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失落難過時不妨去讀書,你將得到這三種意想不到的收穫

“書是可能性,是逃跑路線。當你沒有選擇時,它們給你機會。對於流離失所的頭腦來說,每一本書都是一座家園。”

英國作家馬特•海格在他的著作《活下去的理由》中說到。

熟悉馬特•海格的人都知道,他是一名20多歲就患上了抑鬱症的患者,而《活下去的理由》就是馬特給世界抑鬱症患者,亦或者說是給所有的人一本充滿了哲學和關懷的書。

馬特在這本書中,首次直面抑鬱症,將自己的心路歷程書寫了下來,給許多抑鬱症患者帶去了許多正視抑鬱症的能量。

說起抑鬱症,馬特其實和許許多多的抑鬱症患者一樣,常常被內心難以形容的痛苦折磨得想要結束生命,也常常得不到更多人的理解。但是馬特又是幸運的,他找到了排解抑鬱的方法,慢慢迴歸到了正常的生活。

當你失落難過時不妨去讀書,你將得到這三種意想不到的收穫

什麼方法呢?那就是閱讀和寫作,尤其是閱讀,給了馬特更多冷靜和思考的時間。馬特說:“閱讀,是在逃避中尋找自我。”而他,也在閱讀中找回了自己。

1.在閱讀中看見人生百態

閱讀真的有那麼大的好處嗎?其實,閱讀帶來的好處遠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多還要大。

擁有了閱讀力,我們就能在閱讀中看到人生百態,看到喜怒哀樂看到失落看到希望。

有人問,閱讀到底能讀到什麼?它既不能讓你發家致富,也不能幫你做好一頓飯,你只是讀它,能讀到些什麼呢?

這個問題,用作家毛姆的這句話就是最好的回答:“它們將使你的生活更豐富,更充實,更圓滿而感到快樂”。

我們讀散文,可以感知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我們讀小說,可以感受情節的緊張刺激;我們讀歷史,可以看到人類進程的波瀾浩瀚……

前段時間,因為疫情的緣故,朋友才剛站住腳跟的小公司面臨著“關門大吉”。創業失敗的這個朋友,雖心有不甘到自知無可奈何,便把愁苦情緒寄託在了書本中。

整個疫情期間,他說終於有機會把一直想看的書看完了,四大名著、史書、國內外優秀小說,讀得痛痛快快,酣暢淋漓。

於是,他跟我說起了讓他感悟最深的《平凡的世界》。路遙用現實主義寫作手法,向我們描繪了中國當代城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讓我們看到了再平凡的人也在熱火朝天地生活著,那些親情愛情友情,也真摯到讓人動容。

朋友說,讀《平凡的世界》最深的感悟,不是對愛情美好的嚮往和感慨,也不是對事業奮鬥的羨慕和感同身受,而是讀著讀著,他終於發現自己平凡的一生,其實也該以“平凡的心境”來過。

這種“平凡的心境”,不是對生活的妥協,不是對命運的無作為,而是一種泰然處之的心態。

“我知道每個人的一生都會歷經波折,但我接受它”。書中看到的人生百態,不過是將每個人的生活狀態展現了出來,而我們,其實也正是這紛紛擾擾中的一個。

當然,朋友讀的書肯定不止這一本,但我想,無論他是隻讀了這一本還是看過了許多本,疫情過去之後,收穫良多的肯定是像他這種願意去讀書的人。

2.在閱讀中去浮躁得安心

毛姆說過:閱讀,是一個隨身攜帶的避難所。

當我們想要暫時逃離這個紛亂的世界時,當我們無法正確面對自己的內心時,我們需要在閱讀中尋求平靜。

生活節奏不斷加速的今天,我們面臨著無限的壓力和隨之而來的浮躁心氣。不知如何排遣的人,可能會越來越浮躁,甚至焦慮,而有一種去浮躁破焦慮的方法,卻人人都可以嘗試,那就是閱讀。

前面說到疫情促使一些人的改變,但也有人在奸詐兇殘的病毒面前、在人人憂心焦慮的氛圍之下,仍然“一成不變”。

在武漢封城,方艙醫院不斷建起不斷與病毒做鬥爭的時候,網上流出了這樣一張照片:

當你失落難過時不妨去讀書,你將得到這三種意想不到的收穫

在排滿了臨時病床的方艙醫院內,有的人在睡覺,有的人在聊天,有的人在玩手機,而那個身穿藍色上衣躺在床上手捧著書的青年,卻格外顯眼。

他的眼裡看不到恐懼,看不到不知所措,他的眼裡只有他手上的書、書中的文字、文字間的能量。

這個青年,就是被網友們稱為“清流哥”的那個留美博士後。這個春節原本是要回國與家人過年的,卻意外發現自己感染上的新型肺炎,便被收入了方艙醫院中進行隔離、治療。

疫情期間,可能很多人,都是談病毒色變,沒有感染的人整天憂心忡忡,被感染的人也大多滿是失落。

可就在這種人人自危人人焦慮的氛圍之下,仍然有人在堅持著手捧著書,與書本對話與自己對話,用不慌不忙不畏不懼的心態,“一成不變”地生活。

這其實也是對病患的一種對抗,因為他們知道,書中未必有黃金屋、顏如玉,卻有無數種能讓你忘記外界,去浮躁得心安的方法。而心態對於治療來說,意義重大。

當你失落難過時不妨去讀書,你將得到這三種意想不到的收穫

也許就像網友說的那樣,他看的不只是一本書,更是一種心態。

我們終將會發現,靜下心去閱讀的過程,原來就是一個去除浮躁和不安的過程,而這種心態又是多麼的難能可貴!

3.在閱讀中遇到更好的自己

我常常跟人說,如果你不知道做什麼那就是學習,如果你不知道學什麼那就去看書。我們總能在閱讀的沉靜時光裡找到真正的自己。

當你失落難過時不妨去讀書,你將得到這三種意想不到的收穫

德國浪漫主義作家、詩人黑塞說:“對每個人而言,真正的職責只有一個:找到自我。然後在心中堅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

他還說:“在世上,最讓人畏懼的恰恰是通向自己的道路”。

而在這個世界上,對自我的追尋和極致渴望,除了黑塞,我能想到的就是我們開頭所說的《活下去的理由》的作者馬特海格。因為他是一名抑鬱症患者,他知道尋找自我是一個多麼艱難,又多麼需要堅守的過程。

並且毫無疑問,馬特海格選擇了閱讀這個方法,來尋求自我,找到平衡。

我們都說,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閱讀方法,也會有不同的閱讀目的。有的人是想在書本中學到成長進步的知識,有的人是想在書本中到掌握賴以生存的技能,有的人是想在書本中悟到人生命運的意義……

但是,無論你的閱讀帶著什麼樣的目的,你的每一次閱讀其實都是一次與內心的交流,而有少數人則可以在一次次的內心對話與交流中,找到真正的自己,包括你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當你失落難過時不妨去讀書,你將得到這三種意想不到的收穫

也許正如張德芬老師在她的一本書《遇見更好的自己》中,說到的那樣:“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

張德芬老師認為,所有外在的事物都是我們內心投射的結果。

所以,我們要在閱讀中不斷找到自我,或許每次都有新的自我,也或許我們的內心始終如一。

這個過程,應當是最沉靜最美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