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塔寺石刻蒙文天文圖


五塔寺位於呼和浩特市舊城東南部,原名金剛座舍利寶塔,因塔座上有五座方形舍利塔,故名為五塔寺。塔始建於清雍正年間,由塔基、金剛座、塔頂三部分組成,為磚石結構,通高16.5米,塔頂是由五座舍利玲瓏小塔構成。塔身均以琉璃磚砌成,塔身下層是用三種文字刻寫的金剛經經文,上層則為數以千計的鎏金小佛,刻工精巧,玲瓏秀麗,五塔寺中最有價值的當屬緊靠北牆的蒙文天文圖石刻,天文圖直徑144.5釐米,天球圓面以北天極為圓心,畫出二十八宿赤經位置的經線,還有五個同心圓,由裡向外為天北極圈、夏至圈、天赤道圈、冬至圈、天南極圈。它是迄今為止世界上一用蒙古文標註的一幅天文圖,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

在我國悠久豐富的天文史料中,有一幅目前所知唯一的蒙古文石刻天文圖,迄今仍保存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玉泉區五塔寺"金剛座舍利寶塔"的後照壁上。

據瞭解,這幅天文圖也稱蓋天圖,直徑1.445米,刻恆星270座,星數1550餘顆,天文圖上清楚地標示28宿星座、北極圈、南極圈、夏至圈、冬至圈、黃道圈等,天文圖的"圖例說明"部分,將七顆星豎排成一列,在每顆星的右側註明星的等級,由蒙古文分別標明。

有關專家表示,從天文圖的署名"欽天監繪製天文圖"來看,可以判斷這是清朝官方(欽天監是清朝廷主管天文地理的機構)繪製的星圖。這幅天文圖以中國傳統畫法為主,星座名稱大都是中國常用的名稱,同時也吸收不少明末清初從外國傳入的天文知識,例如繪有近南極諸星15座68星,這在明代之前的天文圖上就沒有見過,但是這些被吸收的外國天文知識,已根據我國的需要加以改進,使之融合在傳統天文學體系之中,成了我國天文學的有機部分。

據圖的內容與歲差推算,這幅天文圖定稿於幹隆年間,以康熙年間底圖為藍本,與《儀象考成》相符。這個時期,蒙古族科學家明安圖在欽天監任時憲科五官正,又擔任《儀象考成》的編寫和推算工作,因此,此圖可能是明安圖所作。蒙古文石刻天文圖是現存世界上唯一的用蒙古文標註的天文圖,是北方少數民族在天文學方面做出貢獻的歷史見證。

五塔寺石刻蒙文天文圖


五塔寺石刻蒙文天文圖


五塔寺石刻蒙文天文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