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月女儿窒息身亡,妈妈却全程围观不知所措

几天前,一个婴儿去世了。事情的过程令人痛心。

一个妈妈加入了某睡眠训练付费群,引导3个月大的孩子趴睡。妈妈则通过监控,观察孩子睡眠状况。睡着后,宝宝感觉到难受,她试图翻身,但力气不够,小脚还卡在了栏杆里。妈妈听到了哭声,她一边着急一边犹豫。着急的是,孩子会不会闷;犹豫的是,一旦帮孩子翻身,这次训练就「失败」了。

没了主意,拍下视频发在群里求助:「孩子在哭,要不要帮她翻过来?」

按照趴睡群一贯的理念,课友给出了回复:「不是大哭不干预」。

在群友安慰下,这位妈妈放下心来。渐渐地,孩子的哭声消失了。她向群友「报喜」:「孩子解锁了趴睡技能」。

悲剧,就这么发生了。


3个月女儿窒息身亡,妈妈却全程围观不知所措

网友对这位妈妈的谴责,丝毫不留情面:「孩子哭不去看,就知道问问问;女儿过世第一反应,还是问能不能生生生,这种人不配当妈。」事情还没有结论,但这个妈妈无疑是愚蠢的。

看到孩子在挣扎,宁肯相信群友的「没事」。近在咫尺,哪怕进去看一眼呢?

但凡看一眼,只要看一眼......

事发之后,妈妈的反应更让人不解:「结扎后还能再生吗?我们盼女儿盼了好久,老天怎么这样对我!」

这位妈妈还有机会痛心,可是3个月的孩子,她还有机会看看这个世界吗?


3个月女儿窒息身亡,妈妈却全程围观不知所措


新手爸妈几乎都经历过这样的阶段:焦虑,不知道怎么做是对的。比如,孩子要不要分床睡,什么时候分床睡的问题,至今众说纷纭。

有的机构倡导:

孩子5岁前还不能独立睡觉的话,可能会影响孩子的独立能力。


有的建议孩子3岁前完成分房睡,还有的建议孩子6个月......这些网上疯传的分房年龄,让多少妈妈着急忙慌地严格「遵守执行」。

很多早早分床睡的父母,后来难过地发现:

分床睡就是一条鸿沟,隔开的不仅仅是身体的距离,更是心的距离。

不止是分床。一个老师分享了一个故事:在安利七巧板对小学生的数学启蒙作用后,一位妈妈慌忙在群里咨询购买途径。可是,她的孩子才1岁4个月。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多数父母一直是焦虑和纠结的。

什么时候断奶?什么时候启蒙?

孩子哭,哄多了怕惯坏,不哄又心疼。

有些毛病,管吧怕伤孩子,不管又焦虑。

再后来,学习成绩不好,一边着急,一边又劝自己急不得......

在既怀疑自己又不相信孩子的时候,一个看起来镀金的「救世主」从天而降,而那层金粉下面是锡纸还是塑料,慌不择路的妈妈已经毫无辨别能力。当妈妈脑子里全是冷冰冰的理论,

又如何看到一个真实的孩子?

如何满足孩子最本能的需要呢?

婴儿不需要训练,健康的孩子有自己的时间表,如果育儿一定要遵循一个原则的话,那就是:相信的不应该是「某学说」,而是孩子自己。

父母需要做的,爱和陪伴就够了。

3个月女儿窒息身亡,妈妈却全程围观不知所措

事件被曝光后,一位妈妈跟孩子的对话触动了无数人。

妈妈:为了让宝宝一个人练习睡觉,有的妈妈是不陪着孩子的。

孩子:不可以的,他会很害怕的!(他的语气变得非常严肃,而且很大声)

妈妈:那你觉得应该怎么办?

孩子:宝宝哭了,妈妈要安慰他呀,抱一抱亲一亲。

妈妈:是的,可是他的妈妈没有这样做。

孩子:为什么?他的妈妈变成妖怪了吗?

妈妈:不是的,是妈妈想训练宝宝自主入睡。

孩子:不可以训练,训练会变成机器人,变成机器人就会不需要妈妈,就会不再爱爸爸妈妈了。

......

孩子最需要妈妈做什么呢?心理学里的「视崖实验」解释了这件事:大多数1岁以上的孩子有了纵深感,是不敢爬玻璃桌面的。但是如果妈妈在后面给予回应,他们就可以顺利爬过去。

孩子所需要的,无非是父母爱的回应。每个孩子一生中要有很多次「视崖实验」。

在他们每一次哭泣时,在挫折、不被认可、被质疑、被伤害时,妈妈是最后的避风港。

妈妈爱的回应,是他们能够好好长大的根基。只是太多父母搞错了重点。有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有的人可以一生被童年治愈。

父母是孩子大多问题的根源,爱和自由是最好的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