥,水系發達,基礎條件較為優越;而東德很明顯不具備這樣一些優勢,社會經濟水平稍顯疲態。

德國:柏林牆倒塌30年,東德與西德的差距為何沒有縮小?

魯爾區地處西德,被譽為是“德國工業的心臟”

東西德的分離,還得從軍國主義勢力說起。由於納粹德國的殘忍暴行,二戰結束之後,根據波茨坦會議中英、美、法、蘇的共同協議,決定將戰敗後的德國一分為四,分別有四個戰勝國佔領。雖然是一分為四,但共同成立“盟國管制理事會”處理德國事務。

由於目標和訴求存在高度一致,美英法佔領區逐步“抱成一團”,成立全新的國家——西德,並以西德作為復興歐洲的一箇中心。而蘇聯佔領區因為理念和意識形態的對立,在後來形成另一個國家——東德。自此,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對峙的局面形成。

德國:柏林牆倒塌30年,東德與西德的差距為何沒有縮小?

英、美、法、蘇四國對德國的勢力劃分

受制於原佔領國政策導向的影響,東德與西德自成立伊始,就有著相當大的差異:西德實行與英、美、法三國同樣的資本主義制度,且在經濟和外交等立場上,高度跟隨西方陣營的步伐;而反觀東德,在蘇聯的影響下,建立起了典型的社會主義制度,發展高度嚴苛的計劃經濟。

德國:柏林牆倒塌30年,東德與西德的差距為何沒有縮小?

“兩德”領土的最終版。藍色部分為西德,紅色部分為西德,黃色部分為西柏林(美英法共同佔領區)

再縱觀此時的世界形勢。雖然法西斯的噩夢已經褪去了,但無形的硝煙,依然在劇烈地瀰漫著。政治領域上的角力,在幾個大國之間暗暗較勁。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和以蘇聯為首的東方集團,展開了長達幾十年冷戰之爭。

而此時被東西方陣營給硬生生撕扯開的德國,避免不了地成為了雙方衝突的最前線。處於“鐵幕”分界線下的“兩德”,可以說是冷戰雙方一個緩衝的重要地帶,一定程度上剋制了對立的進一步升級。

德國:柏林牆倒塌30年,東德與西德的差距為何沒有縮小?

冷戰時期的歐洲。黑色作為一塊“鐵幕”,淺紅色是蘇聯及東方集團,藍色是以北約為框架的西方世界,淺綠色為不結盟政策的南斯拉夫,灰色則是保持中立的國家

“兩德”差異明顯,發展也是各有特色。首先聚焦面積相對較小的東德。緊隨著蘇聯“老大哥”的步伐,東德在經濟制度上,實行高度統一的計劃經濟:推行五年計劃、發展農業生產及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創辦大批國有企業……憑藉著自身的工業基礎和蘇聯的大力扶持,東德一度在社會主義陣營國家中,實力不俗。

德國:柏林牆倒塌30年,東德與西德的差距為何沒有縮小?

特拉貝特轎車,是東德的“明星產品”。不止在國內銷量可觀,在其他東歐國家市場中,同樣也是十分火爆

一山更比一山高。同個“孃胎”裡孕育的西德,顯然比東德還要更具競爭力。首先是國際方面的因素。美國放下仇恨,推行“馬歇爾計劃”,以幫助德國在內的西歐國家恢復經濟。該計劃即符合美國在歐洲的長遠利益,也達到了給東歐陣營國家樹立典型的作用。

其次是自身良好的工業基礎。以魯爾區為代表的西德工業區,積極實現轉型和升級,探索新時期的“工業法則”。在西德戰後經濟恢復的進程中,它們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作為一個戰敗國,西德在20世紀60年代一舉超過英法等歐洲大國,成為全歐經濟總量的TOP1。

德國:柏林牆倒塌30年,東德與西德的差距為何沒有縮小?

德國知名企業分佈圖,大多集中在原西德區域,原東德則少得可憐

有比較,就會有傷害。雖然東德在社會主義國家中表現尚可,但與光芒四射的西德相比,依舊是小巫見大巫。早在東德成立之初,就有很多民眾寧願冒著生命危險,逃往東德生活。而隨著時間的流逝,東德的經濟狀況,更是由於錯誤的方向,一步步日益衰退;作為孿生兄弟的西德,卻在經濟騰飛的道路上,一發不可收拾。

德國:柏林牆倒塌30年,東德與西德的差距為何沒有縮小?

人口變化也是反映經濟情況的一塊“晴雨表”。東西德的差距越拉越大,致使東德的人口數量呈現止不住的下滑趨勢,且大多人出逃的目的地都是西德

出逃人數過多,這也是當初東德修築柏林牆的一個重要原因。柏林牆最早始於1961年8月,是民主德國為了阻止東德居民通過西柏林前往聯邦德國而修築的。它全長167.8公里,由鐵絲網、磚石、瞭望塔以及混凝土等組成,它的隔斷有效地防止了非法偷渡人數的不斷攀升。柏林牆的存在也被視作是分裂乃至冷戰的一個重要標誌。

德國:柏林牆倒塌30年,東德與西德的差距為何沒有縮小?

柏林牆的修築,東德可以說是費盡心思了。這樣人身自由上的控制,更加劇了民眾反抗的意識

西德強大的吸附力,讓其成為東德眼裡一塊容不得的眼中釘。雙方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在經貿、文化以及民間等方面,都幾乎是零交流。“自己身在東德或西德,親人則在另一頭”。這樣的情況,在兩德屢見不鮮。

德國:柏林牆倒塌30年,東德與西德的差距為何沒有縮小?

東德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對外貿易額情況,社會主義國家完全佔據上風。不止是西德對立,對西方陣營其他國家亦是如此

僵化的經濟體制、狹隘的貿易市場以及有限的合作對象,讓東德的發展之路,走得越來越坎坷。而此時的社會主義陣營尤其是東歐國家,日子似乎也過得十分難捱。

1989年2月,波蘭團結工會取得合法地位,隨之發生了一系列的政治變革,原政權被推翻。從波蘭開始,東歐陣營爆發了連鎖效應,接連出現規模巨大的政局動盪。而置身於其中的東德,也沒法安身立命。

德國:柏林牆倒塌30年,東德與西德的差距為何沒有縮小?

“兩德”於1990年8月簽署的統一協議原本

在這波浪潮煽動之下,東德居民對現狀不滿的情緒,被迅速點燃。他們組織了連續數週的抗議示威遊行活動。“東歐劇變”開始之後,他們也渴望以相同的形式,去影響乃至改變國家未來的走向。這其中既有對改善經濟的熱切盼望,更有對完成國家統一的終極心願。

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以併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方式,完成了“兩德”的最終統一。分裂了逾40年之久的德國,重新又走到了一起。雖然在形態上完成了融合,但在經濟、文化以及社會意識上實現一致,顯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二、舉國之力,支援東部

分裂之前的“兩德”共為一家,實力相差不大;但擁有魯爾區為代表的原西德地區,工業基礎又明顯強於原東德地區。分裂之後經濟政策上的不同走向,導致差距越來越突出而明顯:原東德地區越來越落後於原西德地區了,即使是在完成統一之後,這樣的情形一時間也逆轉不來。

這樣的問題,新的德國政府也意識到了。他們開始積極地去規劃相應的政策和措施,以達到既能保證原東德地區的社會穩定,又可以促進國家奮進團結的目的。

德國:柏林牆倒塌30年,東德與西德的差距為何沒有縮小?

大眾汽車在原東德地區建設的現代化廠房

在“兩德”統一之際,雙方政府簽訂了經濟和貨幣聯盟國家條約。

新德國政府將原東德地區自己的一套經濟社會體系放棄掉,轉變為以原西德模式為藍本的國家發展模式。通過先進的西德經驗進行政策扶持,幫助東德在新的歷史時期下重新造血。

德國:柏林牆倒塌30年,東德與西德的差距為何沒有縮小?

在貨幣上進行統一。東德一家庭因兌換到新的西德馬克而欣喜若狂

除了政策上的助力,在實際的資金上,德國政府也想方設法地去援助原東德地區。統一後不久,

德國政府就東德發展問題新增了一個稅種——國家統一團結稅。該項稅收的稅率為5.5%,廣泛針對於各大納稅單位,所獲得的收入最終用於東德包括基礎設施建設在內的一系列支出。

截至2010年“兩德”統一二十年之際,共計有1.4萬億歐元流向原東德地區。這些資金的“雪中送炭”,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東部原本落後的經濟情況。

德國:柏林牆倒塌30年,東德與西德的差距為何沒有縮小?

近十年來東德的經濟總量,保持著一個逐步上升的趨勢

雖然比統一前的衰敗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原東德地區作為後來者,始終還是難以企及原西德地區。而共處於一個政府管制之下,使得人員的流動,比之前更加地順暢且難以阻擋了。原西德地區的人口虹吸效應,開始侵蝕著本就脆弱的原東德地區。

德國:柏林牆倒塌30年,東德與西德的差距為何沒有縮小?

西部,代表的是更廣闊的機會和空間,自然也就受到了廣大年輕人的青睞。

在統一之後,德國政府針對原東德地區,展開了誠意滿滿地支持與援助。但基礎上的差距、區位上的劣勢以及人口上的流失等因素,還是沒能讓東德產生實實在在的質變。趕上西德,他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三、未來,依然任重道遠

統一之後的原東德地區,並沒有表現出極強的適應和融入能力。截至到2019年統一30週年之際,東德在生產力方面的表現,遠不及西德。這對於將復甦重心放在工業的東德而言,是一個不小的難題。

德國:柏林牆倒塌30年,東德與西德的差距為何沒有縮小?

東德甚至沒有一個地區的生產力能夠匹配得上西德最弱的州

生產力的落後,讓東德在經濟、文化等社會發展上,依然和西德有著相當大的差距。而這樣的差距,也給雙方的內心活動,帶來微妙的變化。在一次對東西德對彼此看法的調查中,就能很清晰地看到這樣一個情況。

德國:柏林牆倒塌30年,東德與西德的差距為何沒有縮小?

一個國家的公民,卻存在著兩種完全不一樣的心態

統一後東德的依然不振,讓一些曾生活在社會主義時代的民眾,萌生了不少懷舊的心情。這便是所謂的“東德情節”,一種具有時代烙印的社會現象,廣泛存在於今原東德地區甚至是東歐其他的一些原社會主義陣營國家中。

德國:柏林牆倒塌30年,東德與西德的差距為何沒有縮小?

在現在柏林的市場上,仍可以看到印有“DDR(東德)”字樣的足球服出售

經濟社會不景氣、就業市場競爭大……這是現在資本主義世界慢慢浮現出來的問題,而在本就基礎薄弱的東德更是顯著。而計劃經濟的高就業率和低貧困率,讓不少過去生活在舊時代的人們,懷念不已。

德國:柏林牆倒塌30年,東德與西德的差距為何沒有縮小?

團結稅徵收對原東德地區經濟未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叫停的聲音開始湧現

“兩德”統一眨眼間已經過去三十年了。毫無疑問的是,一個團結的德國,無論對於東德還是西德來說,都是一個最好的結果。雖然仍存在差距,但已經改變不了它們彼此作為命運共同體的親密關係了。

作者:陳相成

編輯:Thomas (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