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不可及,在唐朝這個人稱“小太宗”的皇帝身上,發揮得淋漓盡致

前言

中華五千年文明,流傳至今,在漫長的過程中,有的早已經失去了原本的含義。

比如,“愚不可及”。

隨便從你身邊挑選幾個朋友問問,他們一定會說“愚不可及”,是一個人的愚蠢到了極點,別人都趕不上的意思。

然而事實上,“愚不可及”並非此意。

這個詞語出自論語,

《論語·公冶長》:

“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愚不可及,在唐朝這個人稱“小太宗”的皇帝身上,發揮得淋漓盡致

孔子與弟子們

其實孔老夫子在稱讚一個叫甯武子的人,甯武子當國家政治開明的時候就顯得十分聰明,政治黑暗的時候就顯得十分愚蠢。他的聰明,別人可以趕上,他的愚蠢,別人是做不到的。

這樣看來“愚不可及”與“大智若愚”更為接近,而並非“愚蠢至極”的意思。

其實在中國歷史上雖像甯武子這樣韜光養晦,大智若愚的人很少,但也能數出一二。

唐宣宗李忱就是其中之一,非但如此,他還將“愚不可及”用到了極致。

愚不可及的“傻子”光王李忱

唐憲宗李純庶出的第十三兒子,唐穆宗李恆的異母弟弟。因為母親鄭氏沒什麼身份地位,只是一名份卑微的普通宮女,後被唐憲宗偶然臨幸,才有了李忱。

愚不可及,在唐朝這個人稱“小太宗”的皇帝身上,發揮得淋漓盡致

唐憲宗李純

歷來,宮廷中便有母憑子貴之說,但也有子憑母貴之實,母親的身份地位往往影響著孩子的未來,母族的支持也是皇子在宮廷鬥爭中能否取勝的保障。

然而皇權之爭、皇位之爭,這一切似乎都與母親身份卑微,無所依靠,庶出的李忱沒有絲毫關係,因為他註定當不了皇帝,能在深宮之中保住小命就很好了

雖然後來被封光王,但李忱卻是在無人注目的角落之中,孤獨寂寞地成長。長久地被人冷落,也讓他養成了鬱鬱寡歡、呆滯木訥的性格,即使是與其他親王群居時也往往終日不發一言,顯得與人格格不入。

唐穆宗繼位後,發生了一件事,更讓李忱坐實了“愚不可及”。那日,李忱入宮拜見太后,沒想到當時正好遇到有人行刺。幸好護衛及時,刺客行刺未果,也沒有造成任何人員傷亡,但從這件事情發生以後,光王李忱就變得更加沉默寡言了。

一時間,在踩高就低的人中,口口相傳,李忱就成了真正的“傻子”光王。

愚不可及,在唐朝這個人稱“小太宗”的皇帝身上,發揮得淋漓盡致

影視中的李忱

將愚不可及發揮到極致

其實李忱一點也不傻,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位置,他知道自己註定不能做皇帝,那麼想要保住自己的性命才是首要條件,糊塗一點也沒什麼不好。

雖然在所有嘲笑和譏笑李忱的人眼中,他就是個十足的傻子,但是他的皇帝哥哥唐穆宗,卻知道李忱其實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

然而識得真偽的唐穆宗,卻並非明君,因為他的庸庸碌碌,各種黨派之爭、藩鎮勢力和宦官勢力,層出不窮,你方唱罷我接上,使得唐王朝統治岌岌可危。

唐穆宗死後,他的兒子唐武宗繼位,這個唐武宗卻是個聰明之人,他經常在宴會之中,取笑李忱,並激怒他,讓他說話,然而李忱卻如一而終地傻下去。於是,唐武宗覺得這個皇叔傻得有點異常,認為李忱是因為太過聰明,一直用傻愣的外表迷惑眾人。當唐武宗決定先發制人,想要置李忱於死地時,幸好被宦官仇公武救了,並把他送出了宮,才得以脫險。

愚不可及,在唐朝這個人稱“小太宗”的皇帝身上,發揮得淋漓盡致

宦官馬元贄

會昌六年,唐武宗病危。宦官仇公武等人認為傻愣愣的李忱比較好利用,以此控制朝廷,掌控朝政,於是簇擁李忱出人意料地回到了長安稱帝,正是締造"大中之治"的唐宣宗。

當李忱當上皇帝后,勤於政事,孜孜求治,勤儉治國,體恤百姓,讓宦官仇公武和馬元贄等人大跌眼鏡,本想帶回一隻“傻貓”,卻不知是一隻“狠龍”,真是偷雞不成蝕把米,賠了夫人又折兵。

直到此時,仇公武和馬元贄才恍然大悟,他們才是一群傻子。要不說,當年唐武宗為什麼費勁巴力地非要把一個傻子置於死地呢,原來在這個傻子愚痴木訥的外表之下,隱藏著常人難及的才幹和韜略

。李忱當上了皇帝,哪裡還受仇公武和馬元贄這些小小宦官的擺佈呢?

唐宣宗用他的傻換來了他的皇帝之位,這個買賣做得還是非常經濟實惠的,他忍了常人所不能忍的苦,受了別人受不了的罪,終於讓他等到了雲開日出的時刻,他也成了中國古代歷史上最精明的傻子,將愚不可及發揮到了極致。

愚不可及,在唐朝這個人稱“小太宗”的皇帝身上,發揮得淋漓盡致

李忱登基為帝

愚不可及的“傻子”締造了“大中之治”

其實,李忱一生都在努力仿效唐太宗李世民,以“至亂未嘗不任不肖,至治未嘗不任忠賢”為自己的座右銘。他更是將《貞觀政要》書於屏風之上,每每正色拱手拜讀。

多種舉措,使皇權得到加強。唐宣宗李忱繼位以後,勤於政事,孜孜求治。先是用極短的時間將唐武宗時重臣李德裕清除出廟堂,這樣的雷霆手段甚至使李德裕的政敵牛僧孺都感到措手不及,後用重視科舉選拔人才,接著糾正武宗時期矯枉過正的滅佛弊端。

多種舉措,讓國力日益增強。通過限制宗室和宦官,整頓吏治,重視地方刺史選拔,國力日益強盛,因為他知道整個帝國由各個地方所拼而成,這些父母官的政績,直接關係到民心向背。後又嚴明法度,善於納諫,其納諫的程度,僅次於唐太宗,不論是諫官論事,還是下屬將下的詔書駁回,只要是他認為對的,大多能夠順從。

多種舉措,讓軍事強盛一時。唐宣宗李忱派盧龍節度使張仲武,大破北狄,穩定北方;用沙州首領張議潮,驅逐吐蕃,收復河西;以康王傅王式授安南都護、經略使,平定安南,都護南疆;以右諫議大夫李福為夏綏節度使,撫平党項,安定西陲。一時間,在對外用兵上,唐宣宗李忱取得了之前多位皇帝都難以達到的戰績。

唐宣宗李忱採用的多種舉措,肅清內政,外安邊疆,讓唐朝出現了短暫的繁榮景象,史稱“大中之治”。

愚不可及,在唐朝這個人稱“小太宗”的皇帝身上,發揮得淋漓盡致

大中之治

“大中之治”卻不過唐王朝的“迴光返照”

然而可悲的是唐宣宗締造的“大中之治”,無法得到延續。唐宣宗在位期間,唐朝的國勢雖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復與發展,但是這個恢復是極其有限的。因為,“大中之治”並沒有從根本上扭轉唐王朝的頹勢。

當時,宦官與藩鎮雖然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遏制,但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江淮等地就發生的藩鎮叛亂,已經波及到唐朝賦稅的重要來源地,這直接影響到唐朝的根基了。

與此相對應的是,就安史之亂來說,雖然連唐朝都城都攻破了,但是,因為叛軍沒有波及到唐朝的江淮地區,也即沒有影響到唐朝的賦稅來源,這成為唐朝能夠擊敗安祿山等人的重要原因。

愚不可及,在唐朝這個人稱“小太宗”的皇帝身上,發揮得淋漓盡致

唐中後期軍閥割據

由此可見,中晚唐時期的弊病已經到了不可逆轉的地步,在唐宣宗離世後,他的成果也就隨著他的離世,而最終付諸東流,唐王朝旋即便又向深淵加速的滑去。

“大中暫治”的成果,無法一直持續下去,可以說成為了唐王朝最大的傷痛,而在唐宣宗離世之後的二十年,便發生了唐朝末年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黃巢起義,從而步入了中國最為混亂的“五代十國”。

所以“大中之治”不過是唐王朝的一次“迴光返照”。

愚不可及,在唐朝這個人稱“小太宗”的皇帝身上,發揮得淋漓盡致

“大中之治”不過只是唐王朝的“迴光返照”

軒羲說

唐宣宗李忱在後期立儲時,意於廢長立幼,遊移不定,“疽發於背”,中毒離世,也讓自己辛辛苦苦經營的“大中之治”沒有得到延續,令人惋惜!

正所謂“大廈將傾,獨木難支”,唐王朝矛盾已經突顯,已到無法調和的地步,政權瓦解,並不是唐宣宗李忱所能力挽的。

然而他的能力,特別是將忍辱負重,“大智若愚”發揮到極致的本事,非常人所能及也!

我是軒羲十三,如果你喜歡,請點個贊,關注我,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