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彦:打破国企“铁饭碗”,捧起保险“金饭碗”

王惠彦:打破国企“铁饭碗”,捧起保险“金饭碗”

有研究说:人类的幸福感跟年龄有很大关联。年轻时爱幻想爱拼搏,幸福度最高。到了中年,人生逐渐成形,事业也走上正轨。但在这个时候,却有相当部分的中年人对事业感到失望低落,郁郁不得志。

然而,对于王惠彦来说,生活的幸福感,对事业的激情,从来没有因为年龄的增长而消失。1990年从国企辞职下海经商,2008年从家电维修行业急流勇退,进入保险行业。看准趋势、把握机遇,是王惠彦职业的“保鲜”秘籍。专业服务、保持初心,是王惠彦职业的术与道。

国企下海,成为时代赶潮儿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全国掀起了一股辞职下海潮。

当时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十亿人民九亿倒,还有一亿在寻找”。

只要体制透出一个小小的缺口,活力就会像水一样冲向海洋。

王惠彦也成为这股浪潮中的一朵小水花。

出于对家电维修行业的热爱,王惠彦通过报名培训班、自己钻研,成为当时上海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也淘到了人生中第一桶金。

创业的经历,让王惠彦深刻认识到:不管哪个行业,只有专业的,才是市场认可的。他先后获得了上海市劳动局和上海市技师协会颁发的音视频专业高级维修技师证书,还获得上海市教育局颁发专业课程教师资格证,曾经被委派去中华职校任教2年家用电器维修课程。

离开浸淫18年的家电维修行业,王惠彦用了四个字概括:急流勇退。“当时行业进入了衰退期,与其苦苦挣扎,不如另创新天地。”在采访中,王惠彦的果断、对行业趋势的敏感让人印象深刻,这也影响了他后来的每一次选择。

接下去应该进入哪个行业?是当时王惠彦思考最多的问题。在朋友的介绍下,他进入了保险行业。“有点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吧。”回忆起当年的选择,王惠彦笑着表示,也是考虑了诸多因素。“一是创业时期积累了诸多人脉,二是很早就接触过保险,对它的理念非常认同。”

一直秉持的专业精神,让王惠彦迅速在保险行业站稳脚跟。新人小高峰奖、综拓达人、靠谱代理人、60个月连续钻石奖、服务大使证书、诚信保险人证书……“各种荣誉,家里都要摆不下了。”

量身定制,才是专业服务

工作十年后,骨子里的“不安分”再次冒了出来。2018年底,王惠彦从大险企离开,在今年初加盟了保险经纪公司。

为什么又从舒适日子跳出来?针对《BX新青年》的疑问,王惠彦讲了个小故事。“去年底和一位年轻客户聊健康险,他非常认同保险的重要性,也有购买意向,本以为这单可以轻松拿下。没想到过了几天,客户来跟我说,他在网上搜索,看到了性价比更高的产品。当时,我就意识到人群不一样了,需求也不一样了。”

王惠彦说的这个群体正是互联网一代。80后90后的年青一代逐渐成为社会和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成为保险市场的主力军。他们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对信息的获取有着与上一辈截然不同的方式。

而根据中保协的数据分析,2018年上半年,代理人的年龄为48岁,与保险主流购买人群有10年的反向代差。

如何弥补这种代差?王惠彦说一定要主动改变。“就像别人说的,相比于保险公司只能卖一家的产品,经纪公司如同一个保险超市,可以给客户配置多家保险公司的产品,真正达到站在客户的角度上考虑问题,以一个顾问的方式给客户推荐产品。我相信,这是未来的趋势。”

除了主动转型,还得主动学习。“这是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不断学习才能保持专业。”王惠彦说,现在他每天都会打开 保险师的APP,“你不仅要熟悉每一款产品,也要了解行业动态、国家政策,这样跟客户才更有的聊。”

每一单都签得明明白白

喜欢分享,大概是所有保险人的特点,王惠彦也不例外。他在保险师平台分享了不少从业心得。其中,有个观点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帮别人就是帮自己,骗别人就是骗自己。

“这是我从事保险十多年来最大的体会。”王惠彦说,大家都在说业务发展难、纠正外界偏见难,但为什么难?我认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只想自己,想自己的业绩。而佛家讲“渡人渡己”,就是讲一个人不能总想着成就自己,要从服务他们的初衷出发,在服务他人的同时成就自己。

王惠彦说,如何开拓客户、经营人脉固然重要,但这些都是术的技巧,回到道的层面,就是要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

今年春节前,王惠彦的一个客户因病住进了医院。但出院时,由于和主治医生沟通不到位,出院单中记录的得病时间和实际不符,影响了理赔。和客户了解实际情况后,王惠彦前后三次到医院,帮客户找到了主治医生进行修改,最后顺利理赔1万多元。“客户既然买了保险,就是要让他们有获得感,在发生意外时得到保障。”

真诚、专业为王惠彦赢得了众多客户的信任,二转介绍的客户也特别多。“我现在有一个原则,向客户推荐产品时,每一款的缺点、优点都列的清清楚楚,给出专业建议,让客户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要让每一单都签得明明白白。”

王惠彦:打破国企“铁饭碗”,捧起保险“金饭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