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里说无为,老子的传家宝

说“无为”(道德经),老子的传家宝

十几年前,出于爱好,曾反反复复的咏读(道德经),并且,根据自己咏读之后产生的感觉与译者的白话相比较,总有不如意之处,后来就不爱看白话,只读原文,显得原汁原味。

(道德经)里说无为,老子的传家宝

记得读了半年后,写了一篇关于老子无为主张的后感。最终不知所踪。老子是“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倡导者,也是在文章中明确的提出了对立论述的继“周易”之后又一位名家大儒。使中国的自然哲学早早的以道的形式流传于世,启智于民。“道可道非恒道”,“一阴一阳之谓道!”截止今日,尚无一人一学派突破和超越这一哲学论述的盖鼎之论,世界始终以这样的形式存在和发展,相信将来也不会有大的改变,也不会有大的超越。

(道德经)里说无为,老子的传家宝

在老子的心中,“无为”有多种含义在里面。一是“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一是“无为而治”,一是“无为则无不为”。当然,看法因人而异,各有各的看法,求同存异哈。完全正确的意思只有老子自己知道,解铃还须系铃人,现今这个铃恐怕解不了,參天量地,后人触得一鳞半爪,他山一石,也已幸事。

(道德经)里说无为,老子的传家宝

第一种,无为而治。圣人坐北朝南,垂黄裳而天下治。指的是不刻意不人为,一切顺应自然,就像大禹治水,顺势而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各守其位,各安本份,鸡犬之声相闻,老死各不相犯。无为而治有积极的一面,有“有时终是有,无有莫强求”,意思在里面,安贫乐道,不惹是非。也有消极的一面,当人类日益强大,自相杀伐,不进取不改变的人和国,都已消亡了。

(道德经)里说无为,老子的传家宝

第二种,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圣人,指有作为有担当的贤人和首领,或是希望成为有作为有担当的贤人和领袖,道,简单理解为处世之道,引申为管理天下的才干和治理方式。为,是参与其中,不争,不与民众争夺名与利,不与民众一般见识,处处做表率。夫唯不争,故莫与之争!一个领导不在乎名和利,处处做百姓的领路人,下属还有什么苛求呢,只有吾日三省吾身了!所以,周毛领袖至今让人念念难忘!已是圣人之道也,不过,这是老子居高临下,说与贤人听,从普通人的价值观来看,不会只满足于重在参与,还是希望一分耕耘一份收获。

(道德经)里说无为,老子的传家宝

第三种,无为则无不为。也是老子(道德经)

里面的重点。无为,显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为而不争的简称,无不为是指万民景仰,人人拥戴,圣人所到之处,欲办之事,无不令行禁止,通畅无阻。为而不争是处世之道,无不为则是处世的目的,是贤人达到目的的最高境界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一根丝去,人人如此,则天下是太平安乐,夜不闭户的理想国了,不可否认,老子的治国理念高攀入云,了不起。但他忽略了人性的特点,动物性的存在,是原始的,可以遏制,难以根治。加上环境变迁,人性喜新厌旧的特点,老子的这美好愿景最终化为虚境。难以实现。

但是,老子(道德经)里的“无为”的治国理念的积极意义依然存在。只有做到了无为,才能实现无不为,实现上下同心的大同世界。进一步理解,无为之意可以化作: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为官者,愈高位愈要遏制贪念,遏制私欲,无欲则刚,才能干得久、干出政绩,造福于民。为民者要干一行爱一行,而不是朝秦暮楚,频繁跳槽,才能出成绩,出效益。古人云:行多不富,就是这个道理。老祖宗这一高深理论,日本人学得了精髓。

天下有道,道法自然,自然之道,源于更新也,更新,源于对立也。故,对立是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