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几千万的文玩收藏者,“捡漏”和“打眼”的趣事。

人头攒动的古玩市场,如醉如痴的收藏爱好者,拍卖行藏品拍卖的火爆场面,各种媒体你来我往推出的鉴宝类节目,都在从不同层面昭示着一个现象:收藏热在当今中国正在持续升温。有人断言,艺术品投资是继股票投资、房地产投资后第三个投资项目。有人预测,我国历史上第四次收藏热已经出现,全面收藏时代正在到来。

中华几千万的文玩收藏者,“捡漏”和“打眼”的趣事。

微拍堂

正奔,转圈41粗筋虎头正奔三棱

切的一切,仿佛都是因为古玩背后诱人的价值——经济价值、投资空间。但是,收藏热背后还有另外一个现实:古玩假货泛滥,许多人买假、藏假、贩假。古玩行业流行的“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的话,不知从何时起被“真货不赚钱,假货吃三年”取代了。归根结底,这一切乱象都和一夜致富、一物成名的心理作祟有关。虽然,不少有识之士呼吁:文物收藏市场亟待沿着健康轨道发展,监管需要加强,法律法规需要健全。

中华几千万的文玩收藏者,“捡漏”和“打眼”的趣事。

微拍堂

纯野生三棱正奔灯笼狮子头

但在这一切期待成为现实之前,收藏者自己是否应该先冷静思考一下呢?你首先应该意识到,民间收藏古玩已成为一个高风险的行业,收藏者要具备历史、文化、专业制造工艺的相关知识,更主要的是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盲目收藏要不得、一夜暴富的心理要不得。

说白了,在收藏之前你应该想一想,你有那份闲钱吗?你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吗?或者,你最起码应该问问自己:天上会突然掉下一个馅饼吗?要知道:收藏,最忌浮躁!

中华几千万的文玩收藏者,“捡漏”和“打眼”的趣事。

微拍堂

满黄沁手串!!

收藏热持续升温,谁让收藏者趋之若鹜?

中国现有3000万收藏爱好者,仅北京文物收藏品市场交易额一年就有11亿元人民币。“每逢周末,沈阳的各大古玩市场都被挤得水泄不通,甚至比五爱市场的人还多。”带着调侃的语气,盛京古玩城一位经营者说:“那些靠眼力‘吃饭’的收藏者,都想在古玩市场淘到‘宝贝’。”“乱世买黄金,盛世兴收藏”。自古以来为王公贵族、文人雅士所喜爱的古玩、字画等藏品,如今越来越多地走进寻常百姓家。

中华几千万的文玩收藏者,“捡漏”和“打眼”的趣事。

微拍堂

猴王籽树王凤羽猴头核桃手串

辽宁民间有多少文物收藏者?他们收藏的文物有多少?这是两个未经统计也无法统计的数字。不过,沈阳的盛京古玩城、北市古玩城、南湖古玩城、锦州古玩城等省内的民间古玩市场,已经成为收藏大军淘宝的“乐园”。省文物保护中心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省内各市都兴起了古玩市场,甚至一些县城也出现了文物交易场所。

如果把视野放得更宽,更可以体会到民间收藏的热度。一项统计表明,中国现有3000万收藏爱好者,仅北京文物收藏品市场交易额一年就有11亿元人民币。而关于全国收藏爱好者的数据,有一种说法是7000万。

中华几千万的文玩收藏者,“捡漏”和“打眼”的趣事。

微拍堂

【观音】太行崖柏 端庄精品,工艺精致

阳文物收藏研究会会长王达人认为,当前收藏市场空前活跃,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人们的文化、精神需求愈加广泛,加上人们手中有了一定的活钱,使得关心和参与收藏的人越来越多。随着民间收藏市场的日渐繁荣,收藏品的鉴定越来越成为收藏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于是,众多媒体推出了种类繁多的鉴宝节目和活动。目前,仅国内荧屏上能看到的收藏类节目就不下十个:如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的《鉴宝》,中国教育电视台的《美术苑》,凤凰卫视的《投资收藏》,北京卫视的《天下收藏》,吉林卫视《找你》等,吸引了大量的收藏者。

中华几千万的文玩收藏者,“捡漏”和“打眼”的趣事。

古玩市场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电视台鉴宝类节目热播……凡此种种,说明当下收藏文物的热度正在逐步升温,有人甚至断言:中国历史上第四次收藏热潮已经到来。但是,也有人认为包括文物收藏在内的艺术品收藏市场遭遇“冰点”。据报道,一花鸟名家的画价曾超过3.5万/平方尺,目前市场认可的价格却低于8000元/平方尺。当然,价格“跳水”的不仅仅是当代画家的作品,还波及到了国画和油画等艺术品。

中华几千万的文玩收藏者,“捡漏”和“打眼”的趣事。

但多数收藏界人士认为,目前收藏市场遭遇“冰点”是暂时的,继续升温才是大势所趋。“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有几千万收藏爱好者,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向前发展,收藏市场需求会不断扩大,还会造成更大的空间。像《鉴宝》一类的节目吸引大量观众,自然有其中的道理。”王达人分析。他认为:“一般来说,文物这一类古代艺术品,稀少而不可再生,时间越久会越升值。”

中华几千万的文玩收藏者,“捡漏”和“打眼”的趣事。

文物的价值究竟在哪里?收藏的乐趣何在?一位从事文物收藏和经营23年的王先生告诉记者:“文物价值不应仅仅体现在价格上,文物收藏应更多地关注文物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收藏之趣在于藏品是中华文明不可再生的物质载体,蕴含着悠久的文化。”

真真假假的“古董”,虚虚实实的市场

“在古玩这个行当,造假不叫造假,而是称为‘作旧’、‘修旧’。假的不说是假的,而是说‘新’的,真的说是‘老’的。”4月23日上午,盛京古玩城附近一家独立的古玩门市部,货架上摆放着的“古玩”一个挨着一个,地下陈列的“文物”同样杂陈。门市部外,店员正在给十多只瓷瓶上涂抹某种东西。

中华几千万的文玩收藏者,“捡漏”和“打眼”的趣事。

“这是刷什么东西呢?”记者问。

对方抬了抬头,没有作答。低头,继续自己的工作。

“在这一行当,这叫‘作旧’,他正往瓷瓶上涂鞋油泥,下一程序是晾晒,然后经过处理,让瓶子表面色彩显得很不均匀。”陪同记者前来的文物鉴定专业人员小声说。

“这瓶子卖多少钱?”记者走进店里,拿起一个看起来古色古香的瓷瓶询问。

“300元!”对方回答。

“这个瓶子和刚才正在‘作旧’的是一类东西,其实就值10元左右。”专业人员提示。

知情者透露,这家古玩店主要靠批量“制造”、出售“古董”生存。他们的赚钱秘诀就在于大量售假。

走进盛京古玩城一楼,专业人员指着一家古玩店摆放的“辽代瓷器”,说:“这明显是现代人的作品。器物表面反铅的颜色太一致,厚薄均匀,缺少金属光泽,初步判断不可能是辽时期的器物。”

中华几千万的文玩收藏者,“捡漏”和“打眼”的趣事。

古玩城二楼,记者以收藏者的身份出现。在一家古玩店,经营者拿出了一个“辽代的鸡冠壶”,开价3000元。

“假的抛开‘作旧’的痕迹不谈,仅从价格而言,这种造型的鸡冠壶现在市场开价最起码在8000元左右。”陪同记者的专业人员说。

“出国时别带!容易惹麻烦!”在另一家古玩店,店主指着记者“相中”的一件盘口长颈瓶,开价8000元,特意提示记者。他还说:“这是从通辽收来的。”原来,根据我国《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出土文物是禁止在市场上流通的。

陪同暗访者点拨记者:“真东西也是这个价。但这个所谓辽代瓷瓶底部磨损过于均匀、规则,只不过表面造假技术较高,很可能店主也‘打眼’了。”

“我不是做生意的,而是搞研究的,对红山玉很精通。”当记者的陪同者提出要看看这位店主收藏的红山玉时,对方这么说。

随后,这位店主拿出了一大摞红山玉的照片让记者看。但让记者“失望”的是,店主手中的红山玉藏品只有一件。

看过照片后,陪同记者暗访的人士说:“这件红山玉藏品造型很怪异,目前出土文物中并没有这类造型的器物,可以确定不是真东西。”

中华几千万的文玩收藏者,“捡漏”和“打眼”的趣事。

在收藏界摸爬滚打了20多年的王达人告诉记者:“在古玩这个行当,造假不叫造假,而是称为‘作旧’、‘修旧’。假的不说是假的,而是说‘新’的,真的说是‘老’的。”

“造假手法多种多样,难以一一列举。”王达人举例说:“造假也有成本高低。比如用古代遗留下的老工具、老材料、手工制作,成本相对就高。如果用机械化生产,成本自然降低。”

曾有媒体指出,随着生活质量提高、怀旧风气的盛行,让民间收藏群体迅速扩大。文物本身是不可再生的,其价值尺度没有定位,附加值又特别高,在利益驱动下,现在的作假之风也就超过了历代,达到极致。

王达人告诉记者:“就拿造假画来说吧,目前已经工厂化,流水作业,把真迹放在下面,让有一定功力者去描。在造假作坊里按照不同的程序去制作,仿、勾、皴、点、染、擦、丝,各有分工。”

中华几千万的文玩收藏者,“捡漏”和“打眼”的趣事。

文物造假者、售假者成一条龙,有些拍卖行也在弄浑文物市场这碗水。在2006年北京春季文物艺术品拍卖会上,我国一件宋代汝窑瓷器创国内文物拍卖新高——以1.6亿人民币的成交价格,创造了国内文物拍卖成交的最高纪录。然而,业内人士最终发现:这是一场闹剧,是个疑点多多的假拍。拍卖公司搞假拍,最终砸了自己的牌子。

“拍卖行的出现,促进了文物市场的发展。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些拍卖行的假拍行为实在可恨!”一位收藏界人士说。

中华几千万的文玩收藏者,“捡漏”和“打眼”的趣事。

“文物鉴定一般都靠‘目鉴’,而无绝对性的硬性标准,因此专家难免会看错,用业内话说就是‘打眼’。”

同一家中介鉴定机构,对原告(收藏者)和被告(一家画廊)手持的同一幅古画,得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鉴定结论!

去年,省内某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了一桩民事纠纷,诉讼双方因为一幅古画的真伪打起了官司。因为政府部门的文物鉴定机构没有司法鉴定资格,于是原告、被告让北京一家中介机构鉴定古画真伪。结果出人意料,中介机构出具了两种鉴定结果!

采访时,记者还听业内人士讲了这么一件事:前几天,他熟识的一位收藏者买了一对同治彩的瓶子,送给朋友。后者请了一位专家鉴定,被鉴定是赝品!于是原物奉还。收藏者于是将藏品送到另外几位专家那里,被告知藏品货真价实!同一藏品,有的专家说是真品,有的权威说是赝品,我该相信谁。采访中,不少收藏者表达了同样的困惑。

中华几千万的文玩收藏者,“捡漏”和“打眼”的趣事。

“不可轻信专家,不可轻信中介机构出具的鉴定书!”业内人士这样告诉记者。“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许多专家虽然也从事一些研究工作,但不可能每种文物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况且文物鉴定一般都靠‘目鉴’,而无绝对性的硬性标准,因此专家难免会看错,用业内话说就是‘打眼’。”上文提到的王先生认为。

更让业内人士担忧的是,现在的好多所谓专家是市场造就的,他们的鉴定水平参差不齐,职业操守更是让人不敢相信。省文物保护中心一位从事文物鉴定20年的人士告诉记者:“若干年前,业内尊崇的专家都德高望重、在相关专业建树颇深,既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当之无愧。现在,因为市场需要,形形色色的专家大量出现,很多人对于文物鉴定只知皮毛,有的甚至连最起码的知识都没能掌握,出现错误很正常。”

中华几千万的文玩收藏者,“捡漏”和“打眼”的趣事。

“当然,也不排除某些专家‘有意识’地出现错误,因为有经济利益在里面,这些变味的专家得出的鉴定结论难免不负责任,很多中介机构的鉴定证书也是这样开出的。”王先生说。

“捡漏”心理不能有,收藏陷阱当小心“不要轻信某些文物背后的传奇故事!”业内人士提醒收藏者,不要轻信所谓的专家、鉴定师、专家签名;不要轻易为故事所迷惑;要看准东西再说话!

“不要相信文物收藏会出现股市那样的奇迹!不要将文物收藏纯粹当作投资!”一位专业人士认为:“但是,股市中有一句话可以用于收藏: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千万不要抱有捡便宜的心理去收藏!”

王先生在经营古玩店之前,曾在国营文物商店工作多年。他告诉记者,如今很多人涉足收藏是把它当成一项投资,试图以收藏为投资项目,想一夜暴富,更是误入歧途。“岂不知,这项投资的风险很大,而‘捡漏’的机会微乎其微,就像中六合彩一样难!”

中华几千万的文玩收藏者,“捡漏”和“打眼”的趣事。

王先生说,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一家文物商店每年收藏的文物也就几十件,普通人连进文物商店购买文物的机会都没有。后来国家允许民间收藏文物,现在各地古玩市场遍地开花,收藏队伍声势浩大,哪里会有那么多真文物让你去收藏?

他分析,真正具有经济价值的古董是历代宫廷、达官贵人之用物,它们或流传有序或数量有限,在民间古玩市场露面的可能性极小。真品的缺乏必然使某些人造假,骗术一招鲜过一招,令人防不胜防。

中华几千万的文玩收藏者,“捡漏”和“打眼”的趣事。

“民间文物收藏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百姓都知道了文物的价值,再加上媒体铺天盖地的宣传,‘捡漏’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打眼’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专业人员说。

业内人士称,自古以来,古董因其利大而作伪不断,赝品层出不穷,收藏者上当受骗是家常便饭,为之倾家荡产的也不鲜见。王先生认为,民间收藏古玩已成为一个高风险的行业,收藏者除具备历史、文化、专业制造工艺的相关知识外,还要对全国市场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必须有一个平和的心态,不要陷入盲目的收藏怪圈,指望一夜暴富。

“不要轻信某些文物背后的传奇故事!”业内人士提醒收藏者,不要轻信所谓的专家、鉴定师、专家签名;不要轻易为故事所迷惑;要看准东西再说话!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7年前,一位收藏者拿来一尊

中华几千万的文玩收藏者,“捡漏”和“打眼”的趣事。

铜佛,并“带”来了一个传奇故事——铜佛的发现地点在内蒙古自治区的草原深处,从沈阳出发到赤峰,然后再坐一天的汽车,之后换乘马车到达草原深处的一个蒙古包。蒙古包的主人说:儿子结婚需要钱,但家里经济条件太差,被逼无奈,于是只好把家传了十多代的铜佛拿出来出售。千里迢迢赶来的收藏者拿到这件“传世珍宝”后,蒙古包的主人非常虔诚地拜倒在铜佛前,亦步亦趋,把铜佛“送”出好远。

最后的鉴定结果让收藏者大失所望:这件“古玩”产自锦州!同样的故事还在继续。前些年,内蒙古东部、辽西地区散落民间的大胆瓶,由于出售价位较低,收藏者趋之若鹜。近几年,在民间“淘”到这种古玩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了。于是,一些造假者就把自己的“作品”放在当地老百姓家里,让当地人去出手。业内人士称这种手法为“埋地雷”。

中华几千万的文玩收藏者,“捡漏”和“打眼”的趣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