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怎么教育子女的? | 原创首发

诸葛亮是怎么教育子女的? | 原创首发


文/亮哥(青年学者)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tāo)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我们今天要来讲的这份信《诫子书》是一封家书,是诸葛亮写给他的儿子诸葛瞻的,这封家书可以说是诸葛亮一生的经历与思考的结晶。

在他看来,在宁静中多思考,培养自己的品德,就像孟子说的养“浩然之气”。只有节俭,我们的物质需求少了,才可以减少对外界的依赖,不用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取物质,才能专心于自己的事业。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没办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没办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让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像树叶一样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诸葛亮是怎么教育子女的? | 原创首发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政治家,他的名字家喻户晓。他在27岁的时候跟随刘备,成为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的重要谋士。公元223年,刘备在称帝不久后的东征路上去世。此后,诸葛亮在蜀汉政权的地位更高了,成为掌握军政大权的中流砥柱。

这篇家书中,诸葛亮提到了三个重要的点:修身养性、立志、学问,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好的心态,心浮气躁,是做不成学问的。没有大的志向,思维也容易狭隘,学问之路也容易狭窄,甚至走偏。只有远大的志向,没有足够的能力、完善的知识和学问、正确的心态,也容易误入歧途。

无论是2000年前,军阀混战的三国时期,还是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身边都有这样一拨人,他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蝇营狗苟,做了许多不合道德、违反法律的事情。我们应该清醒地知道,只有恬淡寡欲、排除外界干扰,才可以明确自己的志向,达到自己的目标。

学习是需要安静的环境的,如果外界有干扰,或者自己心浮气躁,也就不可能学好。

才华这个东西很可贵,但是只有才华是不够的,才华还要学问来充实它。学问靠志向来完成。放纵,懒散,懈怠,是最可怕的,精神不振,则什么事也做不成。这些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没有自控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萎靡不振。

一意孤行、心浮气躁也是不可取的,这样不能养成好的性情。年龄一天天增加,岁月一天天逝去,如果我们不能在年龄变大的同时,变得更加优秀,那我们只是在变老,只是在退化和变坏。

如果我们不能陶冶自己的性情,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我们很可能最终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没有成为更好的人,对这个世界的了解很少,像树叶一样,在寒风中飘零,到时候我们后悔也来不及了。

熟悉诸葛亮的朋友都知道,诸葛亮这几条都做得比较好。他未出仕时,就修身养性,博览群书,为将来的事业做准备。他在任蜀汉政权的丞相时,又能运用自己的学问为职业服务,同时保持着不骄不躁的态度和节俭的生活态度。

说回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诸葛亮曾过继哥哥诸葛瑾的儿子,后来他有了诸葛瞻这个儿子。诸葛亮在给哥哥的信中说: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诸葛亮去世时(公元234年),他的儿子只有八岁,也就是七周岁。后来,诸葛瞻在17岁时便娶了蜀汉的公主为妻,蜀汉授给他骑都尉的官职。当时的蜀汉人十分怀念诸葛亮,于是也爱惜诸葛瞻,凡是国家有了成绩,不管是不是他做的,都归功于他。他的声望超过了他的实力能力。

公元263年,邓艾伐蜀时,他与长子诸葛尚及部将多人,不肯投降,也不听从他人的建议,占领险要之地,在交战中阵亡。他的性格和命运的确是应了他父亲说的“险躁”,“恐不为重器”。

(本文为人人都爱学语文头条号原创首发,禁止转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