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我看到的世界与你不同

领导,我看到的世界与你不同


本文是员工不会轻易表露却又振聋发聩的心声,作为企业管理者,只有了解了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才能在复杂的市场竞争中扬帆远航,实现多赢。


没有一个企业能随随便便成功,无论成功的规模大小、时间长短,每个企业的成功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辛酸、感动和传奇。


但为什么有些企业员工能在无为而治下任劳任怨、全力以赴,而有些企业尽管采取了种种措施,员工依然得过且过,甚至导致企业在生存的边缘挣扎?为什么同一个员工,在不同的组织中,表现又会截然不同?


因为,领导,我看到的世界与你不同。


一、 领导,我们所处的位置不同


企业对我来说是什么?


无论是开会还是培训,领导一直在高呼:“让我们以厂为家,同舟共济。”


如果企业在工作的时候是家,那利益分享的时候呢?企业对我来说是成长的平台?生存的土壤?镀金的跳板?岸边的纤夫?还是一起分享胜利果实的船员?


企业不是家,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能顺利生存,变成了一个只讲道理、规则,不讲感情的地方。当员工受到年龄、体力和精力限制时,出于工作的需要,会被“腾笼换鸟”,甚至淘汰出局。其实,这种情形我们员工也能够理解,但问题就出在定位和要求的“错位”。


如果企业在市场厮杀中需要一匹狼,需要一个超体力、没日没夜地在极限条件下开疆拓土的先锋,那就给员工配备尖锐的利齿和增强体质的肉食,而不是只给草料。因为,吃草的是羊,不可能纵横捭阖于草原。


如果企业需要的是一个阶段性的保姆,就不要奢望保姆为“孩子”的终极未来负责,不要责怪员工只顾眼前,得陇望蜀,这源于员工对阶段性价值失去后的担忧。员工可能会想:将来“孩子”飞黄腾达了,他还能记得反哺昔日的保姆吗?企业的股份中,会有我的影子吗?因此,员工不得不“目光短浅”地寻寻觅觅,因为在这里找不到归属感。


要么给待遇,要么给未来,这时才会出现以死相博、拼战沙场的勇士。所以,企业不要只学华为的管理,不学它的利益共享机制。


任何先进企业的管理工具一旦脱离了环境的土壤,起不到多大的作用。如果企业的出发点始终是“股东利益最大化”,而忽略了员工的感受,所有管理工具都只能事倍功半,毕竟所有的产品、服务、信息等都需通过员工之手来实现。


如果内因积极性的调动只靠外因的强压,怎么可能获得领导您想要的结果?


事实上,没有哪个员工没有事业心,也没有谁喜欢不断跳槽,但是如果没有共同利益的驱使,只会“同床异梦”。这种现象在员工,但根源在领导。


员工不希望只有眼前的苟且,他们更渴望自己能成为一名与企业共进退的船员,甚至变成船体的一部分,为了共同的目标和事业,为了共同的未来奋斗终生,然后一起分享胜利的喜悦。


以打工的心态不可能做好工作,如果企业是船,那么员工是什么?在员工的宝贵年华奉献完后,能得到什么?现实是,领导依然在船上,职工仍然在岸边;领导依然是船长,员工仍然是纤夫。


二、 领导,请不要站在您的角度上做管理


我对于领导来说是什么?


是晋升工具?是获得奖金的桥梁?是一呼百应的尊严体现?还是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员工留在企业的原因未必是主管,但出现离职的念头却大多因主管而起。在同一个环境中,领导不同,员工能力的发挥和价值的贡献也会有天壤之别。


工作多年后,我仍时常怀念之前的一位领导。他对我们要求极为严格,甚至有些苛刻。每天上班都要早去,下班还要晚走,但他的下属没有一句怨言。有一次,有位女同事被他批评哭了,但她擦完眼泪后继续做手头的工作,因为她明白,领导是恨铁不成钢。我们部门的业绩也扶摇直上,集团不少其他部门的领导在挖我们部门的同事,甚至以利益诱惑,但大家都拒绝了。那时,大家在内部轮值中痛并快乐着。


我们几乎每天都充满激情,班前都沉浸在最佳工作方法的探讨中,领导则分析不同方法背后的逻辑和可能产生的结果,甚至纠偏我们的性格,同时允许大家试错,责任由他承担。下班后,我们一起分享、感悟并复盘当天重要的工作,那时每个人都进步神速。


领导也是一身正气,在班上像严厉的兄长,关心每一个人的成长,纠正我们的错误,改变我们的习惯,训练我们的思维方式;下班后像慈父,大家时常去他家蹭饭。这群人在一起工作的时间不到两年,后来大家天各一方,但没有一个人的职位低于副总。


之后,我在不同的场合也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领导,但无一人可与之媲美。


领导只是给我们提出要求,但没有给我们人生启迪,更没有真正关注过我们的成长,他们关注的重心只是工作,甚至很多上司把工作交给我们就完了,至多是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偶尔给一点指点。有些领导更是言行不一,功劳他占,员工“背锅”。


当然,这类领导的行为,其上层未必尽知,企业虽然鼓励员工举报私心过重和能力欠缺的领导,但现实情况是一旦举报后,该领导若没被撤职,那么举报者的日子可想而知。所以,大家能忍则忍,大不了换个平台。


领导,我看到的世界与你不同


有些领导虽有能力,但管理的动机却是以自我为中心,注重的是“控制”和“管压”,甚至在意所谓的“权威”。当一位领导没有意识到自己是问题本身时,他定出的目标只是自己的目标、计划和结果。


没有哪一种制度能覆盖到方方面面,没有哪一种考核工具能面面俱到,如果员工在每个工作环节是应付性地付出20%,而不是100%的努力,最后差别是巨大的。


如果领导您只给我们提出方向和要求,那么我们遇到困难时您在哪里?您责备我们时,是否已率先垂范?您是否真正尊重过我们?让我们追随您的理由又是什么?


领导,您看到的是部门业绩和自身利益,我看到的是个体价值的体现和成长空间。不要把部门当成自家的自留地,我们是冲着企业和领航者来工作的。


领导,请不要站在您的角度上做管理。您什么时候放下了自己,真正能够换位思考,您便拥有了全员的人心。


三、 领导,请把您的善意留下


我是谁?我对企业来说是什么?


我是企业这台运转设备上的一个环节、一颗螺丝,当我合格时,需要不停地加油,以便让这个环节变得更加牢固,而我也为成为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感到自豪。


但物质只是我们追求的一部分,还有诗与远方。我们来工作,也是来生活。因此,无论我未来是否在您的部门工作,是否在这个企业,请把您的善意留下。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过,“管理的本质,是激发和释放每一个人的善意,管理者要学会激发和释放人本身固有的潜能,以创造价值,为他人谋福祉。”法国企业界也有一句名言:“爱你的员工吧,他会百倍地爱你的企业。”


你们每天要面对的,是不够完美的员工。我们既有人性中的善,也有人性中的恶;既有长处,也有弱点,但要相信,我们的潜能无限。


我们不怕纪律约束,也明白制度只是针对不遵守规则的少数人,但制度最好不要“以罚为主、以罚代管”,我们需要的既有处罚,还要有奖励;需要大棒也需要胡萝卜。


我们要求的善意,可以只对善意的员工,且没必要满足员工无尽的贪欲。如果企业政策的出发点,只考虑企业或员工的任何一方,都会有失偏颇,而真正的善意是将格局放到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以此来确定企业的价值观、战略及对策,那时员工自然也会充满激情。


领导,我看到的世界与您不同,企业的现状也都是这两种不同视角下行为的结果。


原创 宋子义 企业管理杂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