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著名中醫石恩駿做客“山骨講堂”

分享中醫養生方法

4月18日下午2:30,貴州省文史館館員、貴州省中醫二附院主任醫師石恩駿教授做客貴州省文史研究館2019年第一期(總第33期)“山骨講堂”,以近代貴州中醫簡況與貴州四大名醫為切入點,分享中醫養生方法。貴州省政協文化文史與學習委員會副主任王德玉,貴州省文史館副館長曾達,10餘位省文史館館員以及中醫愛好者近百人聽取了講座。

我省著名中醫石恩駿做客“山骨講堂”

石恩駿教授在講座上

在講座上,石恩駿教授介紹總結了上世紀貴州中醫狀況。至 20 世紀 30 年代,貴州國醫館設立,有大批年輕學者如王祖雄、李昌源、丁啟後等,經系統中醫學習畢業。50 年代石恩權、陸鴻賓等青年,畢業於國內首批中醫研究班。由是,大批盛享高名之中醫學者活躍貴州醫壇數十年。這批醫者因醫術精湛、道德高深,極受群眾愛戴,具有深遠的社會影響。其醫療實踐之功力與成績,或探天人相應之奧微,挽沉痾而愈重症;或博聞強識,深刻研究中醫典籍自有新意,堪與國內一流大家比肩,尤有其所長之處。餘曾長期研究貴州諸名醫大家,以為其存世之最珍貴遺產,當屬散落於各處之醫方。此類醫方,涵內外兒婦傷各科, 時方、驗方、家傳方、經方俱備。其時方、驗方、家傳方者,多輕靈,或峻猛,組方用藥多為七八味,或小方僅用藥一二味,偶有大方三四十味,並有大量貴州本地特有草藥驗方與傳統用藥融為一體,理法儼然,別出心裁。而其經方者,則遵經旨而有創意,多有靈活實用之加減。無論時方經方,皆理致簡賅,不泛不繁,治病求本,只為切於實用,可謂精緻名貴。

因歷史文化等複雜原因,貴州中醫在國內影響甚微,未能引起充分重視,甚至從未真正矚目於世。上述一批名醫創下的這筆極為重要的中醫藥學財富,未能得到系統整理,且不斷流失,漸行湮滅,即其門人、後輩,今詢之亦多茫然無所知,每令人欷欷不已,感慨良多。

石恩駿說,然我貴州地理靈秀,人極聰敏,自辛亥後,交通漸開,信息閉塞之狀態逐漸改變,中土醫藥傳統文化不斷湧入。貴州中醫學術由此漸臻新境,大批學者得以外出遊歷並得名師之教。如:金沙石玉書得四川清末進士賀敬軒私淑;興義王聘賢得日本漢學大家木村氏教諭,歸國後又問業於張錫純、張山雷、何廉臣諸名家;織金王希仲攻讀醫學於大學問家李端棻門下;貴陽袁家璣得北京施今墨中醫系統教育;安順黃樹曾學習於江南名醫陸士鍔;赤水石玉生隨四川名醫羅品三臨證十餘年;安順羅俊儒投四川醫家袁澄清醫塾學習;譚紹堯、陳孫階、陳真一、張致安、段仲隆等均得國內大家之教。亦有外來寓黔人士如程雲深、陳慈煦、許玉鳴、李彥師、方以正、潘星北、顧乃熹、張孝純、白志祥等,皆師出名門,學有根基,見識廣博。

石恩駿教授說,惜貴州地處西南一隅,本少數民族聚居之地,交通閉塞,信息難通,傳統醫學僅靠民間師徒相授,口耳相傳。其間,實有諸多療法、方藥散於民間各地村落,自有其民族特色,可觀神色而識疾病,據物候季節之特徵而析病因,以本地草藥或吞或敷,奏效甚捷,於本省各地之民族繁衍昌盛有巨大貢獻。然未能與祖國醫學之主流文化相互吸取精華,又無系統理論傳承,且巫醫未分,長期處於原始狀態。因此,繼承和發揚博大精深的傳統中醫精髓和文化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我省著名中醫石恩駿做客“山骨講堂”

講座現場座無虛席

石恩駿在講座上介紹了上世紀影響深遠的貴州四大名醫王希仲(1885-1981)、陳真一(1893-1973)、王聘賢(1895-1964)、石玉書(1893-1973 年),並各附其秘驗方一首。

據瞭解,名醫王希仲(1885—1981),系貴州織金縣人,其兄王銘傳,任貴陽文通書局編輯,並 精於中醫。王氏年少時在其兄影響下立志學醫,在貴州籍大學問家李端棻先生門下攻讀祖國醫學,對醫界前輩、同輩十分尊重,曾與同仁唐希澤、張叔駿、汪藕航等人每週聚會,切磋醫術,提高醫理,不時去四川、雲南等地尋師訪友,增廣見聞,對自己之醫療情況,不斷總結,自我完善,對多種醫學著作,廣搜博覽,一些偏僻 醫書及未成書之手抄本,均從不放過。王氏認為《內經》、《難經》、《傷寒》、《金匱》乃中醫學之根底,對六經病機多從氣化學說認識,推崇張志聰、黃元御,認識問題確實深刻,故療效堪奇,為貴州四大名醫之一。 王氏臨證擅長各科,尤其對婦科疾病研究治療,多有獨到見解與方法,對病症區分極為細緻,如五色帶下、經先後期,或無定期、經息至息行、時痛時止,經至腹痛吐衄、經至口腔潰瘍、經前心煩性躁、經至量多、大出血、年未老經先斷、老年白崩、血崩等。單是一個不孕症,就有十數個類型,按法施治,均取良效。王氏曾任貴州省人民醫院中醫科主任,貴州省政協委員,貴陽市人大代表。

名醫陳真一(1893-1973),系貴州遵義人,祖父、父親都是著名中醫。幼承家學,勤奮刻苦,青年時代,輾轉滇黔,陸續從醫。20 世紀 30 年代初定居貴陽,懸壺濟世,醫德高尚,醫技精湛,以善用經方著稱。用藥靈活, 擅長內婦科,數十年臨床堅持用仲景方有十之七八,其認為《傷寒》、《金匱》方藥,用之得當,必有驗於臨床,謂二書理法俱備,為方書之祖、臨床準繩。如用小青龍湯治療急慢性支氣管炎,方中幾味藥物劑量之調節、炮製和加味,每取關鍵之療效。陳氏對歷代名家各方,也善兼收幷蓄,亦推崇東垣脾胃學說、王清任活血化瘀諸方、劉河間之寒涼、張子和之攻下,並能在臨床運用中得心應手,亦主張中西醫結合。陳氏曾任貴陽市中醫院門診主任,貴州省中醫研究所臨床研究室主任,為貴州四大名醫之一。

名醫王聘賢(1895-1964),系貴州興義縣人。1917 年留學日本東京明治大學,立志學醫,師從日本漢醫學家木村氏,刻苦攻讀,歷時 4 年。歸國後,從近代名醫張錫純、何廉臣、張山雷問業,悉心研究中醫典籍,深得其旨。1930 年考獲中醫執照,回築開業。王氏師出名門,學有根基,博聞強識,點評中醫古籍,頗多真知灼見,懸壺伊始,即負盛名。新中國成立後,歷任一、二、三屆貴州省人大代表,貴州省中醫研究所所長,貴州省衛生廳副廳長,王氏從醫 40 餘年,治學嚴謹,造詣頗深,著有《傷寒論考評》、《䱐溪醫論研究》、《舌診研究》、《神農本草經研究錄》、《解本草綱目拾遺》等著。王氏臨床師古不泥,遣方用藥,切中要害,恰如其分,獨具一格,療效很好,為貴州四大名醫之一。

名醫石玉書(1893-1973 年),系貴州金沙縣人。15 歲受業於其父摯友清末進士賀敬軒。賀氏系四川名醫,精於醫道,洞悉至理,石氏拜請來家,親聆口授心傳。石氏苦學勤問,歷時三載,潛心研讀中醫經典及明清諸家著述,18 歲診治鄉里,頭角初露,深得鄰里矚目。時值疫癘流行,石氏擬方以大鍋湯分發,輕重俱效,一時聞名遐邇。20 世紀 30 年代醫名即盛,以其精湛醫術任國民革命軍二十五路軍軍醫處長。石氏移家貴陽後,病家盈門,幾至應接不暇。自 1954年起,石氏任貴陽市人大代表,貴州省政協委員。1956 年任貴陽市中醫醫院首任院長,1965 年任貴陽中醫學院附屬醫院首任院長,仍不離臨床,每日應診百餘人。石氏從醫 60 餘年,經驗豐富,療效卓著,用藥精練,深受病家讚譽,黔中老幼鮮有不知其盛名者。為貴州四大名醫之一。

我省著名中醫石恩駿做客“山骨講堂”

石恩駿與聽眾互動交流

石恩駿還向聽眾推薦四個養生方:中老年健忘症方、虛損方、散寒解毒方、防風通聖散。並與大家互動交流,認真回答聽眾疑問,辨證施治。

人物名片

石恩駿,男,漢族,1953年6月生,貴州金沙人,中共黨員,研究生學歷,1970 年參加工作,現任貴州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2018 年聘為貴州省省文史館館員,全國著名中醫及中醫學研究者。出身中醫世家,勤於專研典籍,對內科疑難雜症,尤其是婦科炎症、血癥、內分泌紊亂及兒科常見病有較深研究,醫術高明,著述成果豐碩。在《中醫雜誌》等全國知名刊物發表醫學論文二十餘篇, 在《中國中醫藥報》開闢專欄連續發表《本經發微釋百藥》專題文章一百餘篇,公開出版醫學專著《神農本草經發微》、《石恩駿臨症方藥經驗集》、《石恩駿臨床經驗集》三部,主編《貴州名醫名方選析》、《石家百年醫案精選》,參與編寫《醫林拔萃》、《貴州中醫耆宿錄》。1992 起年被國務院指定為全國名老中醫繼承人,2017 年被省衛計委、省人社廳評為 “貴州省名中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