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官员蜗居图鉴:欧阳修租房,苏辙哭穷,宋朝买房有多难?

买房,是无数奋斗在一线城市年轻人的梦想,奈何买房难,难于上青天。其实早在宋代时,买房就是朝廷官员们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了。

京漂官员千千万,蜗居是常态

作为大宋朝的首位状元,杨砺深受皇帝敬重,官拜工部侍郎、枢密副使(相当于今天的军委副主席)。可即便是这样一位身居高位的“公职人员”,照样一辈子都住在了“公租房”。

宋代官员蜗居图鉴:欧阳修租房,苏辙哭穷,宋朝买房有多难?

杨砺画像

咸平二年,六十九岁的杨砺因病去世,真宗万分悲痛,即便天下着大雨,也坚持要去杨砺家里吊唁。可谁知杨砺租住的房子是在狭窄的小巷之内,真宗的马车根本赶不进去,只能下车走到他家,亲眼目睹了杨砺的清苦生活,真宗心中更是难过,甚至下令罢朝致哀。

宋代官员蜗居图鉴:欧阳修租房,苏辙哭穷,宋朝买房有多难?

宋真宗画像

“即冒雨临其丧。砺僦舍委巷中,乘与不能进,步至其第,嗟悯久之。废朝,赠兵部尚书,中使护葬。”——《宋史·杨砺传》

同样官至枢密副使,还兼着翰林学士、参知政事的欧阳修,年轻时也身处租房的窘境,和杨砺一样,只能在小胡同里租间房。

宋代官员蜗居图鉴:欧阳修租房,苏辙哭穷,宋朝买房有多难?

欧阳修画像

想当年,作为参加工作好几年了的“公务员”,我们的大文豪欧阳修先生心里也是十分委屈,只能和朋友写信求安慰,他在信中如是说道,“别看我来首都这么长时间了,也没混上套房,只能在小胡同的犄角旮旯里租了个破旧公寓,京漂太难了!”

“嗟我来京师,庇身无弊庐。闲坊僦古屋,卑陋杂里闾。”——《欧阳文忠公全集》

再来看看同样也混文化圈的“公务员”,苏洵、苏轼、苏辙一家子。且先不说别的,就说唐宋八大家一共八位获奖人,他们苏家就占了三个坑,单凭这一点也是非常之不简单啊!可到了房子的问题上,也只能是尴尬笑笑。

宋代官员蜗居图鉴:欧阳修租房,苏辙哭穷,宋朝买房有多难?

三苏祠

苏洵是“大器晚成”这一成语的代表人物,二十七岁才突然领悟了人生的真谛,开始发奋图强,在这之后的十多年,要么闭门读书,要么外出游学。“学且废生”就是这么来的,苏洵是开始一心一意搞事业了,生活的重担都压在了媳妇身上,一家人只能租房过日子。苏轼在回忆母亲时,就曾中就曾提到过租房时的故事。

“先夫人僦居于眉之纱縠。”——《记先夫人不发宿藏》

后来,苏洵靠欧阳修和韩琦的推荐,终于领到个“文安县主簿”的职务,虽说官职不高,但好歹是公职人员了。两个儿子也争气,年纪轻轻都成功走上了仕途。这时的老苏心里有一个美好的愿望——买房!买京城的房!

皇城根脚下的房价可想而知,单凭老苏的俸禄几辈子都买不起,于是他的小脑瓜转了转,想一个好主意,市区房价太高,那可以买郊区的嘛!虽然郊区的也买不起,但是可以贷款嘛!

于是乎,在亲朋好友的援助下,老苏终于拿下了一套京城郊区的花园小洋房。后来小苏(苏轼)在给好基友的信中也有提到过这所房子。

“所居厅前有小花圃,课童种菜,亦少有佳趣。傍宜秋门,皆高槐古柳,一似山居,颇便野性也。”——《答杨济甫二首(之一)》

宋代官员蜗居图鉴:欧阳修租房,苏辙哭穷,宋朝买房有多难?

苏轼

天有不测风云,房子买了没几年,苏洵就因病去世了,所谓父债子偿,老苏的房贷就此落在了两位小苏的肩上。

众所周知,苏轼苏辙这两兄弟一生在官场里起起落落。在光景好的那几年,苏轼的俸禄并不算低,但作为一个正直善良的好青年,苏轼一面还父亲的欠债,一面帮扶亲朋好友,还时不时做做公益,一直没有买房的计划。等到后来想买的时候,却已是力不从心了。以至于每次回京述职,都只能去朋友家蹭住(苏洵买的那套郊区花园小洋房被卖掉了)。

再说说苏辙吧,明明到了该养老的年纪,却连套房都还没有,心中是那个意难平啊。如果他活在今天,一定是个超爱发朋友圈的男孩子,一会儿发一句“我生发半白,四海无尺椽”,一会儿又一句“我老未有宅,诸子以为言”。终于咬牙下定决心,卖了一批宝贝藏书,又掏出了大半辈子的积蓄,先后置办了几个宅子,又开始哭诉“盎中粟将尽,橐中金亦殚。”

宋代官员蜗居图鉴:欧阳修租房,苏辙哭穷,宋朝买房有多难?

苏辙画像

宋代官员爱哭穷?其实另有原因

大家一定会疑惑,怎么宋代的官员个顶个的买不起房,是他们爱哭穷吗?还是宋代的经济特别不景气?

实际上,宋代的经济状况相当不错。借用宋史专家邓广铭先生的一句话,“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宋代官员蜗居图鉴:欧阳修租房,苏辙哭穷,宋朝买房有多难?

《清明上河图》局部

宋代商品经济高度繁荣,城市也随之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城市圈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也不断增加。北宋都城汴梁,常住人口超过了100万,是名副其实的国际大都市。要知道,同时期的巴黎、伦敦,常住人口不过只有10万左右。

话说回来,宋代的土地政策户籍制度也为大都市的发展提供了助力。宋代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使得土地兼并十分严重,二八定律再次得到了完美的演绎,“占人口不过百分之六七的地主阶级占全部垦田的百分之六七十,甚至七十以上;而占总人口百分之八十几的农民阶级占有的土地不过是垦田的百分之三四十,甚至在三十以下。”(《中国经济通史》)无数失去土地的农民,又遇上了宽松的户籍政策,更加剧了人口向城市的流动。

宋代官员蜗居图鉴:欧阳修租房,苏辙哭穷,宋朝买房有多难?

很简单的道理,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必然会挤压原本就有限的城市空间,城市内的空闲土地越来越少,地价自然也就越来越高,房价理所当然越来越贵。

除了房价是真的高,换一个角度来看,宋代的官员们也确实是没什么家底。宋代继承并发展了隋唐以来的科举制,扩大了取士范围的同时,又增加了取士的数量,越来越多的寒门士子走上仕途,他们背井离乡来到京城,又哪有闲钱来买房呢?

参考文献:

《宋史·杨砺传》

《欧阳文忠公全集》

《记先夫人不发宿藏》

《中国经济通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