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錢,吉利、李書福還剩下什麼?

除了錢,吉利、李書福還剩下什麼?

投稿來源:銠財研究院

全球經濟化,能用錢解決的,都不叫事兒。

遺憾的是,橫梗中國車市前面的問題,恰恰用錢無法解決。

2019年,市場深度調整。各大車企紛紛走上“自救之路”,大力補貼、優惠促銷、“解綁”經銷商、裁員促銷......凡是涉及錢的方法,幾乎都已被車企們嘗試過。

然中國車市“寒冬”並未過去。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公佈數據顯示,2019年,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572.1萬輛和2576.9萬輛,同比分別下降7.5%和8.2%。

聚焦車企,最“不差錢”的第一民營車企吉利汽車,卻是“自主三強”中下滑最嚴重的選手,著實令人咋舌。

究竟是何原因?

2019的下坡路

吉利汽車年報顯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吉利汽車全年營收為974億元人民幣,同比減少9%;全年收到政府補助8.5億元,同比減少15%;淨利潤83億元人民幣,同比大幅下降35%;每股盈利降至人民幣0.89元,降幅同樣為35%。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其淨利四連增以來的首次下滑。

作為一家車企,業績低迷的首要原因在於銷量。

2019年,吉利集團全年銷量為1361560輛(包括領克品牌),同比下跌9%,完成其在2019年7月初設下的經修訂的1360000輛目標。

雖然在出口方面,吉利2019年同比109%至57991輛。但在其主戰場國內方面,吉利銷量卻同比下滑12%,為1303569輛。

從車型看,吉利轎車及SUV銷量分別為530123輛及799763輛,各自下滑18%和6%。

不難發現,吉利汽車銷量下滑幅度超過了行業平均水平。與“國產三強”中的另兩位選手,差距則更大。

2019年度長城汽車總銷量超106萬,同比增長0.69%。值得一提的是,其哈弗品牌連續第10次奪得中國SUV市場年度銷量冠軍,H6累計79個月奪得中國SUV市場銷量冠軍。

奇瑞方面,全年累計銷量74.5萬輛,同比微降0.9%。

無論是長城的微增,亦或是奇瑞的微降,總體來說,都可稱作原地踏步。

相比之下,吉利顯得刺眼。

這種刺眼度,延續到了2020年。1-3月,吉利汽車總銷量20.6萬部,同比下降44%。

雖有疫情的不可抗力因素,但長城汽車下滑41.8%,情況還是優於吉利汽車。

吉利落後的不止銷量,單車盈利能力也開始走下坡路。

對比吉利和長城的銷量可見,2019年,吉利汽車銷量比長城汽車大概多出30萬輛,但營業收入僅相差12億元,說明其毛利率很低。

事實亦是如此,Wind數據顯示,由於售價和成本兩頭擠壓,2019年吉利汽車在淨利同比下降35%的同時,毛利率也降至17.37%。不僅與自身2018年20.18%的毛利率相比有所下滑,更是吉利汽車在2009年金融危機後,近11年來的最低值。

通過吉利136萬輛年銷量,可粗略推算出其單車利潤約為6000元,

該數據不僅相比2018年8400元同比大跌近30%,甚至還不如2016年的6700元。

針對上述頹勢,花旗研究報告做出預測,吉利汽車3月乘用車銷量按年減少41%,符合預期,並把公司2020-22年銷量(含領克品牌)預期分別下調至134萬、153萬和168萬輛,目標價從19.9港元下調至14港元,維持“買入”評級。受疫情影響,下調吉利2020-22年預期毛利率至16.7%、17.3%和17%。

一個問題

量、價雙雙失守,看似兩個問題,但本質誘因,均為自身。

以2019年上半年為例。2019年上半年,吉利汽車實現銷量65.17萬輛,同比增速為-15%。

但在銷售費用方面,2019年上半年為22.56億元,相比2018年22.69億元基本沒有減少。

銷量大減情況下,銷售費沒有減少。說明其單車的銷售投入有所增加。

簡單來說,就是通過優惠、補貼等方式“以價換量”。

尷尬的是,即使花了這麼多錢促銷,但吉利在2019年的銷量還是下滑如此嚴重。以此觀來,吉利的問題,用錢確實難以解決。

更為糟糕?

值得注意的是,真實情況或許比上述財報數據更為糟糕。

要知道,吉利汽車的銷量,並不是指賣給消費者的數量,這中間還隔著一層經銷商。

2018年數據顯示,吉利汽車在全國的經銷商數量約有1400家。堪稱一隊“去庫存”大軍。

但即使如此,吉利汽車在2019年銷量、營收和利潤全線崩塌的情況下,存貨卻上升至48.21億元,同比增加17.7%。

要知道,銷量和業績增長時,庫存增加是應有之事,但走下坡路時發生,卻是一個嚴重利空信號。

不妨假設,結合“以價換量”、經銷商壓貨、自身存貨增加等因素,吉利的真實底色究竟如何?又有多少真實消費者為其買單呢?

還有一個信號,也能側面反映出吉利的真實處境。

根據Wind數據統計,2019年4月12日至5月28日,吉利董事會主席李書福、副主席楊健、李東輝、執行董事洪少倫、桂生悅、魏海、安聰慧等,除獨董外的所有董事先後減持了所持公司股份。上述人員分20次,淨減持1.22億股,累計套現金額達20.65億元。

緊跟身後的,還有著名投資機構黑石。該機構於2019年7月29日和2019年9月2日兩次大幅減持吉利汽車,共計4534.77萬股,套現超5億元,持股比例降至4.75%,正在逐步退出吉利汽車主要股東之列。

令人玩味的是,股東們剛剛減持,吉利汽車2019年每股股利便同比下降高達26.98%。僅次於2014年-45.47%的降幅水平,這也是吉利上市14年來的第二次同比下滑。

無論巧合還是有意為之,通過這波操作,大佬們並未吃虧。

值得肯定的是,吉利上市以來,便有著年年分紅的慣例,對投資者來說可謂十分友好。相信如果在企業前景利好時,無論李書福亦或高管、機構,想必並不願減持。

簡言之,面對呈現“堰塞湖”狀的銷量情況,減持也是無奈之舉。那麼,吉利的車為何越來越難賣了?

帝豪不如榮威?

如果在超市買牛奶的話,或許消費者會因打折促銷而選擇購買。但買車,完全不同。

作為買房之外的頭等大事,消費者很少會為了少許優惠影響買車決斷。就算有類似案例,大概率也是消費者本就看好,只在等待它降價而已。畢竟買車前,消費者根據自身實力,大抵會匹配車型。

換言之,吉利汽車以價換量的方式,雖能短期提升業績,卻不治根本。

同時,如果不斷降價、補貼,消費者必然擔心自己沒有買到最低價,從而躊躇不進。

說千道萬,吉利汽車想通過價格解決銷售困境,空間很小。相比之下,產品問題才是其最應改善之處。

分別從轎車、SUV、新能源三個方面探討這個問題。

首先是轎車,以最知名的產品帝豪為例,在產品力方面,便不如強悍的對手---榮威。

吉利帝豪(1.5L)和榮威i5(1.5L),可謂國產轎車領域中的佼佼者,從配置到價位,也都大致相同。

不過,吉利帝豪上市時間距今已有十年,而榮威i5直到2018年10月才上市,無論從中國消費者“買新不買舊”的消費角度,還是從產品生命力角度,榮威i5都具有更強的競爭力。

另一方面,在7-8萬的區間,消費者更關注汽車性價比,油耗也是重要考量。

有用戶實測後表示,吉利帝豪的耗油量有些令人難接受,CVT自動版的耗油量幾乎達到9L/100km的高標準。而榮威i5的油耗至少要比帝豪低1.0~1.5L/100km。

車質網投訴編號【462262】(發佈於4月11日)也顯示:(吉利帝豪)油耗過高多在城市道路開,部分走高速。油耗10個,從磨合期到過了首保,一直沒降過。多媒體經常死機,打著火剛開時,經常黑屏。需要關掉重啟才能正常。

從理論分析,吉利帝豪作為一臺不到1.4噸的轎車,不應該有如何高油耗,這難免令人質疑發動機與變速箱的匹配存在不足。

值得注意的是,帝豪裝備的發動機正是吉利研發的【JLγ-4G15型】1.5L。

事實上,針對帝豪發動機與變速箱等零件的投訴並不少見。

車質網投訴編號【463163】(發佈於4月14日)顯示:(吉利帝豪)變速箱剛剛過三包就出現問題,冷車打火不走,顯示故障碼燈亮,第一車未查出問題,第二也未查出問題,就告訴我過包了,2020年4月14號第三次查出了故障碼P0868,現在建議到別的地方修,4S店聯繫的一家維修給出要1萬3左右的維修費,車子剛剛過包就出現問題,嚴重懷疑吉利的質量。

此外,榮威i5基礎安全配置標配了ESP,中配多出了側氣囊,從綜合性價比方面,也高於帝豪。

“內憂”+“外患”,吉利轎車2019年銷量下滑18%,也就不足為奇了。

三缸黑洞

再來看銷量下滑6%的SUV。

3月份,吉利汽車SUV銷量48414輛,該數據說明SUV依然為吉利汽車的銷量支柱。而銷量15096輛的博越系,更是支柱中的支柱。

尷尬的是,該車系近年表現,卻愈發不盡如人意。

2019年7月,吉利博越Pro在百度AI開發者大會首次亮相,令人詫異的是,該款被寄予厚望的是吉利博越Pro搭載的竟然是三缸機!

沒錯,就是以抖動和頓挫知名的三缸機。

在同價位有四缸動力汽車可選的前提下,三缸機的存在感並不強。

令人疑惑的是,吉利雖曾在繽瑞、繽越等車型上嘗試過三缸機,但這些車型都並非主力。而做為“當紅炸子雞”博越,對吉利的意義則十分深遠,在這款車上搭載三缸機,未知性極強,頗有冒險意味。畢竟,三缸機曾給國人留下了不小陰影。

從目前各大車主反映的問題看,三缸機漏洞,已然在吉利博越Pro上顯現。

車質網【464648】(發佈於4月19日)號投訴顯示:2月份車子(2020款1.8TD DCT智慧PRO)反應怠速抖動問題,然後去當地售後解決,當時動了發動機固定螺絲。弄完後問題沒解決,反而更厲害,之後車輛出現一系列問題,加速無力,加速異響,發動機故障碼。維修過多次未解決問題,中間去寶雞服務站找了廠家的人也沒有解決,後回本地後在當地服務站也進行了多次維修,更換了節氣門,發動機支架,問題還是存在,油門踏板也更換過了,問題還是沒有解決,又出現了新的問題,加速異響,換擋異響,換擋頓挫等等一系列的問題,現在發動機故障碼已經是第三次出現了,問題一直未解決。

拋開Pro不談,即使是18款四缸博越,也漏洞不少。

除了錢,吉利、李書福還剩下什麼?

車質網【445717】(發佈於1月28日)號投訴顯示:冷車啟動或熱車停放十幾分鍾再次啟動發動機,咔啦咔啦響幾秒,然後恢復正常,售後同款4-5輛車對比別人的車打火嗡鳴噴油嘴噠噠噠正常響,我的一打火咔啦咔啦咔啦,然後才是嗡鳴噠噠噠響,就這樣售後維修人員睜眼說瞎話,說我這是正常的。

值得注意的是,2018款博越就已使用了四缸發動機。以此觀來,手持下一個接力棒的吉利博越Pro,究竟是升級?還是降級?

明明手裡握著一副好牌,卻由於一個三缸機而崩塌,吉利這波操作,確實令人很難理解。

博越系之外,還有其他SUV車型也曾因此受到影響。

最可惜的,莫過於星越。

該款車在上市前,便受到萬眾期待。從外觀到內飾再到體感,星越堪稱最具運動屬性的SUV,甚至有不少網紅為其站臺。

按照常理推測,星越銷量應十分強勁,但自5月份上市以來,第一個月銷量僅僅1109輛,6月份2431輛的成績,與此前預想相距甚遠。

“叫好不叫座”的原因,不僅是搭載了1.5T的三缸機所致。更奇葩的還有價格,以13.58萬元的起售價看,同價位的2.0T哈弗F7、2.0T長安CS85都比其強不少。而2.0T版的星越起售價更是高達15.58萬,這個價位甚至比“同族”兄弟領克01的起售價貴了5000元。

從某種程度上分析,當吉利選擇用三缸機搭載SUV時,就已註定其今日之境。縱觀全球車企,強如福特、別克,均因三缸機而折戟沉沙。在品牌、規模、工藝、技術、供應鏈等多方面遠不如二者的吉利,又怎能抵禦住三缸機的負面影響呢?

“藍色吉利行動”OUT

再來看新能源,作為李書福重點關注的領域,吉利汽車用心頗多。

據悉,李書福2015年發佈“藍色吉利行動”時談到:“實現到2020年新能源汽車銷量佔吉利整體銷量90%以上;其中,插電式混動與油電混動汽車銷量佔比達到65%,純電動汽車銷量佔比達35%。”

可如今,吉利旗下新能源車型共有7款,2019年累計銷量達113,069輛,佔品牌總銷量的8.3%。

雖2020年還未過去,但8.3%與90%的懸殊差距,已宣告了“藍色吉利行動”的失敗。

打臉之餘,不乏遺憾。

被寄予厚望的幾何A,面對廣汽的Aion S、比亞迪的秦Pro EV,幾乎毫無還手之力。

針對該款車,不做過多評價,只有一點需要注意,幾何A的動力電池由CATL寧德時代供應,電機電控的核心技術同樣依賴供應商,換言之,這臺車並不是一臺技術等級很高的新能源轎車。

“拿來主義” 李書福得到了什麼?

令人疑惑的是,前有沃爾沃加持,後有戴姆勒協同,本應掌握全球頂尖造車技術的吉利,為何旗下車型存在諸多硬傷?

眾所周知,李書福是“拿來主義”的堅定執行者,在此戰略指導下,吉利的確從弱小走向強大,甚至有觀點認為,這種“拿來主義”是打破合資模式的破局利器。

但從上述諸多問題看,無論李書福還是吉利,都在一定程度上被“神話”了。

以沃爾沃為例,其擁有全球最頂尖的發動機。但吉利的轎車和SUV都在發動機上出現了問題。說明吉利收購沃爾沃,並沒有解決自身造車技術落後的問題。

事實亦是如此,無論沃爾沃還是戴姆勒,吉利收購的都僅是股權而已,只能證明吉利很有錢,與技術無關。值得一提的是,吉利的收購不僅沒有讓自身技術更加精進,在全球資本震盪之際,這些收購回報也充滿不確定性。

戴姆勒目前的股價已是5年來最低,而吉利購買戴姆勒股票時,正處於其股票“最高位”,即70歐元區間。

如今,戴姆勒股價已不足30歐元。

可見,李書福這一波不僅沒拿到技術,還虧了不少。

復甦靠什麼?

綜合來看,目前的吉利,還處在“大而不強”的階段,長期通過“買買買”迅速做大的套路,似乎已讓其忽視了自主研發的匠心。

近期,關於吉利入股蔚來汽車一事可謂沸沸揚揚,雖然此事尚未蓋棺定論。但若成真,則更能說明問題。

如果說在燃油車三大件方面,吉利落後存在起步慢等客觀因素。但在新能源方面,全球都處同一起跑線,甚至我國還較為領先。

大家同樣從零開始,吉利如果通過收購蔚來,以提升自身新能源實力,其自研創新觀,則可見一斑。

問題在於,行業洗牌,高質量發展的當下。往期的規模、速度打法已經過時,創新為先、品質為先、匠心深耕,成為汽車新生態。錢並不能買到一切。錢財之外的實力,才是一家車企的真正價值底色。

沒了錢,馬自達還有轉子引擎、本田還有平行軸式自動變速器、奧迪還有燃油驅動系統、特斯拉還有三電系統。

那麼,吉利還有什麼呢?

值得注意的是,在“三強”中,吉利雖然是最有錢的一家車企,但在研發技術方面,卻落後奇瑞與長城。

奇瑞自不必多說,除世界聞名的底盤技術外,在發動機技術研發,其也已在最難突破的熱效率上做出成績,最高熱效能甚至達到37%。

長城方面,哈弗H6能夠長期碾壓一眾對手,其自主研發,被業界譽為“中國芯”的1.5T渦輪增壓發動機,才是核心原因。

吉利對研發的輕視,從研發費用中也能看出端倪。2019年度,吉利汽車集團研發支出30.67億元,激增59%。其此前研發費用基數有多低,便可想而知。

要知道,上汽集團同期研發費用在同比下降12.94%後,還高達133.94億元。

以此觀來,吉利汽車及李書福應對此深刻反思。

吉利汽車的問題,也是行業共性問題。尤其在疫情中,由於海外停擺影響,進口零部件短期很難找到替代品。導致復產困難。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資深首席專家吳松泉認為:“我國從國外進口的汽車零部件,主要是國內不能生產或不能滿足需求的總成/系統、零件、材料,以及基礎元器件。”

這一現象,為我們敲響了警鐘,中國汽車若想打破產業限制,逐鹿全球市場,僅靠合資或者併購等“彎道超車”之舉,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自主研發等“直線加速”的方式,才能真正縮小與國外品牌的差距,甚至實現超越。

在此過程中,吉利將如何表現,銠財將持續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