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伤害,一边是大爱 ——雀梅下山桩的成景历程

下山桩是盆景制作过程中绕不开的环节,一边是伤害,一边是大爱,纠结之极。

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笔者坚决反对肆意掘取自然资源,拥护国家对森林资源的保护政策。写下此文,只是出于对大自然生物的敬畏与怜爱,为那些在洪水、泥石流中被冲出,修路、架桥平整土地时被挖掘的树桩,提供生存之道,焕发二次生命。

笔者在2012年2月在网上与网友“凤栖苑”交流,网友讲他们那里是山区,正在搞建设修高速公路,挖山凿洞,出了一批大树桩子,自己不想种了,谁愿意出运费,就赠送给谁。于是,笔者出了点运费,不久就得到了一个雀梅大桩子。

拿到桩子,首先想到的是要让它能成活,不仅要活起来,还要活得有模有样。盆景是无言的诗,立体的画。既然是画,就要有构图、有章法。结合整形,截掉多余的根,锯断多余的干,减少树体养料的消耗,是求活关键的一步。

这棵树桩子的特点是整体的体量不小,地径有20多厘米粗,上部出枝很多,粗大零乱,下部大根很多、很长,参差不齐,根本无法直接上盆栽种(如图)。

一边是伤害,一边是大爱 ——雀梅下山桩的成景历程

雀梅下山桩正面

一边是伤害,一边是大爱 ——雀梅下山桩的成景历程

雀梅下山桩背面

“心中有图,去繁就简”是整形的第一原则,仔细观察后发现,这个桩子最有特点的两个部位,适合做一盆高、低双杆式盆景,保留这部分,其余的枝干果断去除,考虑到成活后可能会缩枝,锯断时就多留出了一些,待日后再做调整。使用了长把大剪刀、锯子、斧子等工具(如图),锯断两条粗大的树干,八条大根(如图)后,可以上盆了。

一边是伤害,一边是大爱 ——雀梅下山桩的成景历程

整形用到的工具

一边是伤害,一边是大爱 ——雀梅下山桩的成景历程

锯下来两条粗干和八条大根

选了一个较深的大花盆,使用没有多少肥力的素沙土(之前种花换下来的乏土,加了一半的沙子)栽种上(如图),拍照时手上没有材料打围子,后来找齐材料后打了一个20厘米左右高的围子,围子里填满素沙土,浇透水,放在遮阳通风处缓苗两周后正常养护,到了当年的11月,这棵雀梅大桩可以确定是成活了,枝繁叶茂,(如图)初期养桩,不可修剪,要让其充分地发根展枝散叶。

一边是伤害,一边是大爱 ——雀梅下山桩的成景历程

整形后上盆前照片

一边是伤害,一边是大爱 ——雀梅下山桩的成景历程

上盆后没打围子前照片

一边是伤害,一边是大爱 ——雀梅下山桩的成景历程

当年秋天成活照片

两年后,2014年,笔者发现双干中的矮干部分已经完全枯死了,如不及时处理这个部分可能会继续糟腐,笔者使用了喷火“枪”对它进行了防腐和美化处理,使这个桩子有了天然遭遇雷击火烧的苍古之感。(如图)

一边是伤害,一边是大爱 ——雀梅下山桩的成景历程

火烧防腐、美化处理

2019年,历经七年这盆雀梅盆景已经初步有了一点模样,看相提升了不少,虽然年功依然显得不够,但是,总算是二次焕发了生命的光彩。(如图)

一边是伤害,一边是大爱 ——雀梅下山桩的成景历程

2019年初步成景,年功不足,有待时间的洗礼

一盆优秀的树桩盆景永远追求的是古朴苍劲,秀雅奇特。自古以来盆景的素材都是挖掘于深山老林、砾石悬崖、河滩沟壑等贫瘠之地,下山之后,虽然历经了截、砍、锯、剪、凿、火烧、扒皮等“酷刑”,但是,盆景人对其的呵护也是无微不至,沃土薄肥,冷暖干湿,数年培育,终成一景。可谓“本是山野物,今日案头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