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狂飙2110亿,闽系“黑马”阳光城低估值之殇,遮蔽了什么?

规模狂飙2110亿,闽系“黑马”阳光城低估值之殇,遮蔽了什么?

来源:地产密探(ID:real-estate-spy)

作者:密探君

时至今日,上市房企年报披露已趋于尾声。在楼市“不确定性”加大的2020年,抛开官网文章,对房企们深入观察与分析,或能让我们从多个维度洞悉财报背后的秘密。

那些带有“特殊标签”的中大型房企,如闽系“黑马”房企群像——泰禾、阳光城、融信等,很能代表绝大多数房企扩张模式及成长路径。

规模狂飙2110亿,闽系“黑马”阳光城低估值之殇,遮蔽了什么?

4月24日,阳光城对外披露2019年财报,从多个业绩指标看,增长不俗。具体看,去年,阳光城实现结转营业收入610.49亿元,同比增长8.11%;归母净利40.20亿元,同比增长33.21%。

对于投资者来说,阳光城给予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含税)2元,共派发现金红利8.12亿元,现金分红比例达到20%,相较于2017年、2018年分别仅有不足10%、8%,表现已较为慷慨了。

规模狂飙2110亿,闽系“黑马”阳光城低估值之殇,遮蔽了什么?

注意!截至2019年末,阳光城账上预收款余额801.06亿元,相较2018年末621.2亿元同比增长28.95%,2018年末预收款余额相较2017年末401.5亿元同比增幅4.75%。

我们都知道:预收款是已售未结算部分的收入,在会计上被计入无息负债,随着项目竣工交付而被陆续结转为营业收入。所以说,接下来阳光城的营收和归母净利有望继续保持一定的增幅。

近几天,券商研报纷纷“看多”,给予较高的评价和期望,二级市场投资者却“不买账”,阳光城的流通市值不足270亿元,总市值不足280亿元,相比去年归母净利40.2亿元,市盈率不足7倍。

与之构成极大反差的是,去年阳光城全口径销售金额2110.31亿元,同比增长30%,在克而瑞去年监测数据一致,按其排位已跻身全国房企销售额第13名。如果放在4年前,阳光城销售额才300亿元,排名第28位。

这足以看出:近年来,阳光城是闽系规模扩张“最强劲”的一匹黑马。背后是阳光城老板最大魄力的一笔人力投资,即“二斌组合”,于2017年从“高周转之王”碧桂园挖来CFO吴建斌以及负责集团投拓的朱荣斌,可谓“如虎添翼”。

注意!去年,阳光城实现权益销售金额(合并报表项目*权益比例+参股子公司项目*权益比例)1351.43亿元,同比增长14.21%。简单计算即可得出,去年阳光城权益销售额是全口径销售额的64%,相比2018年占比72.66%,权益销售占比下滑8.66个百分点。

横向对比看,阳光城去年全口径销售额增速30%,比之排名更靠前的“黑马”新城控股去年全口径销售增速22.48%要高出一大截。参考克而瑞监测数据,新城控股去年权益销售额占全口径约73.37%,与2018年权益销售额占比77%,下降3.67个百分点。

这说明2个问题:

1、得益于“抱团”合作项目迅猛增多,带动阳光城全口径销售额急剧膨胀。这也是很多房企当前的路数,与之类似者如绿城。

2、落实到自己头上,阳光城权益销售额未同能步增长,且增幅偏低。权益销售额不济,销售核心竞争力则不足。

由此引发的第二个重要关切点,就是经营性净现金流明显下降。

去年,阳光城经营性净现金流约为154亿元,相较于2018年218.3亿元,则降幅29.5%,主要由拿地耗血所造成。如2018年年报所载述的,“逐渐由融资驱动向经营驱动过渡”,阳光城依然任重而道远。

截至去年底,阳光城账面货币资金419.78亿元,扣除受限资金52.87亿元,可动用现金366.91亿元,相对于短期有息负债335.49亿元只能说勉强覆盖。

阳光城对外表述说,截至去年末公司资产负债率83.45%,较2018年底减少0.97个百分点;有息资产负债率36.52%,较2018年底减少6.23个百分点;净负债率至138.2%,较2018年底下降44.02个百分点。

我们研究发现:阳光城在2019年报大段表述其债务结构如何优化,无非是用了“换仓”策略,有息负债总额约1123.17亿元,半年内到期债务下降约100亿元,一年内到期有息负债下降约60亿元,长期借款增加151亿元,主要来自1-2年内有息债务。

规模狂飙2110亿,闽系“黑马”阳光城低估值之殇,遮蔽了什么?

注:2019年阳光城年报

规模狂飙2110亿,闽系“黑马”阳光城低估值之殇,遮蔽了什么?

注:2018年阳光城年报

注意!阳光城截至2019年末永续债余额50亿元,融资成本相对较高,如果按其表述的财务状况如何优化,那么为什么不抓紧优先偿还这部分隐形债务?

规模狂飙2110亿,闽系“黑马”阳光城低估值之殇,遮蔽了什么?

上述50亿元永续债,相对于去年阳光城归母净利40.2亿元来说,直接吃掉净利.65亿元,2018年则吃掉归母净利3.3亿元,考虑去年财务费用约9.06亿元,同比增幅47.5%,整个有息债务对当年利润的影响还是较为明显的。

如果考虑到50亿元永续债这部分,那么阳光城的真实负债率应该比当前要高出很多。

去年,阳光城权益拿地价491.77亿元,新增土储约937.10万平方米,新增土储权益占比70.50%(以可售货值测算)。截至去年底总土储4101.20万平方米,其中一二线城市预计未来可售货值占比72.6%,相比2018末一二线可售货值占比略有下降。

从主营收入构成看,阳光城来自房地产开发的销售收入占比96%以上,物管及其他业务收入合计2.98%,对主营收入的影响微乎其微。

规模狂飙2110亿,闽系“黑马”阳光城低估值之殇,遮蔽了什么?

实际上,阳光城给外界的印象是一个较纯粹的住宅房地产开发商,从主营业务上与对标的碧桂园非常类似,所以产品质量是个关键所在。

按既定规划,阳光城明确说保持“规模上台阶、品质树标杆”的战略定力。也就是说,继续比别人更快的高周转策略上规模,产品品质要打造标杆。我们观察到,其实阳光城是缺乏业内普遍认可的高端乃至顶级产品,如檀府系,只能说是刚改、改善产品。

比如在成都的首个项目——阳光城·檀府,去年初就因涉嫌装修欺诈(购房合同存在严重瑕疵,无详细装修品牌型号及霸王条款等)而遭到800多户业主集体向当地政府投诉维权。

位于南一环路红瓦寺附近的阳光城·檀悦,口岸堪称绝佳,仗着口岸好,卖得贵,均价竟敢卖到31500元/㎡,去年10月首次开盘销售1、2栋169户住宅产品,主力户型为170平、192平,却遭市场冷遇。截至目前已售只有5套,处于已定购的也只有6套。

外界分析认为,第一购买力门槛相对较高,物管费达到7.9元/㎡,买这种产品势必要综合评估开发商的口碑、品质及服务水平等,市场上中大户型改善产品也非常多,客户相对谨慎、挑剔。

对阳光城而言,成都市场只是观察其整体实力及口碑的一个窗口。2020年,是阳光城交付大年,10万+能否顺利交付有待市场检验。随着市场激烈竞争及分化,单纯靠高周转以规模博取眼球和市场好感,已没有大机会和竞争力。

从对美好生活的理解看,很多千亿房企都在加码跨界布局,围绕大消费而整合各种优质资源,以提升自身竞争力,而单靠卖住宅楼盘,产品吸引力和自身可持续发展也会大打折扣。


规模狂飙2110亿,闽系“黑马”阳光城低估值之殇,遮蔽了什么?

编辑:密探君

文章来源:地产密探

加群、交流,请添加微信:drljjxs

原创内容版权归属蓝腾财经,转载须经授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