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讀書節”的讀書語

昨天4.23“讀書日”很多人展書,選書,買書,大有過節的氣息。其實我更覺得以後的傳統節日,人們可能會理性對待,而對於像網友自創的節日,如“雙十一”“6.18大促”等,會更調動人們的積極性。

不在“讀書節”的讀書語


我認為讀書不應該成為一種節日,因為它是貫穿在我們生活中的常態事物,就像吃飯,睡覺一樣,你會把每天的吃飯當成一種節日來紀念嗎,肯定不會。

今年受疫情的影響,很多人可能不能回公司辦公,而且很多企業的業績都受到較大的影響,這是一個變量的時代,也是一個存量的時代,更是一個守恆的時代。

什麼在變,什麼不變,需要我們自己找答案。

現在短視頻,直播正處於風口,人人都是主播,只是觀眾少了點,大有群魔亂舞之勢。


人們對於新新事物都會有好奇心和參與感,可以理解,但是結局最終走向如何,只有在海水褪去才知道誰在裸泳。

現在閱讀越來越成為年輕人的風尚,很多東西都漲價了,唯獨書還是二三十塊錢一本。

不在“讀書節”的讀書語

個人認為,一個人對教育的投資永遠是最有價值的投資,投資自己的大腦永遠沒有錯,於是乎,讀書就是投資路上性價比最高的一件事。

很多人,把讀書看的高大尚,讀書之人比不讀書的高人一等。

這是因為在古代,讀書都是有錢人才能做的事情,達官貴人,公子小姐們才有機會上私塾,而像平民百姓,只能接受自己父輩同樣的命運。

而現在不同以往,學知識,看書,變成這個時代唾手可及的事情,只要你想學,沒有你找不到的資源

中國改革開發至今取得一項項成績,不得不說跟國家重視教育有一定的關係,早一批的海外留學人士,歸國帶來的先進科技和前衛思想,也在大浪之中一步步推進著中國前進的步伐。

現代人們獲得信息是一件很方便的事情,每天都被大量的信息衝擊,怎麼篩選有用的信息反倒變成了一件很重要的事。

那麼,我們現代人讀書到底為哪何?

讀書任何時候,始終都是在為自己服務的一件事,你閱讀的質量也決定著“用戶體驗”,想要有好的服務體驗你既要化為己用,也要把自己學到的教授給別人,個人認為教是最好的學。

有人說,讀書要的就是讀書的感覺,非得有什麼門道,不能內化?

不是說不能內化,只是說很多東西內化久了就容易便秘,你需要轉化,這樣很多思維靈感才能發生碰撞,生生不息。

不在“讀書節”的讀書語


如果掙錢,讀書確實不會給你帶來直接的經濟價值,但是它無時無刻在影響我們對周圍事物的判斷,決定著你的認知和見識,大概率是間接性影響。

第一:看的是書,得出來應該是更新的“循環系統”

既然出版成冊成書,必然有其商業價值和可取之處,讀書屬於輸入,而寫作就屬於輸出,這就是一個簡單的閉環系統。

有句話講,寫作之難,在於將網狀的思想,通過樹狀的句法,用線性的文字展開。

讀書可以帶你進入另外一個的世界,與先哲對話,如果想要進步最快的方式是什麼?

巴菲特給出的答案就是模仿大師。把大師的行為方式,思維模型,都印刻在自己的腦子裡,轉化成自己的骨架和血肉,你想不進步都難。

第二:讀書是我們生活的工具,應該被我們奴役而不是主導

不在“讀書節”的讀書語

你的大腦才是你的GPS,工具應該為我所用,而不是高高在上,頂禮膜拜。

書本身沒有價值,只有看的人,把它的價值發揮到極致才是它大放異彩的時候。

讀書不會立馬讓你變的富有,腰纏萬貫,但是它給了你一種新生的氣息,這種是你精神世界的慰藉。

不在“讀書節”的讀書語

第三:讀書也是生活節奏感的一部分


人們覺得現在年味兒越來越淡,為什麼?


是因為以前人們都生活在經濟物質匱乏的時代,衣食行都缺少,只能過年穿新衣吃好的。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我們平日的“吃穿行”跟過年沒什麼區別,自然過年也沒什麼盼頭,更多的就是跟家人聊聊天,許久沒見面的親朋好友嘮嘮家常,僅此而已。

但是讀書可能就不一樣,比如你年初可以給自己制定一個閱讀計劃。


第一階段可以看時間管理方面的書籍,接下來在安排,文哲史的內容,這樣在每個階段你都是有盼頭的,它會重塑你生活的節奏感。每天跟著計劃進行,每天有收穫,有感悟,有衝擊。

讀書也是一種修行,可以讓自己抱著更開放的心態面對別人,面對世界。閱讀的過程,就是審視自己的過程,永遠不要讓自己陷入知識的詛咒,陷入傲慢或者偏見。

知識的詛咒釋意為:某人一旦知道了某事,就無法想象這件事在未知者眼中的樣子。


不在“讀書節”的讀書語


最後雖然讀書不一定能讓你生活的各個方面都變得更好,但是讀書將成為你對他人保持善意的源泉。因為聰明是一種能力,而善良卻是一種選擇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關注公眾號:江然兜媽成長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