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之藥與山中之玉的來源

山中之藥與山中之玉的來源


公子我第一次看到“山藥,山中之藥,藥中之食”這句話的時候,是嗤之以鼻的,心想:藥中之食倒是有依據的,畢竟人家山藥是藥食同源的兩用之物~可是山藥跟大山一毛錢關係都沒有,怎麼成了山中之藥,人家在平原上也長的好好的啊。


後來才得知,“山中之藥”這個稱呼來源於“衡山之典”。


“山中之藥”來源於“衡山之典”


我國食用山藥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早在秦漢之前,就已經把山藥視為像番薯一樣的主食,並把它譽為補虛佳品。


晉人羅含著的《湘中記》說到這麼個故事:晉代永和初年,有一漢子到衡山上採藥。迷路糧盡,只好躺在一山崖下休息。


忽見一老翁,鶴髮童顏,飄然而至,在石壁上作書。


漢子急忙上前求以食物,並請教出山之路。


老翁給了他一些外形似芋,甘甜如薯的山藥,並指點回家之路。


六天之後,果然返回家中,腹中還不覺飢餓,才知山藥功用之奇特。


從此,詩人詠山藥常用這衡山之典。不僅“山中之藥”這個稱呼來源於此,山藥“神仙之食”的美稱也來源於這衡山之典。


“山中之玉”的來源


朱熹曰:“欲賦玉延無好語,羞論蜂蜜與羊羹。”(山藥又名玉延)


古人讚美山藥色似玉,香似花,甜似蜜。 


明劉崧曾作《詠山藥》詩:

誰種山中玉?修圓故自勻。

野人尋得慣,帶雨晚來新。

味益丹田暖,香凝石髓香。

商芝亦何事,空負白頭人。


確切描述了山藥色味勝而香清,故也有“山中之玉”的美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