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清香的70年代:那個年代的人、情和酒


致敬清香的70年代:那個年代的人、情和酒

“我的故事總是發生在夏天,炎熱的氣候使人們裸露得更多,也更能掩飾心中的慾望。那時侯,好像永遠是夏天,太陽總是有空出來伴隨著我,陽光充足,太亮,使得眼前一陣陣發黑。”

這一段經典的開場白,引出了一部經典的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高高屋頂上徘徊的馬小軍,泳池中出水芙蓉一樣的米蘭,把那個時代青春的迷茫、反叛和荷爾蒙印刻在所有觀眾的腦海。

那是70年代。

年輕人印象中的70年代,好像都是黑白灰,裡面的人物形象也大都嚴肅、刻板、不苟言笑,與現代生活的繽紛多彩、車水馬龍毫無相似。但在王朔的筆下、姜文的鏡頭中,70年代也陽光燦爛,風雲激盪。

而且與現代人“娛樂至死”的心態相較,70年代更多了一些純真、純粹的美好情愫,值得一再回味。


致敬清香的70年代:那個年代的人、情和酒

70年代的人

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於1995年上映,是姜文的處女作,改編自王朔的小說《動物兇猛》。

從上映開始到後來的很長時間,很多人看這部電影,都是抱著看“鬧革命”“大浩劫”的獵奇心理,最後卻因為一群正處於青少年時期少男少女們惦記在心的各種趣事,和情竇初開的那份靦腆曖昧與逞能所淪陷。

主角馬小軍作為70年代在部隊大院長大的幹部子弟,身上卻完全沒有傳統概念中軍隊家庭出身家教嚴厲的樣貌,即便在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仍舊在漫無目的的遊蕩和毫無長進的嬉戲中,“荒廢”著、同時也享受著陽光燦爛的日子。

一個有意思的細節是,當得到父親需要去貴州進行三支兩軍工作常年不在家的消息時,馬小軍的第一反應並不是感傷於常年看不見爸爸,反而是慶賀獲得了空前的自由,並在空前的自由下,正式開啟了野蠻生長之路,拉幫結派、打架鬥毆、抽菸、“拍馬子”......一個不落,與21世紀的叛逆青年並無二致。

電視劇《血色浪漫》的主角鍾躍民也和馬小軍一樣,在60年代末度過了一段“鬧大院”的年少時光。不同的是,在進入70年代以後,他便響應國家“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去了陝北插隊。

《血色浪漫》最動人最精彩的部分也在於此。貧瘠的陝北大地,讓鍾躍民飽經肉體的苦難,但陝北大地孕育的信天游,卻帶給了他精神的富足。一首首陝北情歌,旋律或悽美、悲涼,或高亢,帶著炙熱的情感,直擊鐘躍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從而譜寫了他和隔溝鄰村女知青秦嶺的動人愛情。

情感的純粹是這兩部影視劇直至今天還備受人們喜愛的原因。馬小軍和他的小夥伴們看似是不能惹的街頭混混,但卻並不是十足的惡孩子,相反,他們心中的正義感十足,做事義字當頭,絕不乘人之危;鍾躍民一生和周曉白、秦嶺和高玥三個女人纏繞在一起,但其中的每個人都謹守本心,情感之純粹無不使人欣羨。


致敬清香的70年代:那個年代的人、情和酒

70年代的“情”

如果說《陽光燦爛的日子》和《血色浪漫》只是藝術作品,無論是小說作者,還是影視劇導演,都難免會在其中加入自己對70年代的浪漫回憶與想象。那麼不妨來看一下,真實的歷史中,70年代人的精神生活。

我國第一臺彩色電視機誕生於1970年12月26日。在此後的數年裡,由於技術限制,全國只播出了《公社黨委書記的女兒》和《神聖的職責》兩部戲。1978年5月,只有上下兩集的電視單本劇《三家親》播出,這是新時期錄製的第一部彩色電視劇,也是電視單本劇時代的開始,成為中國電視劇復甦的標誌之一。

在隨之而來的80年代,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看電視成為人們頗為時尚的精神消費,一眾經典老劇直至今天仍被無數人緬懷。而出生在70年代的幸運兒們,完整地經歷了這個時代。《敵營十八年》《霍元甲》《上海灘》......以及《西遊記》《紅樓夢》等經典劇也誕生在此時。

不同於電視劇,中國的電影技術早在60年代前期就已日趨成熟,經歷了十年打壓,到70年代末再度復興,並以追求美學造詣,在創作中展現自我個性等全新的面貌。從《小花》開始,摒棄宏大的歷史敘事,轉向對人性的關照和情感的訴求,創造了《婚禮》、《瞧這一家子》、《甜蜜的事業》、《苦惱人的笑》、《生活的顫音》等電影,使得中國觀眾從銀幕上體驗到久違了的親情和愛情。


致敬清香的70年代:那個年代的人、情和酒

70年代後期,一代歌后鄧麗君也開始在大陸風靡。那個年代,雖然海峽兩岸完全隔絕,但被樣板戲和革命歌曲教育了幾十年的人們忽然發現“歌曲竟然還能這麼唱?歌詞竟然還能這麼寫?”,禁錮的大腦瞬間被開闢了一片新視野,儘管官方將其視為“靡靡之音”一再封禁,仍擋不住人們偷聽和翻錄磁帶的熱情。

70年代,雖然整個社會環境仍沒有完全開放,但內部的變革已經開始醞釀。這也造就了70年代的人,情感十分純粹,顯得十分含蓄、矜持、剋制,好像是熱水瓶,外殼雖是冷的,裡面的水卻是熱的。

70年代的酒

酒是情意的棲居。

70年代的酒,也如同70年代的情一樣純粹。那是屬於清香的年代。那個年代,清香型白酒一度佔據白酒市場70%的市場份額。


致敬清香的70年代:那個年代的人、情和酒

如今流傳的老知青回憶故事中,大部分人的第一次喝酒經驗都是在插隊時期。

一位名叫黃守智的內蒙知青在回憶錄裡寫道,“我是在草原學會喝白酒的。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從來不喝酒的我,在草原上開始喝酒了,有時還會喝醉,有年春節還破天荒地連醉了三天。”那時,在呼倫貝爾草原,酒的供應雖然不憑本隨便買,但也不是天天都有的,“逢年過節供銷社能拉來一兩個大桶的白酒,有酒賣了,草原上一定會多了一道風景,喝醉的牧民比比皆是”。

北大荒知青張玉林回憶起自己和朋友王憲起在上山下鄉時的對飲經歷,“沒有福分喝瓶裝酒,而是從連隊小酒作坊弄來地產的‘小燒’,一人斟滿一杯,也就是一兩左右。下酒菜,是擦乾淨的洗臉盆中拌了鹽面兒的生蘿蔔塊兒,脆生生,甜絲絲,也有一點兒微辣。”

一杯入喉,淚花也湧了上來。但張玉林不承認那是被酒辣出來的,“怎不可以說是思鄉的情結?怎不可以說,那一瞬間想起遠在哈爾濱孤單的白髮老母親?”

思念故鄉和親人大概是那時候知青們迅速學會喝酒的主要原因。還有一位網名叫“天涯孤客”的海南知青,在以“借酒澆愁愁更愁”為題在博客裡便直截了當的表明,“促使知青喝酒的因素很多,有自然環境的因素,更多的是情感因素”,“聽人講,酒能驅寒溼,晚上找樂趣,幾個人就搞點宵夜,嘗試著喝點酒,排解鄉愁。就這樣,喝酒成了我知青歲月裡的一項樂趣。”

或在陝北、雲南,或在草原、北大荒,那些貧瘠的日子裡,供銷社來白酒的那天就是節日,而飄蕩著的清香味道,也使得這些老知青們在後來的很多年裡,回憶起插隊的時光,都不免生出諸多懷念。


致敬清香的70年代:那個年代的人、情和酒

也是這些過往的激情歲月,讓父輩們的心目中,至今都覺得只有清香才是最正宗的白酒味道。即便在今天,白酒香型、口味如此豐富的時代,仍然心心念念那一口過去的清香白酒。

好在往事如煙,但清香永存。

2020年4月,為了讓過往的純粹與清香能夠被找尋,勁牌公司特推出“清香年代”白酒,致敬70年代,獻給曾在70年代為國家奉獻青春熱血的人們,以“歲月陳釀”讓其再度體會記憶中的“純粹清香”。

勁牌,在中國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當年一句“勁酒雖好,可不要貪杯哦”紅遍大江南北,到如今勁牌已經成長為百億級的保健酒企業,擁有勁酒、毛鋪等多個全國知名品牌。

以匠心,守初心,勁酒30年來堅守品質初心,只為一瓶健康好酒的理念也早已被全國消費者熟知。

好水才能釀好酒,為了提升品質,從1999年,勁牌公司就踏上尋泉之路,投入巨資及人力、物力,尋找適合釀造優質小曲原酒的純正水源。在跑遍了方圓數百里的山山水水,勁牌公司最終選定了被酒業泰斗周恆剛先生稱之為“釀酒的世外桃源”——深藏幕阜山脈的天然溶洞泉水:座溪泉、翟灣泉、雙龍泉、觀音洞等七大泉源。依山傍水,勁牌建立起了三座小曲清香型原酒基地。

糧食的選擇也直接影響到酒的口感和風味。為精選出優質的釀酒原料,勁牌公司按照定品種、定區域、定規模的原則,歷時6年,在遼寧、內蒙古等地建有10萬餘畝糯高粱種植基地,精選優質糯高粱釀造原酒。

與此同時,勁牌在傳承傳統釀酒技藝的基礎上,引入數字化智能釀造技術,根據紅外感溫探汽、上甑,實現全程糧食不沾地,釀造出最乾淨、最純粹,也是品質最穩定的原酒。

再考慮到消費者的健康及口味需求,勁牌公司又在全國遴選道地藥材產地,並優選藥食同源的原料,萃取其活性成分,賦予酒體更多內涵。目前,勁牌在寧夏、甘肅、新疆等地,建立了產量穩定、品質優良的枸杞、當歸、黨參、肉蓯蓉等,總面積逾1萬餘畝的道地藥材基地。


致敬清香的70年代:那個年代的人、情和酒

致敬清香的70年代:那個年代的人、情和酒

據瞭解,此次推出的“清香年代”白酒,也充分體現了勁牌的極致匠心。不僅酒體為自然發酵,得其清香;原漿還要存儲5年,得其真味;再萃取葛根等多種活性成分,取其精華。可以說,其間蘊藏的不只是對時光的敬意,更是對品質的追求、健康的呵護。


致敬清香的70年代:那個年代的人、情和酒

品一杯清香年代,聽一首懷舊老歌,把當下的純粹感動,入戲獻給70年代的記憶吧。

4月28日-5月5日,限量1000瓶,勁牌清香年代128元/瓶,第二瓶加1元。2瓶一起拍下即可享受129元/2瓶,先到先得,售完即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