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醫精誠:不治已病治未病,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來養生

前段時間在“悟空”回答了一個關於養生之道的問題,回答了一個“遵事理,從心願”的提議,提出了養生要有豁達心態的看法,還講了些生命長度與寬度的廢話。

這樣回答很空泛、很不負責任,有些許調侃意味。在此向提問的朋友道歉。

但毋庸置疑的是,養生之道,的確因人而異。

“與其求療於有病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蓋疾成而後藥者,徒勞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為醫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攝生之理。”

攝生是古代道家和醫家的說法,即養生。元代大醫學家丹溪先生這段話的理論基礎是中醫的“大醫治未病”理念。

所謂“大醫治未病”,並非“最上乘的醫術在發病之前就已經對這個病症進行了預防性的治療,結果患者沒有病。”而是“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之意,現代醫學的“疾病防治重心防前移”理論與其不謀而合,因而派生“健康管理”概念和“健康管理師”職業。

基於因人而異原則,關於養生,遵從中醫上工治未病理念或現代醫學預防前移理論,採用“健康管理”的科學方法,根據個人身體狀況、家族病史、生活工作環境和生活習慣,預判個人可能發生的病情,制定一套適宜自身的健康管理方案,達到預防疾病發作的目的,確立適合自身的“道”,才是真正的養生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