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梁漱溟,告诉你他眼中的《民国的那些人和事儿》

论文凭学历的话,梁漱溟(1893—1988年)先生就一介初中生,可以说他是自学成才,精通传统儒学,又是新儒学巨匠,还通晓印度哲学。他出生清末,活跃于民国,暗淡于新中国的十年社会运动,殒落于改革开放春风中。透过梁先生的晚年自述,我们一起来了解民国的那些人和事儿。

教育家梁漱溟,告诉你他眼中的《民国的那些人和事儿》

晚年梁漱溟

汪精卫刺杀摄政王失败

梁漱溟初中时期就秘密参加了汪精卫领导的京津同盟会(即孙中山先生组织的同盟会的京津分部),初中毕业的时候他在天津《民国报》当新闻外勤采访记者。辛亥革命前,汪精卫秘密进京想刺杀摄政王(溥仪的父亲载沣),夜里偷偷在摄政王马车必经之地埋设炸药,被官兵发现并逮捕关押。辛亥革命发生后,袁世凯上台要和南方革命军议和,就把汪精卫放出来,让他做中间人。


教育家梁漱溟,告诉你他眼中的《民国的那些人和事儿》

年轻的汪精卫参加南北和谈

国务总理段祺瑞人很正派

段祺瑞在袁世凯政府里任陆军总长,是北洋军人里是一个很正派的人,因为坚决反对袁世凯当皇帝遭人暗算,他辞职不干,躲进北京西山。袁世凯的皇帝美梦破灭后,重病在身的他估计时日不多,为了维持北洋军人的势力,还是请段祺瑞出来担任国务总理。

教育家梁漱溟,告诉你他眼中的《民国的那些人和事儿》

段祺瑞

西南广西、云南、四川的倒袁势力知道段的为人,承认并妥协组建南北联合政府。梁的长辈亲戚张耀曾代表西南入阁政府,因为需要一位机要秘书,梁因为近水楼台先得月,亲戚拉他主管往来的电报和函电。

初识蔡元培

民国六年(1917),蔡元培归国刚就任北大校长,手底需要一批学者任教北大。梁以《究元决疑论》请教于他,蔡校长很认可他,当面请他讲授印度哲学,当时梁还过于年轻,喜欢佛学并不太清晰印度哲学,手头也还有别的工作要忙乎,所以拒绝了邀请。但是蔡元培重视、珍惜人才,偶尔会和朋友梁启超、林志钧拜访梁漱溟家。

教育家梁漱溟,告诉你他眼中的《民国的那些人和事儿》

蔡元培

与陈独秀和李大钊同时进北大任教

梁漱溟是和李大钊的关系很好,在李组织的一次宴会上认识陈独秀,这两位朋友都是共产党的早期领袖。陈是一个很能够打开局面的人,但大家对他有点敬而远之,因为他常常当着人的面很不客气,说些让人下不来台的话;李表面温和,八面玲珑,人人对他有好感,实际上骨子里头人很激烈。虽然关系很要好,但是两位共产党领袖从未在梁面前提加入共产党的事,梁漱溟心里疑问。

教育家梁漱溟,告诉你他眼中的《民国的那些人和事儿》

陈独秀和李大钊

哲学系的前辈杨昌济

梁漱溟前后在北大任教哲学系,前后呆了六年(1917—1924)。北大年纪大的有校长蔡元培,还有教授《西洋伦理学》、《西洋伦理思想史》的哲学系教授杨昌济。毛润之在北大图书馆当馆员的时候寄宿在老师杨昌济家中,梁漱溟经常进出杨教授的家门,便在此时与毛润之相识。

而梁与杨昌济的认识是因梁漱溟的堂哥,他的堂哥同属湖南籍,在湖南是很有关系的大人物,杨教授经常光顾家门找堂哥。堂哥在湖南时协助梁启超办时务学堂,任职于学务处,杨昌济就是时务学堂的学生。当时主张变法维新需要派学生赴欧美日学习,去日本的比较多,梁的堂兄建议巡抚派有点知识学问的人赴欧美留学,杨昌济就是其中一位。

教育家梁漱溟,告诉你他眼中的《民国的那些人和事儿》

杨昌济

记者兼政论家章士钊

北京中学读书的时候,梁漱溟就开始关注一些报纸有关外国内容版块,如《欧洲通讯》版。当时章士钊是以笔名“秋桐”的身份给报纸写稿,主要是介绍西方的政治体制和政论内容,梁从内心佩服章的才华。

后来章士钊在日本出版刊物《甲寅》,梁漱溟向其投稿,往来通信中才知道对方的真实名字。但是在他说讲述中,章士钊才是真正的老牛吃嫩草,他失望于章的生活腐朽——抽鸦片、赌钱、嫖妓、娶几房太太,又不得不佩服他活到93岁的高龄。

教育家梁漱溟,告诉你他眼中的《民国的那些人和事儿》

留学英国的章士钊

梁启超都佩服福建林志钧的人品和学识

林志钧人品很高,洁身自好,政治上、社会上都极为干净。梁启超是热衷政治的,也有自己的政党,林志钧进去没几天就退出来了,林说他不喜欢那一套,梁启超还是很敬重他。梁临死前把自己的一大箱著作、手稿、完稿或未收尾的,涉及政治、学术、诗文等方方面面,交由林志钧审定,最后出版《钦冰室文集》。

梁漱溟认识林志钧是在司法部当秘书时(1917年),《究元决疑论》刚好发表,当时林志钧在报纸上看到就想方设法结识,刚好与司法部参事余绍宋相熟,一打听并有机会坐在一起了。1928年梁启超和几位朋友一起坐着汽车到梁漱溟家,里面有林志钧、蒋百里和梁思成。梁漱溟经常把林志钧介绍给身边的学者朋友,如熊十力,伍伯庸等。

身心灵高度统一的伍伯庸

伍伯庸是地道的军人出身(梁漱溟的首任妻子黄靖贤是伍夫人的妹妹),清朝末年参加训练新军,参加武昌起义后进入陆军大学学习,因为成绩极为优秀留校担任教官。袁世凯称帝前,从长官到下属都要签名劝进袁当皇帝,唯独伍伯庸拒绝签字,“我一定要认为我签的字是对的,我才能签字。我还没考虑好到底该不该签名,所以我不能签字。“别人说狠话恐吓他,他依然坚持初心,事后不了了之。

教育家梁漱溟,告诉你他眼中的《民国的那些人和事儿》

梁漱溟与夫人黄靖贤

1929年北伐战争时期,梁漱溟和几位朋友南下广东去看望国民革命军总参李济深,伍伯庸当时是总参的办公厅主任负责招待。午饭过后,伍先生告诉客人他要睡15分钟,让他们随便就坐、聊天、喝茶。伍先生倒下就睡呼呼睡着了,还不算什么,刚好15分钟后他就醒来,闹失眠的梁漱溟很是惊讶,佩服伍先生自主自如的生活,他能够自如把控身体和精神的高度统一。

伍先生“拿得起、放得下“的气定庭闲还表现在大敌当前的危机时刻。抗日战争时期,伍先生在广东担任“挺进第四纵队“司令,带着3000余兵力在山区与日寇周旋。一次他料定不远的一支敌军不会靠近,他不慌不忙,告诉部下说我要休息一会,他仍然倒下就熟睡下去了,部下紧张得不行不行的,一边要紧盯不远的敌情,一边保护伍司令。这种学问不是书本上有的,也不是轻易学得到的,它是儒家孔子学说里的一个内容。

关于民国时期晚婚的大龄女人

梁漱溟50岁时娶第二任妻子陈淑芬,之前很多人误以为是老牛吃嫩草,其实对方与他相差仅仅三岁,陈淑芬47岁嫁进梁家她被记者谎报成40岁。女人30岁结婚已经算晚了,接近50岁才结婚是彻底的钻石王老王了。她是名女大学生,在学校里教书,可能因为天之骄子的优越感、要强的个性以及女权主义思想,迟迟没有结婚。(今天的年轻人们,甘拜下风不?)

梁漱溟对女人有一个说法或者理论,惹夫人不爽心,他说“妇女不是创造者,而是创造创造者”,胡适先生听着捧腹大笑。梁先生的解释是引用一位外国女学者卫西琴的话,“天给妇女的第一项任务或使命是生孩子,她的任务在身体而不是头脑,妇女一生当中能够生育的那段时光最女人最美的时候。天给男人的任务是创造,不论是学术上的创造还是政治上的创造……外国的女人像男人,中国的男人像女人。”

最后,附上梁先生的一句名言以说再见。“学问是解决问题的,而且真的学问是解决自己的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