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傷害,一邊是大愛 ——雀梅下山樁的成景歷程

下山樁是盆景製作過程中繞不開的環節,一邊是傷害,一邊是大愛,糾結之極。

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筆者堅決反對肆意掘取自然資源,擁護國家對森林資源的保護政策。寫下此文,只是出於對大自然生物的敬畏與憐愛,為那些在洪水、泥石流中被衝出,修路、架橋平整土地時被挖掘的樹樁,提供生存之道,煥發二次生命。

筆者在2012年2月在網上與網友“鳳棲苑”交流,網友講他們那裡是山區,正在搞建設修高速公路,挖山鑿洞,出了一批大樹樁子,自己不想種了,誰願意出運費,就贈送給誰。於是,筆者出了點運費,不久就得到了一個雀梅大樁子。

拿到樁子,首先想到的是要讓它能成活,不僅要活起來,還要活得有模有樣。盆景是無言的詩,立體的畫。既然是畫,就要有構圖、有章法。結合整形,截掉多餘的根,鋸斷多餘的幹,減少樹體養料的消耗,是求活關鍵的一步。

這棵樹樁子的特點是整體的體量不小,地徑有20多釐米粗,上部出枝很多,粗大零亂,下部大根很多、很長,參差不齊,根本無法直接上盆栽種(如圖)。

一邊是傷害,一邊是大愛 ——雀梅下山樁的成景歷程

雀梅下山樁正面

一邊是傷害,一邊是大愛 ——雀梅下山樁的成景歷程

雀梅下山樁背面

“心中有圖,去繁就簡”是整形的第一原則,仔細觀察後發現,這個樁子最有特點的兩個部位,適合做一盆高、低雙杆式盆景,保留這部分,其餘的枝幹果斷去除,考慮到成活後可能會縮枝,鋸斷時就多留出了一些,待日後再做調整。使用了長把大剪刀、鋸子、斧子等工具(如圖),鋸斷兩條粗大的樹幹,八條大根(如圖)後,可以上盆了。

一邊是傷害,一邊是大愛 ——雀梅下山樁的成景歷程

整形用到的工具

一邊是傷害,一邊是大愛 ——雀梅下山樁的成景歷程

鋸下來兩條粗乾和八條大根

選了一個較深的大花盆,使用沒有多少肥力的素沙土(之前種花換下來的乏土,加了一半的沙子)栽種上(如圖),拍照時手上沒有材料打圍子,後來找齊材料後打了一個20釐米左右高的圍子,圍子裡填滿素沙土,澆透水,放在遮陽通風處緩苗兩週後正常養護,到了當年的11月,這棵雀梅大樁可以確定是成活了,枝繁葉茂,(如圖)初期養樁,不可修剪,要讓其充分地髮根展枝散葉。

一邊是傷害,一邊是大愛 ——雀梅下山樁的成景歷程

整形後上盆前照片

一邊是傷害,一邊是大愛 ——雀梅下山樁的成景歷程

上盆後沒打圍子前照片

一邊是傷害,一邊是大愛 ——雀梅下山樁的成景歷程

當年秋天成活照片

兩年後,2014年,筆者發現雙幹中的矮幹部分已經完全枯死了,如不及時處理這個部分可能會繼續糟腐,筆者使用了噴火“槍”對它進行了防腐和美化處理,使這個樁子有了天然遭遇雷擊火燒的蒼古之感。(如圖)

一邊是傷害,一邊是大愛 ——雀梅下山樁的成景歷程

火燒防腐、美化處理

2019年,歷經七年這盆雀梅盆景已經初步有了一點模樣,看相提升了不少,雖然年功依然顯得不夠,但是,總算是二次煥發了生命的光彩。(如圖)

一邊是傷害,一邊是大愛 ——雀梅下山樁的成景歷程

2019年初步成景,年功不足,有待時間的洗禮

一盆優秀的樹樁盆景永遠追求的是古樸蒼勁,秀雅奇特。自古以來盆景的素材都是挖掘於深山老林、礫石懸崖、河灘溝壑等貧瘠之地,下山之後,雖然歷經了截、砍、鋸、剪、鑿、火燒、扒皮等“酷刑”,但是,盆景人對其的呵護也是無微不至,沃土薄肥,冷暖乾溼,數年培育,終成一景。可謂“本是山野物,今日案頭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