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均期望寿命83.66岁,为啥全国领先?看看社区助餐点就知道了

4月24日上午9点45,和往常一样,送餐员邢师傅会准时来到愚园路街区市民中心的门口,在那里,从配餐公司中央厨房运来的热腾腾饭菜已经用面包车送达,他领取50多份餐食,装进自己电动车的送餐保温箱后,马不停蹄地踏上为街道的老人送餐之旅。

刑师傅供职于一家和愚园路街道合作的智慧助老服务中心,自疫情缓和以来,希望包月送餐上门的老年人明显增加很多,刑师傅说,每天他得更早出门,赶在饭点之前把餐都送完,这样才能保证最后一单的老年人吃饭的时间也是正好的。

刑师傅很喜欢在愚园路的各条巷弄里穿梭送餐,他觉得这里很有老上海的味道。


陈阿姨就住在老年助餐点旁边,不过疫情过后,腿脚不太方便的阿姨选择了送餐上门的服务。


马阿姨是助餐点的老面孔,她很喜欢每天配送的饭菜,有荤有素,味道也很好。


刑师傅送每次餐到90岁的杨爷爷和汪奶奶家,爷爷奶奶都会热情地和他打招呼,刑师傅说,相比起平时接别的平台送餐订单,老年人对待他总是更加热情。而且,因为每天送餐的是熟面孔,大家后来都相处成了朋友。


中午11点半,杨爷爷和汪奶奶老两口准时开饭。


汪奶奶是50年代的女排国手,而杨爷爷当时是国家体育总局的俄、英、日文翻译。两人队里相识,成为一对能文能武的传奇伉俪。每当家中来客人,杨爷爷都会拿出当年他为周总理做翻译时的照片,回忆起自己意气风发的青年时代。


老两口的子女早年已经定居国外,年事已高的二老腿脚不便,通过助餐点包月送餐上门,省力省心。疫情期间,助餐点被迫关闭,吃饭对二老造成了不小的挑战,汪奶奶说,每天不是下馄饨就是下面条,助餐点恢复以后,简直把他们从馄饨和面条的“海洋”中拯救了出来。

除了刑师傅这样的外卖小哥,在每天为街道里的老年人送餐之外,在 江苏路街道愚园路街区市民中心二楼设立的助餐点,每天也已经照常开放。虽然也提供堂吃的服务,不过老年人几乎都选择过来自提,拿回家吃。

10点整,餐饮配送公司的小哥用专业的保温箱将餐食送到助餐点。


栏目主编:张春海

文字编辑:张驰

图片编辑:张驰

编辑邮箱:[email protected]

上观新闻 董天晔 摄影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