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廉,是古代的一种官职吗?为什么?

拳脚功夫2013


孝廉原意是孝子廉吏的意思,不是官职。是汉朝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要有被举人的资历,大多为州郡属吏或通晓经书的儒生。

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举孝察廉原为察举二科,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即举孝举廉各一人。在两汉通常的情况下,孝廉则往往连称而混同为一科。孝廉一科,在汉代属于清流之目,为官吏晋升的正途,汉武帝以后,迄于东汉,不少名公巨卿都是孝廉出身,对汉代政治影响很大。

被举孝廉后的任用升迁情况,在中央以郎署为主,再迁为尚书、侍御史、侍中、中郎将等官;在地方的则为令、长、丞,再迁为太守、刺史。

察举孝廉,为岁举,即郡国每一年都要向中央推荐人才,并有人数的限定。

汉武帝以后,察举一途成为入仕的正途,举孝廉亦成为一种政治待遇和权力。但鉴于各郡国人口多少不同而名额相同造成的不公平,故至东汉和帝永元之际,又改以人口为标准,人口满二十万每年举孝廉一人,满四十万每年举孝廉两人,以此推之;人口不满二十万,每两年举孝廉一人;人口不满十万,每三年举孝廉一人。

汉和帝对于边郡少数民族杂居地区,另订优宽之制。在永元十三年下诏,对于幽州、并州、凉州的边郡地区,人口满十万每年即可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每两年举孝廉一人,五万以下每三年举孝廉一人。

两汉的察举与考试是相辅而行、相互为用的。察举加考试,是汉代选官制度中的两个重要步骤。察举之后,是否选得其人,还要经过考试,而后才能量才录用。

郡国岁举的孝廉,到京师之后,要依其科目与被举人的学艺不同,由公府分别加以考试。孝廉考试的内容是“诸生试家法(指所学某一经学大师的经说),文吏课笺奏”。复试制度为东汉左雄所创立。


唐明国亮


大家好,我是藏修嘉文,很高兴回答答你的问题。

孝廉是汉武帝时期设立的一个察举考试的科目。孝廉是孝敬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根据儒家思想强调以人立身,以孝为本,任官从政以廉为明。因此察举孝廉,被确定选择人才的重要科目。被举荐后没有官职者授予官职,原委小官者升为大官。但被举荐者多为州郡属吏或通晓儒经的儒生。

汉代举孝廉定为岁举。就是当时各郡每年按规定人数举荐人才送至朝廷,成为汉代选拔官吏或任用升迁的清流正途。

根据儒家思想治国的理论学说中可以看出,在人性和道义之间有种原始的人性逻辑。如果孝顺啊,就不会有抗争的意识,没有抗争的意识就不会有造反的行为。“其人孝悌,好犯者鲜矣”,这是察人的一种方式。

所以举孝廉,对于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稳固江山社稷是既定方略,也验证儒家学说的高度能量,否则也不会影响深远,历经几千岁月,依旧实用。

你也可以理解为孝廉是举人的称呼。这样简单理解也行。

在这里很高兴能遇见你,并有机会来回答你的问题。下次再会。谢谢聆听!



藏修嘉文


孝廉不是一种古代官职。

孝廉本意为“孝顺亲长、廉能正直”,是汉武帝设立的察举制考试用以选拔人才的科目,又称孝廉科,专用以察举孝子廉吏。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诏令郡国每年察举孝者和廉者各一名。孝廉科原为两个科目,即举孝科与察廉科,东汉后因连称而混为一科。孝廉是汉廷政府官员的重要来源,“名公巨卿多出之。”

孝廉被举至朝廷后不授实职,先任郎官担任宫廷宿卫,熟悉各类政务,再经选拔才根据品第结果授予相应官职。

明清时期,孝廉被变成对举人的雅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