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飲食探祕:孔子提倡“食不厭精”背後,隱含了哪些飲食理念?

春秋時期可以簡單解釋為東周前半期,因為繼西周之後的東周王朝。按照歷史學家的時間分類法,可以劃分為春秋與戰國兩個階段。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被魯國史官編纂成一部《春秋》,而“春秋時期”也因此而誕生。

在長達294年的歷史歲月中,不僅鑄就了東周不朽的歷史功績,同時也孕育或積澱出了可以澤披後世的文化與信仰。或許很多人對東周或春秋時期的印象,僅停留於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層面。事實上除卻戲劇性的一幕之外,春秋時期絕對是古代歷史發展中的重要階段。

春秋飲食探秘:孔子提倡“食不厭精”背後,隱含了哪些飲食理念?

春秋時期既有“百家爭鳴”的文化大爆發,也有此起彼伏的戰爭場面,可以說是一個各路風雲人物齊聚的大時代。在春秋時期的歷史大舞臺上,不僅可以看到諸子百家,因學術與思想不同而激烈辯論;也可以看到貴族或布衣,因才華橫溢而封候拜相。

筆者認為,春秋時期作為古代歷史中,奴隸制向封建制轉型時的關鍵過渡階段。不僅起到了承上啟下的巨大作用,而且也為後世政治、經濟、文化;乃至哲學思想、社會意識;以及行為規範與道德標準,做出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貢獻。

春秋飲食探秘:孔子提倡“食不厭精”背後,隱含了哪些飲食理念?

人們在分析或評價一個歷史階段時,很容易因為從大處著手而忽略細節。筆者認為實際上每個時代的飲食文化,其實都可以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發展狀態。就像從茹毛飲血的歷史時期,逐漸向用火炙烤食物時代發展,就是一個具有飛躍性的歷史進步。

筆者認為,春秋時期的飲食文化,不僅體現在豐富多彩的食物上,而且也體現於飲食禮儀方面。當食物或餐飲體系開始與禮儀融為一體,人們在對待食物的時候,開始從填飽肚子向飲食文化進發時,其實就已經說明時代在進步,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進步。

春秋飲食探秘:孔子提倡“食不厭精”背後,隱含了哪些飲食理念?

春秋時期飲食文化與食俗禮儀

春秋時期是一個君子與小人並立,改革與戰爭共存的重要歷史階段。鐵器發明讓社會生產力向前邁進了一大步,“百家爭鳴” 讓文化與學術達到了巔峰。筆者認為這個充滿千變萬化的大時代,為古代歷史發展增添了一種亮色。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如果沒有春秋時期,古代社會的發展走向就會撲朔迷離。很多被後世奉為經典的思想或學說,以及生產、生活方式和社會走向,其實都與春秋時期息息相關。筆者認為如果將春秋時期,比作通向未來的跳板,那麼春秋時期的美食就是跳板上的鉚釘。

春秋飲食探秘:孔子提倡“食不厭精”背後,隱含了哪些飲食理念?

一、生產力發展促進下的飲食理念

1.鐵器時代到來,飲食文化趨於成熟

筆者認為,縱觀古代社會發展規律,可以得知每一次社會進步,以及人文理念更新,都與快速發展的生產力息息相關。根據歷史記載發現,鐵器的時代,應該是在3000多年前的商朝時期。但是冶鐵以及使用鐵器的時間,卻是在公元前700多年的春秋時期。

為了紀念這一標誌性的重大突破,後世歷史學家又將春秋時期稱為“鐵器時代”。單從這個稱呼來看就足以證明,春秋時期的鐵器發展已經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歷史新高度。尤其是鐵質農具和餐具問世之後,在極大程度上促進了,當時社會農業和飲食文化發展。

春秋飲食探秘:孔子提倡“食不厭精”背後,隱含了哪些飲食理念?

2.生產力空前發達,飲食出現精緻化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空前發達的生產力,不僅為農業生產提供了天然優勢,而且也為各路諸侯國爭雄稱霸,提供了十分必要的堅強後盾。最重要的是也為春秋時期的飲食文化發展,提供了一個快速發展的途徑或渠道。

生產力提升的最直接表現,就是社會資源出現極大豐富。從這個角度可以看出春秋時期,不僅擁有了更多食物選擇和烹飪技巧。同時也從根源上改變了貴族和平民,在飲食理念和文化方面的態度和觀點。

春秋飲食探秘:孔子提倡“食不厭精”背後,隱含了哪些飲食理念?

在食品資源極大豐富的前提下,春秋時期的飲食文化,逐漸向更高層次的精緻化發展。雖然飲食精緻化和飲食禮儀,一般只停留在貴族或富人餐桌上。不但不可否認的是民間老百姓的飲食理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升。

3.貴族生活奢侈化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粗茶淡飯根本與飲食文化或理念不搭界。而春秋時期的王公貴族,才是當時飲食文化的引領者。之所以會出現這種不均衡的現象,主要是因為處於社會上層的貴族。在擁有眾多特權的同時,社會財富以及實物資源也比較殷實。

春秋飲食探秘:孔子提倡“食不厭精”背後,隱含了哪些飲食理念?

筆者認為春秋時期的生產力發展,或者說飲食文化出現層次性提高,首先反映在了上社會上層貴族階級的餐桌上。因為只有擁有大量物質資源,以及比較高超的烹飪技藝,才有條件講究飲食文化,並且讓食物更加趨於精美和奢華。

筆者認為無論是奴隸制社會,還是陶建立的大一統封建王朝,在飲食文化方面的發展,其實都離不開生產力的提升。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只有生產力得到提升,還能讓整個社會擁有更多的物質資源,這其實才是春秋時期,飲食文化或理念出現的基礎。

春秋飲食探秘:孔子提倡“食不厭精”背後,隱含了哪些飲食理念?

4.春秋時代老百姓飲食理念

生活在社會底層的黎明百姓,由於處於被壓迫和管制階級,所以他們擁有的社會資源比較有限。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老百姓對飲食文化的理解。同時更殘酷的是,也限制了他們對飲食方面的要求。

所以春秋時期的老百姓餐桌上,根本看不到任何精美的食物,簡而言之就是都是家常便飯。“五穀”是他們日常飲食中的主角,肉類、水產、果蔬是副食。但並不是所有老百姓都能餐餐有肉,也沒有現代人所說的餐後水果。

春秋飲食探秘:孔子提倡“食不厭精”背後,隱含了哪些飲食理念?

筆者認為如果從嚴格意義上來講,由於當時的老百姓根本沒有機會接受教育,而且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吃粗茶淡飯,所以,即使在生產力空前發達的前提下,他們也根本無法理解或感受到飲食文化的魅力。

因為只有接受貴族教育的王公子弟,亦或是每天都錦衣玉食的貴族階層,才能對食物或者說飲食提出要求,正所謂只有見多識廣才能瞭解品味二字。而生活在當時社會底層的老百姓,最大的願望就是祈求風調雨順,因為只有這樣他們才能豐衣足食。

物質基礎才能決定上層建築,春秋時期的老百姓擁有的社會財富較少,所以他們並不是飲食文化的推動者,換一句話說只是飲食文化的被動接受者。當飲食文化和理念從宮牆中走出來時,才會讓逐漸富足的老百姓,感受到飲食文化的魅力。

春秋飲食探秘:孔子提倡“食不厭精”背後,隱含了哪些飲食理念?

二、《詩經》中的春秋時期美食觀

《詩經》是先秦時期的重要詩集,同時也是當時社會中的“百科全書”。《詩經》中包含了大量有關飲食文化的詩篇,從客觀角度上來講這些飲食詩歌,不僅真實地反映出了春秋時期,人們的飲食觀念和飲食文化,而且也體現出了飲食中的禮儀。

《小雅·鹿鳴》通過一百多字,將古人宴飲之樂表達得淋漓盡致。但是能夠舉辦或參加宴會的人,只能是周天子或一方諸侯。筆者認為《小雅·鹿鳴》中,所表達的飲食文化其實非常直白,就是先秦時期王公貴族的飲食理念。

春秋飲食探秘:孔子提倡“食不厭精”背後,隱含了哪些飲食理念?

《小雅·瓠葉》:“幡幡瓠葉,採之亨之。有兔斯首,炮之燔之。有兔斯首,燔之炙之。有兔斯首,燔之炮之”。“燔、炙、炮” 是三種烹飪方法,將食物烹飪成美味食品之後,才“君子有酒,酌言酬之”。

筆者認為《小雅·瓠葉》,既表達出了先秦貴族的飲食特色,同時也從側面反映出了,人們對飲食文化的直觀理解。精緻、美味、豐富、回味無窮,就是當時貴族階層的飲食文化。但是這種飲食文化卻沒有得到推廣,這其實也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情

三、孔子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飲食態度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孔子是一位大思想家、文學家、理論家等。一部《論語》不僅記述了孔子的言行,而且也表達出了孔子的儒家思想。筆者認為能夠從“百家爭鳴”中脫穎而出,並且在西漢武帝時期被當做治國理念,就足以說明儒家思想的先進性。

春秋飲食探秘:孔子提倡“食不厭精”背後,隱含了哪些飲食理念?

1.孔子對飲食文化的理解

就是這樣一位人們眼中的聖人,其實在面對美食的時候,也有比較獨到的個人見解。《論語·鄉黨》中曾有:“齊必變食,居必遷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原意是在齋戒的時候一定要更加嚴肅、謹慎,所用的食物也要比平常更加精細。

簡而言之就是肉要切成細絲,而食物也要精緻美觀入味,這其實就是“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涵義。筆者認為如果深挖這句話的意思,其實還有很多層深意有待考證。也就是說這句話並不是那麼簡單,實際上是孔子對春秋時期,飲食文化的一種啟迪和倡導。

春秋飲食探秘:孔子提倡“食不厭精”背後,隱含了哪些飲食理念?

2.“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深意

實際上如果從“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背後的深意去分析和討論,可以發現這是孔子對祭祀食物的要求。“精”指的是“精者,善米也”,在祭祀的時候不能用粗米,而是應該使用打磨之後的精米,這樣才能體現出一片誠心和敬意。

筆者認為,從孔子對祭祀之食的要求中,完全可以瞭解到當時的飲食文化。因為除了祭祀之外,貴族們,日常飲食中也講究“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其實就是春秋時期的飲食文化,以及被現代人誤解的“美食觀”。

如果按照孔子的飲食理念去分析,可以發現這種主張背後的涵義,其實是對飲食精緻、慎潔、衛生的呼籲。雖然這是春秋時期祭禮食規,但是卻在漫長的歲月中,逐漸發展成為了廣大群眾的飲食理念或文化。

春秋飲食探秘:孔子提倡“食不厭精”背後,隱含了哪些飲食理念?


結 語

筆者認為春秋時期雖然尚屬於社會發展階段,但是在鐵製農具出現之後,當時的社會生產力得到了廣泛提升。直接影響就是農業生產更上一層樓,在“五穀”、“六畜”、蔬果,極大豐富的前提下飲食文化開始顯現。

雖然飲食文化和理念僅停留於上層社會,但是在孔子的倡導私學的理念影響下。我在社會底層的老百姓也開始讀書,並且在漢朝時期開始進入社會上層。在這種前提的影響之下,“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理念,開始自上而下的覆蓋了整個社會。


【參考文獻】

《春秋戰國時期飲食文化》

呂田《春秋戰國的飲食文化》

孫魏《從《詩經》看春秋時期飲食文化》

陳文華《春秋戰國、秦漢時期的飲食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