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不是為了寫作而寫作,她瞧不起“文學商人”

“我和她談得不多,可是她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她充滿自信,而且很有勇氣。她不是為寫作而寫作,她瞧不起“文學商人”,那些看“行情”、看“風向”的“作家”。她腦子裡並沒有資歷、地位、名望等等東西,我在她的眼裡也不過是一個小老頭子。”

這是巴金在《隨想錄》探索集中形容一位江蘇的青年作家的一段話。如今這本書已經看了大半,卻獨獨對這段話念念不忘,私以為,這才應該是作家應該有的模樣。

而今天的事實卻是,多的是看風向而寫作的人,多的是為了吃飯而寫文章的人。

當然,我也不例外。

作為一個編輯,我從剛入行就被告知:要通過文章巧妙的打扮平臺,要看行情、看風向寫作,要時刻關注熱點話題,取悅用戶才是關鍵。

說實話,這句話放在工作上一點毛病都沒有,公司既然有這樣的需求,自然是經過高層領導審核考量過的。可怕的是,我一度把這種思想帶到了自己的生活中、自己的文章中。

為了博得足夠的關注度,我放棄瞭解剖自己的機會,開始脫離生活講故事,甚至學會用花言巧語編造故事來供人消遣。

這樣的做法在短時間內的確為我帶來了可觀的流量,但我的寫作靈感也因此逐漸乾涸,手裡的筆越來越沉重。

久而久之,當我深挖自己的靈魂想要得到一些寶藏時,挖出來的卻是一堆臭味瀰漫的垃圾。

一直覺得,在當今這個時代要想做一個好的寫作人,絕非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們沒有經歷過社會動盪,沒有經歷過十年文革,每天充斥在耳邊的,都是各類的明星八卦和家長裡短,鋼筋水泥化的日常生活又能帶來多少寫作靈感?

的確,出書的人仍然層出不窮,但很多人充其量只是個“寫手”,遠遠談不上是個作家。

就好像現在很多的人都是靠著蹭熱度而活,隨手複製粘貼的文案,沒有靈魂的文字,不知其所以然的邏輯,卻有著穩穩的副業收入。

而這似乎也成了寫手圈的共識。

她不是為了寫作而寫作,她瞧不起“文學商人”

可我仍然相信,即便再過百年,世人認可的真正的作家,還是巴金、蔡瀾、汪曾祺們,他們敢於解剖自己,敢於說出普通人想說而說不出來的話。

一部好的作品,應該是從寫作者的生活中總結而來,是照自己的思考來寫作,是解剖自己之後的心裡話,是來自內心的吶喊和熱愛;而對於讀者來說,百讀不厭,讀完後覺得內心充實、充滿對生活的熱愛,才是佳作。

離開了生活總不會有好作品的,期待寫作家們能有一天可以擺脫為了吃飯而寫文章的狀態,也希望自己的文能對別人有用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