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去世时,三位上将扶灵,几十位将军送行,省委帮她代养儿子!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中央红军在食物匮乏、装备简陋的情况下,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这一场奇迹,对于男兵来说,尚且是一次严峻的磨砺,更不用说对于女性来说,是怎么样的一种经历。

然而,有女性做到了。她们用惊人的毅力和忍耐力,甚至还有裹着的小脚,一步一步的走完了二万五千里的艰险的路程。

其中,就有本文的主人翁,邱一涵。

她去世时,三位上将扶灵,几十位将军送行,省委帮她代养儿子!

邱一涵是在革命世家长大的,她的父兄都是中国共产党员。

在大革命时期,邱一涵的父亲曾在铜鼓县的苏维埃政府当过财政部的部长,他的兄长也曾在湘鄂赣县担任财经部长,之后她的父兄两人都成为了革命烈士。

在父、兄的影响下,邱一涵早早的参加了革命,并且结识了此生的爱人——湘鄂赣宣传部部长,袁国平。

1929年,邱一涵二十二岁,与袁国平喜结连理,婚后一年,邱一涵正式参加了红军,在红三军团的政治部工作,之后,还成为了中共湘赣省委的妇女部的部长,当上了正部级干部。

当时,她的哥哥还当着经济部的部长,于是他俩便被人们称赞为“兄妹部长”。

时间很快到了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组织上宣布要挑选强壮的人到前方去,大家都认为参加红军去前方是非常光荣的,因此踊跃报名。

组织上说,这次去前方,有很多困难,要走路,没有马骑,并且是晚上行军,还要防空。要自己背东西,要作群众工作。

组织还临时编了一个军团和一个梯队(由中央直属各机关组成),其中有30名女同志,都是经过挑选、经过考验的,最少的也有三四年参军的历史,对革命事业都有奋斗到底和牺牲的决心。邱一涵就是这30名女同志当中的一员。

当部队开拔,迈出两万五千里的第一步时,他们并不知道,他们在创造奇迹,这个奇迹名为长征。

她去世时,三位上将扶灵,几十位将军送行,省委帮她代养儿子!

30名女同志被派去跟随卫生部,主要的任务是负责照顾受伤或生病的队员,而且邱一涵还担任二班的班长一职。

在翻越雪山的时候,因为邱一涵以前缠过小脚,大家都知道缠小脚的女人在平时走路都不方便,何况是翻越这茫茫的大雪山,所以邱一涵在过程中行动十分不便,多次摔倒还差一点掉下山崖,多亏她福大命大,被路过的警卫员和她的丈夫袁国平给救了。

说起袁国平,邱一涵一生最大的打击就是他的去世。

抗日战争爆发后,袁国平被派往皖南新四军军部工作,不幸的是,在皖南事变中,身为副军长的他身受重伤。

袁国平本能活下来的,他被战士救下来,已经在撤退的路上了。可他们再一次遇到敌人,为了不连累战友,袁国平举枪对准了自己的太阳穴。

后来,新四军的师政委曾希圣感叹:袁国平真的是一位十分优秀的共产党员,他为了不连累战友,不连累党,宁愿为了掩护部下而牺牲也不投降,不做俘虏。

丈夫的离去,对邱一涵打击很大。但她深知自己不能长久沉浸在悲痛中,她还有孩子,还有要为之奋斗的革命工作。

因此,她强忍着巨大的悲痛更拼命更努力的工作。在解放战争时期,她历任华中局后方政治部组织科长,华东局组织部干部科科长,华东军政大学政治部主任。抗大四分校政治部主任,华中军政大学政治部主任等职。

在全国解放后,她又历任中共南京军区机关党委书记、中共南京市委常委兼组织部长、市人事局长,中央妇委委员,华东妇联主任,上海市妇委书记,江苏省委常委、江苏省监委书记、全国妇联执委,华东行政委员会监察委员,江苏省第一届政协常委等重要职务。

邱一涵有一颗真正的共产党人的心,在工作中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但在工作之余,她也没有忽略孩子,反而将他教育得相当出色。

她去世时,三位上将扶灵,几十位将军送行,省委帮她代养儿子!

袁国平、邱一涵与儿子袁振威

说起邱一涵孩子,那又是一桩伤心事。

邱一涵与袁国平生育的三个孩子,老大和老二都是可爱的女孩,老三是个男孩。因为与丈夫都是军人,行军路上不可能带上三个孩子,所以不得不把孩子们寄养到了湖南的老家中。

因为条件艰苦,大女儿与外婆相依为命,逃难的日子有多艰辛,难以想象。为了活命,大女儿在十三岁的时候就做了一户人家的童养媳,实在让人心痛。二女儿更加不幸,年幼生病,无钱医治,最后失去了生命。最小的儿子,则在老家和自己的奶奶相依为命,幸运的是,最后长大成人。

革命胜利后,邱一涵得以与家人在一起。养育孩子是母亲的职责,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也是重中之重。小学,是一个塑造孩子个性的阶段,可在孩子中,也少不了有一些攀比。她的小儿子叫做袁振威,在上小学时,其他孩子只要一说到自己的父亲,那都是了不起的人物,军长,政委,还有的是司令员。

袁振威天真的认为只要带员的都是最厉害的,于是他十分骄傲的说他父亲是炊事员,但是这却引来了同学的嘲笑,他的同学告诉他,炊事员只是一个做饭的!

他回到家后,因为受了委屈便抱着邱一涵大哭了起来。而邱一涵问清楚原委之后,很耐心的教导:同学们的父亲是很了不起的人物,但炊事员同样也很了不起。你想一想,如果没有炊事员做出可口的饭菜,那些司令员,政委很战士们怎么有力气去打敌人?又怎么能取得胜利呢?所以呀,司令员,炊事员只是职务的分工不同,他们都是人民的勤务员。

她去世时,三位上将扶灵,几十位将军送行,省委帮她代养儿子!

邱一涵这一生,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可上天对她太过残忍。

在1956年的时候,邱一涵由于以前受过伤再加上平日里的积劳成疾,患癌症在南京逝世,时年仅49岁。

对于邱一涵的离世,战友,领导,群众都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中,甚至惊动了中央。

张震(原中央军委副主席)还撰《怀念邱一涵同志》一文,说:“革命战争的烈火考验、锤炼了邱一涵一颗坚强妻子的心,一颗伟大母亲的心,一颗真正的共产党人的心。她默默地把悲痛埋在心底,把困难置之度外,以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准备迎接新的考验。”

安葬邱一涵时,唐亮,宋时轮和钟期光三个开国上将亲自扶灵,还有几十名将军及近百名省市领导、上千名群众为她送行,情景感人。

在她去世之后,省委开会决定把她才十七岁的儿子交给在当时是江苏省委的第一书记的江渭清家中抚养。

让我们记住这一位女战士,记住她将困难置之度外的精神,记住她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她的事迹,会一直激励后来人不断的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