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创新——美国海军导弹护卫舰舰种起源(九)

尽管“福莱斯特”级、“企业”级甚至包括战时开工、战后完工的“中途岛”级都具备成为攻势反潜平台的条件,建造更多的此类舰只来承担此项作战职能似乎是理想的,但在政治上却无异于一种自杀行动,在资源的有限性上也是不现实的。

传承与创新——美国海军导弹护卫舰舰种起源(九)

相比之下,让“埃塞克斯”级来扮演这样的角色则能获得皆大欢喜的结果——-废物利用、变废为宝的性质决定了资源利用的效率;转职后作为反潜航母的用途在政治上更令空军无话可说。毕竟拿专注于“反潜”职能作文章来削弱海军,曾是美国空军的拿手好戏。

事实上,时任海军作战部长的路易斯•登菲尔德海军上将在1949年10月13日出席听证会时就曾开诚不公地说:“……出现了一场有条不紊的运动,旨在将海军降格为运输队和反潜军种……”。这段话明白无误地将矛头指向了空军这个幕后黑手。所以,为了争夺资源,美国空军固然有一万个与美国海军作对的理由,但在将“埃塞克斯”级成批转作反潜用途的问题上,美国空军却不可能再说三道四了。

美国海军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在曾经先后接受SCB-27A、SCB-125方案改装的9艘埃塞克斯”级航母中,除“奥里斯坎尼”号外,其余8艘(“埃塞克斯”号、“黄蜂”号、“奇尔沙治”号、“张伯伦湖”号、“本宁顿”号、“约克城”号、“伦道夫”号和“大黄蜂”号)都于1960年代初先后改装为反潜航母(CVS)。不过,8艘“埃塞克斯”级作为反潜航母(CVS)的重新服役,并不意味着美国海军为攻势反潜战术准备的兵力就全部到位。至于这其中的原因并不复杂。

改建为反潜航空母舰后,“埃塞克斯”级所搭载的舰载机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如1964年时的“奇尔沙治”号(CVS-33)号航母所搭载的舰载机大队编为2个S-2F“追踪者”反潜机中队,1个“海王”反潜直升机中队,1个AD-5螺旋桨攻击机中队和1个A-4“空中之鹰”喷气攻击机中队,另外还携带有数架E-1B空中预警机,各型飞机约60架。

传承与创新——美国海军导弹护卫舰舰种起源(九)

从反潜战的狭义角度来讲,这样的舰载航空兵力配置是理想的,但伴随着战斗机中队在甲板上的消失,“埃塞克斯”级也被阉割掉了舰队防空能力。然而,以“埃塞克斯”级为核心的反潜航母编队就没有空中威胁的忧患么?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1956年开始批量生产的图95四发重型轰炸机,1959年开始列装苏联海军航空兵,初始型号为图95K/KM。配合无武装的战略侦察型图95RT,该机在不进行空中加油的情况下,就能使用Kh-20机载空对面导弹,对8500千米范围内的远洋目标实施打击。面对这样的空中无畏舰,即便是“福莱斯特”级或是“企业”级航母编队也很难全身而退。甚至更为完备的北美防空网也不能保证就不被“钻透”。

事实上,1963年,两架苏联空军的图95四发重型轰炸机就摆脱了从金•萨尔蒙地区起飞的F-102截击机的拦截,在阿拉斯加西南部深入美国领空达30英里(约48千米)。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海军“埃塞克斯”反潜航母编队选择其实不多。

相对简单的办法有两个。一是恢复“埃塞克斯”级(CVS)的战斗机中队编制;二是在“埃塞克斯”反潜航母编队中编入专职的防空舰只——-如“查尔斯·亚当斯”级导弹驱逐舰(DDG)甚至是“长滩”级核动力导弹巡洋舰(CGN)这样的角色。

但这两个看似简单的办法,实际上却都不具有可行性:战斗机中队意味着挤占反潜机的宝贵甲板资源,而反潜机数量的缩减意味着反潜航母价值的降低,从根本上动摇攻势反潜能力;基于类似的道理,在“埃塞克斯”反潜航母编队中编入专职防空舰只的作法同样不可取。

传承与创新——美国海军导弹护卫舰舰种起源(九)

即便是“查尔斯·亚当斯”级导弹驱逐舰(DDG)也是宝贵的舰队兵力,而将正规的舰队兵力抽调给“埃塞克斯”反潜航母编队,在美国海军内部的很多人士看来,无异于釜底抽薪或者是本末倒置。这样对美国海军来讲,真正可行的选择实际只剩下了一个,那就是将装备区域防空导弹的护航驱逐舰编入“埃塞克斯”反潜航母编队,从而以较低的成本使其在兵力结构上趋于完整。

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一种观点认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布鲁克”级(Brooke class)的建造,不但宣告了导弹护航驱逐舰(DEG)/导弹护卫舰(FFG)这一舰种的诞生,更体现了当时美国海军“攻势反潜”的独特战术思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