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道德經》第二十章:老子的自我表白…

老子以詩的語言對自己甘守無為之道的心境做了自我表白。

在老子看來,貴與賤、善與惡、是與非、美與醜之間的種種差別都是人們按照世俗的眼光強行制定的,其實並不符合大“道”。而人們以自己的主觀態度為標準來看待世間的萬物,必然會導致整個社會價值判斷的混亂。善與惡、美與醜等概念都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形成的,這種價值判斷因人、因時、因地而變,因此顯得混亂不堪,任意妄行,老子於是發出了“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的質問,這也是他對人類價值觀的一種理性思考。

在當時的社會,世俗之人往往因為追求財富、名譽、權力、地位等所謂的“善”與“美”而背離正道 老子看到世人都縱情於聲色犬馬、功名利祿,便以自身的修為與世人進行對比。他正話反說,認為被世俗所制約的眾人都是充滿歡樂、擁有財富並且智慧超群的,只有自己混混沌沌,愚昧不化。眾人喧鬧之時,他總是獨自思考,憑藉純樸自然的本性,從“道”中汲取養分,體察人生,以求得精神上的昇華。

章末一句:“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正說明了得“道”者與世俗之人在價值取向上的差別,由此就可以看出老子高尚的精神境界和獨立的個格。

用四個字即可概括老子在此章想要表達的思想:自甘淡泊。自甘淡泊,是一種境界。它可以左右你在物慾橫流的世界裡,多一絲淡定,多一份平和。

附《道德經》第二十章

唯之與阿,

相去幾何?

美之與惡,

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

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眾人熙熙,

如享太牢,

如春登臺。

我獨泊兮其未兆;

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

傫傫兮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餘,

而我獨若遺。

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

我獨昏昏。

俗人察察,

我獨悶悶。

澹兮其若海,

飂所兮若無所止。

眾人皆有以,

而我獨頑且鄙。

我獨異於人,

而貴食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